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略難一點了吧!

熱心網(wǎng)友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熱心網(wǎng)友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并稱.這種問題也難,樓主是小學的吧!!!

熱心網(wǎng)友

現(xiàn)在有GOOGLE,這種知識類的題根本不算問題。

熱心網(wǎng)友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熙寧初,任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初改知太和縣。哲宗元佑初,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國史編修官。后新黨掌權屢遭貶,卒于宜州任所。蘇門四學士之一。其書法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尤長于詩,能以奇崛瘦硬之筆,力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派宗主。其詞與秦觀齊名,然成就不如秦觀。早年近柳永,多寫艷情;晚年近蘇軾,深于感慨,風格豪放秀逸。其詞常以江西詩派那種瘦硬詩入詞,因而不少作品缺乏詞的韻味。著有《山谷集》。書法墨跡有《華嚴疏》、《松風閣詩》、《王長者、史詩老墓志銘》、《廉頗藺相如傳》等。有詞集《山谷詞》。秦觀(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哲宗元佑間,歷官太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后新黨掌權,因與蘇軾關系密切,迭遭貶逐。徽宗即位,卒于赦還途中。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齊名,號稱“蘇門四學士”。能詩文,尤長于詞。其詞多寫男女戀情和放逐后的愁苦。筆法致密,長于運思,蘊藉含蓄,音律和美,語言清麗自然,藝術技巧很高。為婉約派正宗。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晁補之(1053-1110) 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哲宗朝,累遷著作佐郎,后因事屢遭貶謫。徽宗立,復召為著作郎。官至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鴻慶宮。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秦觀、黃庭堅、張耒齊名,蘇門四學士之一。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圣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后被指為元佑黨人,數(shù)遭貶謫,晚居陳州。蘇門四學之一。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僅傳六首,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余》,趙萬里輯本。。

熱心網(wǎng)友

蘇門四學士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并稱。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在蘇軾的眾多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賞和重視這四個人。最先將他們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傳的,就是蘇軾本人。他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之。”(《答李昭□書》)由于蘇軾的推譽,四人很快名滿天下。《宋史·文苑(六)黃庭堅傳》記載:“(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不過“蘇門四學士”這一稱號只是表明這四位作家得到過蘇軾的垂青和指導,接受過他的文學影響,而并不意味著他們或他們與蘇軾可以統(tǒng)稱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上四學士造詣各異,受蘇軾影響的程度有差別,文學風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黃庭堅的詩自創(chuàng)流派,與蘇軾并稱蘇黃;秦觀的主要成就在詞,但是他的詞卻不走蘇軾的路子,而專以纖麗婉約見長。。

熱心網(wǎng)友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并稱.蘇軾如是評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