熱心網友

8月18日,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公布的一項最新完成的城市居民銀行卡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持有銀行卡,但其中持有“先消費、后還款”的可透支銀行卡的比例僅一成,與銀行卡持有比例相差懸殊。   今年5月,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合作,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城市的2210位14-60歲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  目前,國內銀行卡主要有不能透支的借記卡、可小額透支的準貸記卡以及可透支的貸記卡即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三類。調查表明,七城市居民借記卡持有比例為52.2%,貸記卡為6.1%,準貸記卡為5%,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銀行卡。據中國銀聯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發行銀行卡6.9億張,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張銀行卡,這與此次調查中借記卡持有比例52.2%基本相符。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這種“可透支銀行卡持有比例僅達一成”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并不斷涌現,然而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這類人群還只是一小部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七大城市居民總體中,不愿借錢消費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60%;而25.1%的城市居民不喜歡借錢消費,但為了應急會借錢消費;只有7%的城市居民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各群體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從年齡看,23-30歲之間的群體最前衛,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的比例占11.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也越趨保守,在51-60歲的人群中,不到4%的人愿意借錢消費。從職業來看,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尚人群也是最前衛的消費者。此外,超前消費與收入水平、學歷基本呈正相關趨勢。  對于只持有借記卡的人來說,他們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都體現出不愿“欠錢”的意識,回答“不喜歡欠人錢”的高達60.5%。“掙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阻礙了可透支銀行卡的市場滲透與拓展。  二、申辦繁瑣,信息渠道建設相對落后  分析具有超前消費理念的消費者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原因(見上圖),可以發現,排名在第一和第四位的原因都體現出消費者不了解可透支銀行卡的知識。而從第二個原因看,雖然很多發卡機構提供了除營業網點申辦方式外的網上申請、電話申請等方式,但周期仍偏長,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快捷便利的需要。這兩點限制了可透支銀行卡在具有傾向于借錢消費的超前消費觀念人群中的發展。  三、銀行卡核心意義與使用者需求有偏差  “可透支”銀行卡,尤其是貸記卡的核心意義并不是鼓勵取現,而是為減少現金的流通,鼓勵超前消費。貸記卡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更應是一種理財工具。然而對使用過可透支銀行卡的人調查發現,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最主要原因與發卡初衷存在偏差。位于首位的使用原因是“不擔心現金沒帶夠”(64.5%),其次為“手頭缺錢時,可解燃眉之急”(54.9%),而“滿足超前消費”(34.5%)僅列第三位,說明人們仍然習慣于當面付清的現金交易,而刷卡只是換了種方式的“當面付清”而已。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并未如發卡機構所期望的那樣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只把貸記卡作為一種單純的支付手段,而不是理財工具。  有關分析認為,可透支銀行卡的推廣和普及首先需要克服傳統消費觀念的障礙,打破“量入為出”觀念的壁壘,培養超前消費意識。其次,發卡機構在銷售和信息渠道建設方面還需加大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信用卡知識。第三,作為發卡機構,如果只強調超前消費的時尚前衛,強調刷卡消費的便利顯然不夠,應理解人們使用信用卡的真實原因,同時著力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習慣現金支付的交易方式,并適應人們的理財需求,突出信用卡的理財工具色彩。此外,各類銀行卡在透支額度、期限、利率、罰息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各發卡機構網絡之間還不能完全無障礙互通,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銀商之間的費率之爭導致的商家對刷卡消費的“歧視”,以及人們對銀行的不信任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表現謹慎。。

