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歷史揭秘:美英曾在19世紀交戰爭奪加拿大 -------------------------------------------------- 2005年06月01日10:36 環球時報 魏啟敏  美國獨立后,美英武裝摩擦不斷  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開始了拓疆運動。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英國政府對此甚為恐慌。為了防范領土 面積不斷擴大的美國,英國開始襲擾美國的海上貿易。美國雖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并如愿以償地擴大了本國的疆域,但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特別是英國通過加拿大向反抗美國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讓美國人深感不滿,美英矛盾不斷加劇。  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系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能夠順利地向西挺進。  美軍計劃兵分三路奪占加拿大  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議。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至此,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占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華盛頓之后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里注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是屬于美國的國土。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之所以把對英宣戰的時間確定在1812年,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的拿破侖打得不可開交,英國在北美洲的軍隊數量不足2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各方面形勢都對美國有利。美國人認為,此時的加拿大絕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戰前,美國秘密制訂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戰方案:一是從東路進攻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二是沿尼亞加拉進攻,進入安大略湖兩側并北進;三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后,由于美國各州不愿參戰,導致美軍兵員嚴重不足。美軍被迫改變三路進攻加拿大的計劃,變為集中兵力先攻占圣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  宣戰當天,麥迪遜總統便讓密歇根州州長威廉·赫爾率2500人趕到底特律,但卻沒有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結果赫爾的部隊被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不向僅有700人的對手投降。接替赫爾的美軍將領也在雷辛河被英軍和印第安人聯合部隊擊敗,被俘2500人。屢戰屢敗的美軍只好于11月開始從東部進攻蒙特利爾,但出發不久便遇到了嚴重的后勤供應問題,特別是許多未經過正規訓練的民兵拒絕進入加拿大,部隊只前進了20多公里就打道回國。至此,美軍的陸上攻勢全部失敗。  美國艦隊屢次擊敗英國海軍  雖然美軍在陸地上慘敗,但在海上戰場卻捷報頻傳,讓美軍迅速走出了陸戰中的慘敗陰影。美國海軍僅在戰爭的頭兩個月,就擊沉和俘虜3艘英艦,讓擁有600艘軍艦的英國人大為震驚。特別是1812年12月,在巴西附近海域,美艦“憲法”號與英國“爪哇”號快速帆船展開了最為激烈的海戰。在兩個小時的戰斗中,兩艦互相撞擊艦體,撕扯索具,最后“爪哇”號被打掉了船帆,只好在原地轉向,指揮官也被當場擊斃。面對訓練有素的美國新生海上力量,英國給予了高度重視。從1813年起,英軍開始從歐洲抽調大批海軍到北美,以掌握那里的制海權,但英國人的美夢卻被接下來的一場海戰所粉碎。9月10日,美軍將領佩里率領的艦隊與英國艦隊在伊利湖的普特因灣發生激戰。在戰斗中,佩里的旗艦“勞倫斯”號被打爛了,英國的“底特律”號也與友艦“夏洛特王后”號撞在了一起。美國的另外一艘“尼亞加拉”號趁勢猛攻。經過4小時的激戰,英國艦隊樹起了白旗。這也是英國海軍史上惟一一次整個艦隊向敵人投降。戰斗結束后,佩里向美軍統帥發出了勝利的戰報:“親愛的將軍,我們迎接了敵人,我們俘虜了敵人。”自此,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切斷了英軍的后勤供應線,迫使英軍向加拿大撤去。  英軍攻入華盛頓,火燒白宮與國會大廈  接下來,美軍將領哈里森指揮3500名美軍借伊利湖海戰的余威,在陸上對英軍乘勝追擊。10月5日,美軍在泰晤士河畔的莫拉維安(位于今加拿大安大略省)追上了英國同印第安人聯軍,雙方展開激戰。結果英軍與印第安部隊損失慘重,500多人被殺,600人被美軍俘虜。美軍還在戰斗中殘忍地殺害了著名的印第安人酋長特庫姆塞,并將其剝皮制成皮帶。這也是1813年美軍在陸戰中取得的惟一勝利,同時也使英國與印第安人的抗美聯盟就此瓦解。接著,美軍分兵陸海兩路向加拿大展開了又一次進攻。  進入1814年,拿破侖退位,英國得以騰出手來向美洲增兵,在加拿大的英軍開始從拼死防守轉為懲罰性進攻,并計劃從加拿大、切薩皮克灣和新奧爾良向美國發動全面進攻,美國不得不轉入防御。  8月19日,英軍在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登陸,并用一半的兵力直逼華盛頓,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倉皇逃往弗吉尼亞山區。24日,英軍占領華盛頓,為報復當年美軍焚燒多倫多市國會大廈,英軍也放火焚毀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筑。在危急時刻,美海軍再次挽救了美國的命運。9月11日,14艘美國軍艦與兩倍于己的英艦隊在尚普蘭湖地區進行了激戰,結果美軍大勝,迫使英軍退回了加拿大。  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1814年12月,英國50多艘戰艦和7500名士兵企圖攻占美國南方的戰略重鎮新奧爾良,以作為同美國人和談中討價還價的籌碼。雙方圍繞新奧爾良進行了4次大規模戰役,兩敗俱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奧爾良戰役中,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杰克遜表現異常出色。杰克遜率部與英軍對峙數月,擊退了英軍的多次進攻。有一次,英軍偷襲美軍陣地,杰克遜聞訊后大呼:“決不能讓英軍在我們的土地上過夜!”他親自率軍連夜出擊,與英軍展開了白刃戰,將敵人趕了回去。1815年1月進行的第四次新奧爾良戰役中,杰克遜率部與英軍在新奧爾良進行決戰。當時大霧彌漫,英軍排著整齊的隊列開向陣地。杰克遜組織了一批神槍手,對英軍挨個點射,使英軍遭到了極為慘重的失敗,陣亡、受傷、被俘者達2600余人,而美軍僅傷亡10余人。杰克遜也因此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1815年1月8日,新奧爾良戰役結束,英軍大敗。不過此戰對整個戰爭的結局已沒有任何影響,因為美英兩國早在1814年12月24日,就在根特(今比利時境內)簽訂了《根特和約》。只是因為通訊設備落后,杰克遜沒有及時得到這個消息。  美英兩國勞師動眾,大動干戈地打了兩年多,最終的結果是雙方都沒有達到各自預期的戰略目的。這場戰爭結束了美國軍事史上的一個時代,此后的一個多世紀,美國人將領土擴張的目光瞄向了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后者因為美國的貪婪擴張陷入了長期的苦難之中。也正因為美國的戰略目標的轉移,所以之后的加拿大才沒有受到美國的領土擴張侵略。 。

熱心網友

那時的“美國人”,是從歐洲“成熟”國家來的人。他們的思想意識是比較“成熟”的。他們來新大陸的目的是建設“新家園”(開發新的地方),對國家之間的戰爭,在歐洲時也已經有體會和認識。所以,美國人的主要目的是建設好新家園,主要是以人民過好“自己”的日子為主的!他們沒有“抽象”的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過幸福生活)的思想(另外,當時的地方已經夠大了,人口并不是很多;現在人口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