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印度的人種 印度在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和占領,因而人種繁多,血統混雜,語言紛亂,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Negrito) 其特征是身材矯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后代。 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又稱維達類型人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身體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于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特征和身材特點是:長頭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卷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于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爾人,杰糾人、蒙達人、奧朗人、霍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 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 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于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征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達羅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關于達羅毗荼人是否屬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古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才把達羅毗荼人從印度西部和北部趕到印度南方,于是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學者說,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學者從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達羅毗荼人更早的人種名稱,叫做尼沙達。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與原始的澳洲人屬同一血統。這種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亞洲,后來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來由于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這種說法在泰米爾語的文獻中也有記載。泰米爾語的五大史詩之一《希爾薄提迦爾摩》和《馬杜拉斯特爾·布拉朗》中有南馬杜賴被洪水淹沒的記載。在那些認為達羅毗荼人是從中亞遷入印度的人們看來,達羅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00年之間來的。在《摩訶婆羅多》中有關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亞國)、角爾(朱羅國)和杰爾(其羅國)國王的記載。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經建立了幾個達羅毗荼王國了。 至于"達羅毗荼"一詞的形成,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學者認為,現在的泰米爾納德、安得拉、卡納塔和喀拉拉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的后裔,他們的語言屬達羅毗荼語系。古時整個南印度稱為達羅毗荼地區,但后來安得拉、卡納塔克和喀拉拉分別獨立,達羅毗荼一詞則演變成了"泰米爾"。根據文獻記載,泰米爾納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沒,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壞,根據已有文物考證,可以了解到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況。從語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語和泰米爾語很相似。同樣,地中海沿岸的居民與達羅毗荼人的體形、膚色也一樣。從泰米爾納德和巴格達挖掘發現的文物證明,這兩個民族的喪葬儀式也相同。當然,也有印度學者認為,達羅毗荼人并非從外地遷來,他們是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樣,是達羅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發展了莫亨殊達羅與哈拉巴文化,所謂印度河文明,實際上指的就是達羅毗荼人的文明,他們對印度文化曾作出過相當大的貢獻。這一人種后來和其他人種一樣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還有許多混血人種。他們的物征是:皮膚黑,長頭型,上臂長,扁平鼻子,個子矮小,現在西孟輥拉邦的桑塔爾人便是血統較純的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 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于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后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則淪為奴隸。雅利安人便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后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梁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晰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于他們的后裔,或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長期以來,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印度人對此也缺乏研究。