熱心網友

8月18日,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公布的一項最新完成的城市居民銀行卡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持有銀行卡,但其中持有“先消費、后還款”的可透支銀行卡的比例僅一成,與銀行卡持有比例相差懸殊。  今年5月,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合作,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城市的2210位14-60歲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  目前,國內銀行卡主要有不能透支的借記卡、可小額透支的準貸記卡以及可透支的貸記卡即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三類。調查表明,七城市居民借記卡持有比例為52.2%,貸記卡為6.1%,準貸記卡為5%,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銀行卡。據中國銀聯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發行銀行卡6.9億張,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張銀行卡,這與此次調查中借記卡持有比例52.2%基本相符。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這種“可透支銀行卡持有比例僅達一成”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并不斷涌現,然而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這類人群還只是一小部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七大城市居民總體中,不愿借錢消費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60%;而25.1%的城市居民不喜歡借錢消費,但為了應急會借錢消費;只有7%的城市居民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各群體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從年齡看,23-30歲之間的群體最前衛,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的比例占11.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也越趨保守,在51-60歲的人群中,不到4%的人愿意借錢消費。從職業來看,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尚人群也是最前衛的消費者。此外,超前消費與收入水平、學歷基本呈正相關趨勢。  對于只持有借記卡的人來說,他們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都體現出不愿“欠錢”的意識,回答“不喜歡欠人錢”的高達60.5%。“掙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阻礙了可透支銀行卡的市場滲透與拓展。  二、申辦繁瑣,信息渠道建設相對落后  分析具有超前消費理念的消費者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原因(見上圖),可以發現,排名在第一和第四位的原因都體現出消費者不了解可透支銀行卡的知識。而從第二個原因看,雖然很多發卡機構提供了除營業網點申辦方式外的網上申請、電話申請等方式,但周期仍偏長,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快捷便利的需要。這兩點限制了可透支銀行卡在具有傾向于借錢消費的超前消費觀念人群中的發展。  三、銀行卡核心意義與使用者需求有偏差  “可透支”銀行卡,尤其是貸記卡的核心意義并不是鼓勵取現,而是為減少現金的流通,鼓勵超前消費。貸記卡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更應是一種理財工具。然而對使用過可透支銀行卡的人調查發現,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最主要原因與發卡初衷存在偏差。位于首位的使用原因是“不擔心現金沒帶夠”(64.5%),其次為“手頭缺錢時,可解燃眉之急”(54.9%),而“滿足超前消費”(34.5%)僅列第三位,說明人們仍然習慣于當面付清的現金交易,而刷卡只是換了種方式的“當面付清”而已。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并未如發卡機構所期望的那樣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只把貸記卡作為一種單純的支付手段,而不是理財工具。  有關分析認為,可透支銀行卡的推廣和普及首先需要克服傳統消費觀念的障礙,打破“量入為出”觀念的壁壘,培養超前消費意識。其次,發卡機構在銷售和信息渠道建設方面還需加大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信用卡知識。第三,作為發卡機構,如果只強調超前消費的時尚前衛,強調刷卡消費的便利顯然不夠,應理解人們使用信用卡的真實原因,同時著力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習慣現金支付的交易方式,并適應人們的理財需求,突出信用卡的理財工具色彩。此外,各類銀行卡在透支額度、期限、利率、罰息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各發卡機構網絡之間還不能完全無障礙互通,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銀商之間的費率之爭導致的商家對刷卡消費的“歧視”,以及人們對銀行的不信任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表現謹慎。。

