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連殺聯(lián)軍大將N員,袁紹嘆曰:可惜吾大將顏良文丑未至。 古代打戰(zhàn)也重視知己知彼,戰(zhàn)前應該知道對方有呂布在陣中,而且,如此重要的關隘,獲得勝利尤為重要。為何袁紹不帶顏良、文丑在身邊,即便如此,張郃、高覽等盛名之將為什么也不出陣?盡是一些二流武將出馬,河北四庭柱是不是一個也不在?去哪里了?
熱心網友
袁紹根本不想打贏這場仗,所以根本不可能出多大的力,其原因有:1. 公孫瓚未亡, 北面尚未統(tǒng)一,要保留實力對付公孫瓚2. 漢室岌岌可危,眼看就要亡了,以袁紹的心理, 他希望保存實力,等漢室一挎,他就能乘勢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統(tǒng)一天下了,再不濟也能割據一方.這是為將來打基礎.3. 河北四將是他的王牌,將來稱霸中原的保障,干嘛去和呂布拼命?干嘛去和20多萬西涼精兵拼命?4. 現(xiàn)在的諸侯聯(lián)盟是將來的敵人,讓他們去拼命消耗不是更好?由次可見,袁紹是做過一番打算的,當時有兵有將有地方的人才是王.(他沒料到董卓會死,更沒料到擁立漢獻帝這個傀儡的好處).
熱心網友
大家的觀點都很新穎~~~~~~~~我喜歡~~
熱心網友
羅貫中的寫作手法,襯托關羽之勇,借華雄之首使劉關張兄弟在天下人前露臉,同時為關羽斬顏、文二將作鋪墊
熱心網友
哈。。。 聽你們一說真上學了不少啊
熱心網友
no
熱心網友
一、作者讓他們休息去了!二、呂布是個草包,不喜歡別人在自己面前JJYY。三、呂布脾氣不好,其他人不愿意和他公事!
熱心網友
說得對啊,顏良文丑連關羽都戰(zhàn)不過,在又如何?
熱心網友
歷史上沒有三英戰(zhàn)呂布這件事
熱心網友
小說嗎,不全是真的
熱心網友
在又如何?三英還戰(zhàn)呂布不過!顏良文丑連關羽都戰(zhàn)不過,豈是呂布的對手。慮之,意在激將!
熱心網友
這又是羅貫中在小說中慣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意在烘托“三英戰(zhàn)呂布”的宏大場景,在實際上是不可信的。
熱心網友
袁紹乃一梟雄,他會在大戰(zhàn)之時派2員得力大將:文酬,顏良去押運糧草?而在虎牢失利時又不派張頜,高覽等大將出戰(zhàn)。難道他是靠人家奉承當上盟主的?我看未必。 在虎牢失利下不派張頜,高覽出戰(zhàn)才是真保存實力。有人又要說了,他后有公孫贊,也許派2大將鞏固后方。大家想,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有必要派2大將來抵抗公孫贊么?還記得袁紹之弟袁術么,就因他克扣糧草才導致孫堅痛失大將祖茂,自己也險些散命。可見袁紹有稱王稱帝之心,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勝了,我看剩下十七路諸侯也未必為討到好,說不定我們苦尋的2位大將就會率部和張頜,高覽剩余等部來個2邊夾擊聯(lián)軍。呵呵,十八路諸侯的糧草是紹之弟袁術看管,你說到時會不會又多出個“董卓”來,或是他可以直接稱帝了。至于后方公孫贊,等大局以定,他敢不乖乖屈服么?至于后來為什么戰(zhàn)勝了董卓而未如我所說:其一是孫堅得到玉璽后提早退出,接著各路諸侯蠢蠢欲動打亂了他的計劃,并且董卓退守洛陽,真正勢力并未被消滅,他才不敢有所行動。不然為何孫堅逃亡時他怎么會命令劉表堵殺孫堅?而他退回北方就已經開始自己的帝王只路了。。。 既然樓主題是北方四庭柱為何不在,在下也只是枉駕猜測。
熱心網友
書上不是說了嘛,顏良文丑壓糧未回。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就算是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后勤也是勝負的關鍵,所以派顏良文丑去壓糧不算大才小用的了。至于張郃、高覽等人,一則當時還沒受到重用,二則與呂布比起來,這些人出去還不是白給嘛。
熱心網友
這只是袁紹為自己兵敗找借口而已,來了它們2個袁紹也不敢100%的說自己會贏,之所以說:可惜吾大將顏良文丑未至。是在戰(zhàn)局成了敗局之后的話。三國里這樣的例子很多。
熱心網友
袁紹保存實力唄,讓別人出力自己撈好處,沒想到大伙都是這么想的。
熱心網友
不理他嗎???//
熱心網友
行軍打仗最忌腹背受敵,時袁紹背后尚有公孫瓚,如董卓聯(lián)絡公孫,豈不大事不妙,還是留在后方,打不過董卓,還有一席之地,也可做一割據一方的土皇帝!
熱心網友
我認為應該是袁紹清狂吧,小瞧老董,雖說老董有呂布在身...但老董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讓呂布出陣的.那不就顯得老董身邊就呂布一將可用...當遇到華雄打敗孫堅時...袁紹有說,可惜顏良文丑不在身邊...
熱心網友
老羅的三國演義不過是小說而已,這樣的考證真是很無聊。看看三國志吧。顏、文我不清楚,但張、高兩個人是鞠義的手下,是鞠義掛了以后才冒出頭的,虎牢大戰(zhàn)的時候這兩位應該還是小校呢。
熱心網友
問得精妙,所以說袁紹此人志大才疏,心胸狹窄,他雖為盟主,卻一味保存自己的實力。留下猛將不用,精兵不出。相比起曹操孤軍追“賊”,真乃天天壤之別!
熱心網友
始料未及吧~~
熱心網友
睡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