直到18世紀,歐洲從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學者發現,梵文跟西方語非常相似。1786年,英國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臘語、拉丁語、哥特語和西爾特語跟梵語同出一源,從此便出現了研究歐語系的學說。到19世紀中葉,德國浪漫派代表人麥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學說,并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歐洲、西亞和印度。從此以后,人們就把那些在語言上屬于梵語系統的印度人稱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過去人種學家認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從俄羅斯大草原遷徙到印度的。現在,劍橋大學考古學家又提出了新見解,認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從今土耳其中部遷徙而來的。這種人起先分布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后來分布到全印度。像旁遮普和拉賈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屬于雅利安人。后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于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因此,有的人臉型像歐洲人,但膚色較黑,其中當然也受到自然氣候影響,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蒙古人種(Mongoloid) 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地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種成分。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布在杰德崗等地。 印度的民族 人種特點并非為一個民族所特有,在印度,即使同一個民族,由于地區不同,因自然條件各異而有不同的特點;而不同的民族也有相同的特點。印度人種很多,民族繁雜,就幾個主要民族簡介如下。 印度斯坦人 有1。8億(1978年),占全國人口的28。2%,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里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他們的皮膚呈棕褐色。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和甘蔗等。少數人在工、礦企業做工。印度斯坦婦女地位較低,婚姻包辦,寡婦改嫁困難。節日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例如勝利節、酒紅節等,每逢節日,人們不分高低貴賤,唱歌跳舞,縱情歡樂。 孟加拉人 印度孟加拉人共有5600萬(1978年),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主要信印度教。孟加拉也流行種姓制度,但沒有其他地方那么多明顯和嚴格。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為稻為主,一般人特別喜歡吃魚,包括婆羅門種姓的人在內。魚的種類很多,多達數百種。愛吃甜食,一種名叫"拉斯古拉"的甜食,不僅馳名全印度,而且暢銷世界。孟加拉人的節日很多,一年12個月中有14個節日,如杜爾迦節等。 阿薩姆人 主要分布印度的阿薩姆邦,人口有1067萬(1978年)。阿薩姆人的身體里,至今還流著澳大利亞人、柬埔寨人、尼科巴島人、來自緬甸北部的阿霍姆人以及西藏人的血液。達羅毗荼人,據說是摩訶婆羅多時代以前的印度原始民族,他們也遷移到了阿薩姆。13世紀又從緬甸進來了阿豪馬人,征服了原來阿薩姆的各個小王國,建立了阿豪馬王國,使阿薩姆人又增添了新的血液。阿豪馬的國王們不但皈依了印度教,而且研究了印度教的文化、經典、歷史和藝術,受到《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兩大史詩的影響。阿豪馬人采用了以梵文為主的阿薩姆語,以取代他們原來的語言。信奉濕婆教。多數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拉賈斯坦人 人口1400萬(1975年),占全國人口的2。2%,主要分布在拉賈斯坦邦,其次在中央邦、安得拉邦等地也有分布。操拉賈斯坦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但也擅長紡織業、制陶業和各種金屬制品,手工業也較發達。民間舞蹈著名。拉賈斯坦婦女愛裝飾,脖子上戴項鏈和項圈,耳上戴耳環,鼻上鑲鼻飾,腕上套手鐲,足上系腳鐲,腳鈴等。當他們參加節日慶祝活動時,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美麗動人。男子注重留胡須,否則被人歧視。胡須是光榮的象征。 旁遮普人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人口有7000萬(1978年),由雅利安人、塞種人、匈奴人、蒙古人混合而成。典型的旁遮普人身材魁梧,胸部寬闊,膚色稍淺,略帶褐色。大部分操旁遮普語,其余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印度的旁遮普人信錫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信伊斯蘭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有的專門從事各種手工業。旁遮普人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和民間舞蹈在印度享有盛名。 古吉拉特人 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在該邦占該族人數的90%,其次在其鄰邦,如馬哈拉施特拉邦等也有少量分布。人口有3330萬(1978年),一般認為是由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塞種人等混血而成。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耆那教等。主要從事農業,但有些人善于經商,各種手工業比較發達。 古吉拉特人大多食素,愛用辣椒等調料。城市居民以面餅、米飯和油煎餅為主,農村以高粱為主。他們對奶油、豆粉、甜食和脆薄餅頗感興趣。