熱心網友

月18日,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公布的一項最新完成的城市居民銀行卡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持有銀行卡,但其中持有“先消費、后還款”的可透支銀行卡的比例僅一成,與銀行卡持有比例相差懸殊。  今年5月,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合作,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城市的2210位14-60歲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  目前,國內銀行卡主要有不能透支的借記卡、可小額透支的準貸記卡以及可透支的貸記卡即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三類。調查表明,七城市居民借記卡持有比例為52.2%,貸記卡為6.1%,準貸記卡為5%,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銀行卡。據中國銀聯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發行銀行卡6.9億張,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張銀行卡,這與此次調查中借記卡持有比例52.2%基本相符。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這種“可透支銀行卡持有比例僅達一成”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并不斷涌現,然而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這類人群還只是一小部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七大城市居民總體中,不愿借錢消費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60%;而25.1%的城市居民不喜歡借錢消費,但為了應急會借錢消費;只有7%的城市居民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各群體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從年齡看,23-30歲之間的群體最前衛,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的比例占11.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也越趨保守,在51-60歲的人群中,不到4%的人愿意借錢消費。從職業來看,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尚人群也是最前衛的消費者。此外,超前消費與收入水平、學歷基本呈正相關趨勢。  對于只持有借記卡的人來說,他們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都體現出不愿“欠錢”的意識,回答“不喜歡欠人錢”的高達60.5%。“掙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阻礙了可透支銀行卡的市場滲透與拓展。  二、申辦繁瑣,信息渠道建設相對落后  分析具有超前消費理念的消費者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原因(見上圖),可以發現,排名在第一和第四位的原因都體現出消費者不了解可透支銀行卡的知識。而從第二個原因看,雖然很多發卡機構提供了除營業網點申辦方式外的網上申請、電話申請等方式,但周期仍偏長,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快捷便利的需要。這兩點限制了可透支銀行卡在具有傾向于借錢消費的超前消費觀念人群中的發展。  三、銀行卡核心意義與使用者需求有偏差  “可透支”銀行卡,尤其是貸記卡的核心意義并不是鼓勵取現,而是為減少現金的流通,鼓勵超前消費。貸記卡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更應是一種理財工具。然而對使用過可透支銀行卡的人調查發現,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最主要原因與發卡初衷存在偏差。位于首位的使用原因是“不擔心現金沒帶夠”(64.5%),其次為“手頭缺錢時,可解燃眉之急”(54.9%),而“滿足超前消費”(34.5%)僅列第三位,說明人們仍然習慣于當面付清的現金交易,而刷卡只是換了種方式的“當面付清”而已。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并未如發卡機構所期望的那樣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只把貸記卡作為一種單純的支付手段,而不是理財工具。  有關分析認為,可透支銀行卡的推廣和普及首先需要克服傳統消費觀念的障礙,打破“量入為出”觀念的壁壘,培養超前消費意識。其次,發卡機構在銷售和信息渠道建設方面還需加大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信用卡知識。第三,作為發卡機構,如果只強調超前消費的時尚前衛,強調刷卡消費的便利顯然不夠,應理解人們使用信用卡的真實原因,同時著力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習慣現金支付的交易方式,并適應人們的理財需求,突出信用卡的理財工具色彩。此外,各類銀行卡在透支額度、期限、利率、罰息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各發卡機構網絡之間還不能完全無障礙互通,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銀商之間的費率之爭導致的商家對刷卡消費的“歧視”,以及人們對銀行的不信任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表現謹慎。。

熱心網友

8月18日,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公布的一項最新完成的城市居民銀行卡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持有銀行卡,但其中持有“先消費、后還款”的可透支銀行卡的比例僅一成,與銀行卡持有比例相差懸殊。  今年5月,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合作,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城市的2210位14-60歲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  目前,國內銀行卡主要有不能透支的借記卡、可小額透支的準貸記卡以及可透支的貸記卡即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三類。調查表明,七城市居民借記卡持有比例為52.2%,貸記卡為6.1%,準貸記卡為5%,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銀行卡。據中國銀聯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發行銀行卡6.9億張,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張銀行卡,這與此次調查中借記卡持有比例52.2%基本相符。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這種“可透支銀行卡持有比例僅達一成”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并不斷涌現,然而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這類人群還只是一小部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七大城市居民總體中,不愿借錢消費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60%;而25.1%的城市居民不喜歡借錢消費,但為了應急會借錢消費;只有7%的城市居民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各群體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從年齡看,23-30歲之間的群體最前衛,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的比例占11.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也越趨保守,在51-60歲的人群中,不到4%的人愿意借錢消費。從職業來看,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尚人群也是最前衛的消費者。此外,超前消費與收入水平、學歷基本呈正相關趨勢。  對于只持有借記卡的人來說,他們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都體現出不愿“欠錢”的意識,回答“不喜歡欠人錢”的高達60.5%。“掙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阻礙了可透支銀行卡的市場滲透與拓展。  二、申辦繁瑣,信息渠道建設相對落后  分析具有超前消費理念的消費者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原因(見上圖),可以發現,排名在第一和第四位的原因都體現出消費者不了解可透支銀行卡的知識。而從第二個原因看,雖然很多發卡機構提供了除營業網點申辦方式外的網上申請、電話申請等方式,但周期仍偏長,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快捷便利的需要。這兩點限制了可透支銀行卡在具有傾向于借錢消費的超前消費觀念人群中的發展。  三、銀行卡核心意義與使用者需求有偏差  “可透支”銀行卡,尤其是貸記卡的核心意義并不是鼓勵取現,而是為減少現金的流通,鼓勵超前消費。貸記卡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更應是一種理財工具。然而對使用過可透支銀行卡的人調查發現,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最主要原因與發卡初衷存在偏差。位于首位的使用原因是“不擔心現金沒帶夠”(64.5%),其次為“手頭缺錢時,可解燃眉之急”(54.9%),而“滿足超前消費”(34.5%)僅列第三位,說明人們仍然習慣于當面付清的現金交易,而刷卡只是換了種方式的“當面付清”而已。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并未如發卡機構所期望的那樣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只把貸記卡作為一種單純的支付手段,而不是理財工具。  有關分析認為,可透支銀行卡的推廣和普及首先需要克服傳統消費觀念的障礙,打破“量入為出”觀念的壁壘,培養超前消費意識。其次,發卡機構在銷售和信息渠道建設方面還需加大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信用卡知識。第三,作為發卡機構,如果只強調超前消費的時尚前衛,強調刷卡消費的便利顯然不夠,應理解人們使用信用卡的真實原因,同時著力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習慣現金支付的交易方式,并適應人們的理財需求,突出信用卡的理財工具色彩。此外,各類銀行卡在透支額度、期限、利率、罰息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各發卡機構網絡之間還不能完全無障礙互通,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健全,銀商之間的費率之爭導致的商家對刷卡消費的“歧視”,以及人們對銀行的不信任等因素也使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表現謹慎。。