古吉拉特人的節日很多,最大的節日是燈節,燈節是他們歡迎財神的光明節,目的是招財進之寶,請吉求安。過節時,萬家燈火,一片輝煌。 泰盧固人 又稱安得拉人,人口5450萬,占全國人口的8。5%,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以及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的部分地區。關于安得拉人的來歷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他們屬于雅利安人;另一些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在《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大史詩中,稱他們為達羅毗荼人。在阿育王石柱銘文里,凡提到安得拉人的地方,也提到了"普林達人",但沒有肯定他們是哪個王國的人。在《梨俱吠陀》的《愛達羅梵書》里說,安得拉人是眾友仙人的后代。據說他受到父親的詛咒后,遷居到溫蒂亞(文底耶)山南部,在那里,同當地的達西安族婦女結了婚,他們的子孫后代便是安得拉人,這就是說,安得拉人是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混血種。看來,最早的安得拉人要么是一些脫離了雅利安族或者不得不放棄雅利安族而加入達羅毗荼族的原雅利安人;要么就是一些跟雅利安人混合后脫離了其他達羅毗荼族的達羅毗荼人。泰米爾語《往世書》稱他們是達羅毗荼地區以外的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談到7世紀的安得拉人時曾這樣寫道:"貌黧黑,性猛烈,好學藝"。 今天的安得拉人中,除一些土著人仍保留著原來的純血統外,其余都是混血種,他們的另一個特點是,外貌既不明顯地像北方人,也不明顯地像南方人,似乎既有雅利安、達羅毗荼人的特點,也有蒙古人種的特點。一般身材高大魁梧,臂膀粗壯結實,膚色多種多樣,深黑色、棕色或淺灰色等都有。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印度教徙特別注重婚事,認為結婚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結婚一般限于同種姓內進行。同外種姓結婚的寥寥無幾。有些種姓禁止家族內通婚,特別是婆羅門種姓更是如此。以前盛行童婚,現已改變了這種陋習,童婚公認是非法的。 吃辣椒是安得拉人的一種嗜好。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辣椒,什么食物也索然無味。安得拉人不大習慣吃糖和甜食,很喜歡喝茶。旦巴古(即煙草)也是安得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奧里薩人 325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5。1%,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奧里薩邦。奧里薩人系原始達羅毗荼人與雅利安人的混血后裔,身材較矮,膚色較黑。 早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雅利安人開始從印度北部大批涌入,并定居奧里薩地區,這就是奧里薩邦歷史上所說的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大融合時代。 在雅利安人進入奧里薩以前,奧里薩的本地居民是奧特拉人,古代梵語文獻中對奧特拉人中的夏瓦爾、孔德、甘特、蓋瓦爾德等族都有記載,不過往往把他們說成是令人憎惡的半人半獸類,對他們使用了魔、妖、怪、夜叉、食人者等貶詞。《毗濕奴往世書》里說,"夏瓦爾人是個子矮小、塌鼻子、墨黑皮膚、紅眼妖怪。"《愛達羅梵》里說他們"大肚皮,兩耳下垂,面如魔鬼"。有的梵語古籍中,說他們是"住在國境邊的民族"。這說明奧里薩的原始居民曾堅決抗擊過雅利安人的入侵,同雅利安人進行過長期戰爭,所以雅利安人憎恨他們,使用了難聽字眼。奧里薩人大多信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稱。這里雖有種姓制度,但不太嚴格,各種姓都可進廟敬神,共同分享神前的供物。這點與其他鄰邦有所區別。另外,從職業上也難于區分種姓的高低,因為低種姓可以升為高種姓,高種姓也可以降為低種姓,這主要取決于其經濟狀況。奧里薩人一般性格直率,勤勞本分,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素有天真無邪之譽。 他們以米飯為主食,副食為魚蝦、豆制品和各種蔬菜。奧里薩人的衣著簡單樸素,通常只穿一件圓領長衫,纏一條圍褲,或者僅僅纏一條圍褲,然后在頭上或肩上披一塊布單,一些窮人幾乎處于半裸體狀態。農村婦女喜歡首飾,城市婦女多戴耳環。 馬拉提人 有5100萬人(1978年),占全國人口的8%。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在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也有分布。馬拉提人是印度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和古希臘人的混合種,他們來自中亞地區。到這里后,有的皈依了印度教,有的改信了佛教。現在的馬拉提人中,還混雜著很多拉吉普特人、古吉爾人和阿黑爾人這樣一些后來的種族。 據文獻記載,馬拉提人的古代文化屬于住在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制度同雅利安人一樣,他們的藝術、風習和節日也同樣受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影響。 馬拉提人喜歡摔跤,還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馬拉提男子喜歡穿肩上釘扣、領口鑲邊的圓領上衣;下身纏圍褲,上身穿襯衫的人很少。不少男子喜歡留一種叫"馬拉哈塔式"的直立胡。這種胡須式樣至今在軍人中盛行。馬拉提女子的服裝別具一格:上身著短緊身衣,再全身纏一塊八米長的紗麗。一般來說,馬拉提婦女能吃苦,很勤勞。馬拉提人的節日名目繁多,內容豐富多彩。其中耶乃希節和勝利節是他們的最大節日。 一般認為,馬拉提人大都喜歡素食,其實并非如此。只不過有些保守的婆羅門和信仰毗濕奴教的馬拉提人才不吃魚和肉,住在沿海地區的一些婆羅門還喜歡吃魚。 除上述主要民族外,印度還有不少部落民族,有人稱他們為森林民族,有人稱他們為原始民族,有人稱他們為表列部落等等。顧名思義,他們現在還比較落后,處在落后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風俗千奇百怪,在不同程度上還保持著原始文明。這為了解和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提供了條件。因此,自18世紀中葉以來,印度的部落民族一直引起印度和國外人類學家的重視。 印度的部落民共分幾支?有多少人?對此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共有314個部落,有的認為共有427個。據印度憲法記載,印度共有550多外部落,當然有的認為比這更多。人口在5380萬人以上。他們信仰各種宗教。印度教徙上89。4%,基督教徙占5。5%,佛教徙占0。34%,穆斯林占0。2%,其他教徙占4。53%。 從人數來說,貢德、桑塔爾、皮爾、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土著部落人數最多,安德曼人的人數最少。土著部落雖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他們大多數分布在山區、森林以及一些邊緣地帶。 吉卜賽人:世界的流浪者 吉卜賽人是迄今唯一沒有建立國家的民族。在世界的許多國家,你都能看見吉卜賽姑娘的美麗身影 世界各國對吉卜賽人有不同的稱呼:英國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國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茨岡人或佛拉芒人;俄羅斯人、德國人、意大利人、土耳其人稱他們為茨岡人;荷蘭人稱他們為多神教徙、茨岡人;匈牙利人稱他們為茨岡人或法老的部落;芬蘭人稱他們為黑人、茨岡人;波斯人稱他們為羅哩;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或阿欽加諾人等等。這些名稱都是他們流浪到該國后加的,久而久之,也就被該國吉卜賽人所承認。但吉卜賽人自稱為多姆人(Rom)(亦譯羅姆人、洛姆人)。現在,聯合國統一采用的名稱為吉卜賽人。 "吉卜賽人"(Gypsies)一詞是從"埃及人"(Egyptians)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人誤認為吉卜賽人來源于埃及。據考證,大約在10世紀以后,迫于戰亂和災荒,吉卜賽人開始離開印度成群結隊地向外遷徙。從13世紀起,歐洲大陸便出現了一群群以歌舞賣藝為生的流浪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家園,牲口拉的大篷車,既是他們流浪的工具,又是他們的住房。他們就是這樣以大篷車為家和交通工具在一個個村鎮之間游蕩。許多世紀過去了,現在他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南亞、西南亞、北美、北非、南美、澳洲各國。艱幸的流浪生活迫使他們團結起來,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 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不但澄清了吉卜賽人來自埃及的誤解,而且得出科學的結論:吉卜賽人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帶的游蕩部落。古代印度教把人分為4個種姓:即婆羅門(僧侶集團)、剎帝利(貴族和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和首陀羅(指被征服或處于奴隸地位的窮人)。吉卜賽人在古代印度屬低級種姓(首陀羅)的民族,處于受歧受壓迫的地位,他們處境艱難,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出走流浪。 另據突劂史和印度史記載,公元10世紀后,阿富汗伽色尼王朝不斷派軍隊入侵北印度。阿富軍隊在印度境內大肆燒殺劫掠,給印度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其中受劫難最深重的莫過于多姆人。多姆人被迫離鄉背井,流浪到異國他鄉,形成為今天浪跡天涯的吉卜賽人。 此外,在吉卜賽人中還流傳著一個體格健壯、俊美、能歌善舞的部落。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們觸怒了天神,天神施展魔法,在他們背后刮起一陣狂風,狂風把他們連人帶馬吹到了異國他鄉。這個神話雖不可信,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吉卜賽人的民族特點和歷史經歷。吉卜賽人擅長音樂,酷愛歌舞,吉卜賽吉他琴手馬尼蒂斯、音樂家雷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吉卜賽人為匈牙利、西班牙的音樂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 印度的那迦人 那迦人是生活在印度東北部和緬甸西北部一些封閉、貧瘠山地部落民族的總稱。"那迦"是印度內地人對山區人的稱謂。 據印度史詩記載,那迦人早在摩訶婆羅多時代(約公元前6世紀)就已生活在那迦山區。他們自稱其祖先是從中國云南遷到緬甸,再從緬甸遷到那迦山區的。那迦人約有36。9萬人(據1980年統計),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其特點是膚色黃、前額寬、個子小。 至今那迦人大多數仍處于氏族社會階段,只有少數處在向階級社會的轉型時期。那迦人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業、狩獵和捕魚,處在"刀耕火種"農業階段,以種植水稻為主;另有手工紡織業、竹編、制鐵等工藝。那迦人的氏族部落分為幾個外婚制的父系氏族,土地公有,財產按父系繼承,已有家長奴隸制,氏族和部落首領都是由選舉產生的,世襲的氏族部落貴族還沒有完全形成。部落里的重大事由氏族長老會議決定,通常用賭咒發誓的辦法判斷是非,裁決糾紛。 在那迦人中間,廣泛地流傳著萬物有靈的信仰:精靈崇拜、自然崇捱拜、農神崇拜和薩滿教等等。那迦人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如音樂創作等,他們的群眾性的儀式舞蹈和軍事舞蹈都很發達。那迦人耿直尚武,因此,軍事鍛煉和軍事游戲就成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 那迦人以大米、高粱為主食,亦吃蟒蛇肉、野獸肉等;男女均喜抽煙,但忌食牛奶,婦女禁食蛋類。那迦人一般穿三角褲,系藤條,戴貝殼、手鐲,有文身的習俗,文身技術母女相傳襲。 那迦人男女婚姻自由,年滿13歲便可搬進公房居住,用對歌方式選擇對象,然后結婚成家立業,獨立生活。那迦人盛行服務婚,寡婦須嫁前夫近親,以防財產外流,允許離婚。人死之后長期留在家中,烘熏防腐,甚至還給尸體灌米酒,圍著尸體唱歌、跳舞,祈望使之來世得福。 從19世紀前半期以來,那迦人與英國殖民主義者展開過頑強的斗爭。

熱心網友

印度人屬是白種人,印度的祖先是在美蘇撥打拉米雅平原!是四古國之一~那里的人都是白種人!所以印度的人也是,只是現在生活在印度離赤道很近,受到的輻射很大,所以很黑!但其實他們都是白種人!

熱心網友

人種分為黑白黃棕。中國人是黃種人,印度人是棕種人

熱心網友

應該屬于黑色,不過有白點的人

熱心網友

白種雅利安人,古代從火山口南下,征服了印度當地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