熱心網友

8月18日,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公布的一項最新完成的城市居民銀行卡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持有銀行卡,但其中持有“先消費、后還款”的可透支銀行卡的比例僅一成,與銀行卡持有比例相差懸殊。  今年5月,零點調查和遠景投資合作,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和西安七城市的2210位14-60歲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  目前,國內銀行卡主要有不能透支的借記卡、可小額透支的準貸記卡以及可透支的貸記卡即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三類。調查表明,七城市居民借記卡持有比例為52.2%,貸記卡為6.1%,準貸記卡為5%,超過四成的人沒有銀行卡。據中國銀聯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共發行銀行卡6.9億張,平均每兩個人擁有一張銀行卡,這與此次調查中借記卡持有比例52.2%基本相符。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這種“可透支銀行卡持有比例僅達一成”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并不斷涌現,然而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這類人群還只是一小部分。本次調查數據顯示:七大城市居民總體中,不愿借錢消費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60%;而25.1%的城市居民不喜歡借錢消費,但為了應急會借錢消費;只有7%的城市居民表示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各群體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從年齡看,23-30歲之間的群體最前衛,傾向于借錢消費提前享受的比例占11.1%。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也越趨保守,在51-60歲的人群中,不到4%的人愿意借錢消費。從職業來看,選擇自由職業的時尚人群也是最前衛的消費者。此外,超前消費與收入水平、學歷基本呈正相關趨勢。  對于只持有借記卡的人來說,他們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都體現出不愿“欠錢”的意識,回答“不喜歡欠人錢”的高達60.5%。“掙多少,花多少”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阻礙了可透支銀行卡的市場滲透與拓展。  二、申辦繁瑣,信息渠道建設相對落后  分析具有超前消費理念的消費者不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原因(見上圖),可以發現,排名在第一和第四位的原因都體現出消費者不了解可透支銀行卡的知識。而從第二個原因看,雖然很多發卡機構提供了除營業網點申辦方式外的網上申請、電話申請等方式,但周期仍偏長,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快捷便利的需要。這兩點限制了可透支銀行卡在具有傾向于借錢消費的超前消費觀念人群中的發展。  三、銀行卡核心意義與使用者需求有偏差  “可透支”銀行卡,尤其是貸記卡的核心意義并不是鼓勵取現,而是為減少現金的流通,鼓勵超前消費。貸記卡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支付工具,更應是一種理財工具。然而對使用過可透支銀行卡的人調查發現,使用可透支銀行卡的最主要原因與發卡初衷存在偏差。位于首位的使用原因是“不擔心現金沒帶夠”(64.5%),其次為“手頭缺錢時,可解燃眉之急”(54.9%),而“滿足超前消費”(34.5%)僅列第三位,說明人們仍然習慣于當面付清的現金交易,而刷卡只是換了種方式的“當面付清”而已。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并未如發卡機構所期望的那樣深入人心,更多的人只把貸記卡作為一種單純的支付手段,而不是理財工具。。

熱心網友

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