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上著名的四大發現是:類星體、脈沖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在這些發現中,類星體的發現最為曲折而有趣。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發現,在一個名叫3C48的天體光譜中,有一些又寬又亮的發射線,它們在光譜中的位置很奇怪,所以長達3年之久而始終沒被人識別。1963年,美國天文學家馬丁·施米特又發現,3C273這個天體的光譜也和3C48相似。他詳細研究了3C273的光譜,結果驚奇地發現,那些奇怪的發射線原來就是普普通通的氫光射線,但它們具有非常大的紅移現象。新發現的這類天體即使用大型望遠鏡觀測,也僅僅是類似恒星的微小光點。它們的紅移意味著距離極其遙遠,因此,決不是銀河系內的恒星。人們為它起名為“類星體”,意思是“類似恒星的天體”。現在,科學家們已發現的這類星體多達好幾千個,而且總數還在不斷地增加。類星體:多數科學家認為,類星體是星系一級的天體,它那么遙遠但仍被人們觀測到,這表明它的發光能力一定強大得出奇——比普通的星系要強成千上萬倍。人們原先無法想象它們巨大的能量究竟來自何方,因而就把這個難題叫做類星體的“能源困難”。后來,有些科學家提出:類星體中間有一個大質量的黑洞,這個黑洞以不可抗拒的強大引力吞噬著周圍的物質,同時釋放出巨額的能量。如果這個假設能夠成立,那么,“能源困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可惜的是,這僅僅是一種猜想而已。除此之外,關于類星體還有許多其他爭論,其關鍵問題是它們究竟是否那么遙遠。類星體的距離是根據它們的紅移推算出來的。早在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就發現,一個星系光譜紅移的多少與這個星系的距離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星系光譜線紅移的起因是運動光源的“多普勒效應”,即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既然類星體也是星系級的天體,人們自然會猜想哈勃定律必然也適用于它們。因此,只要測量出類星體光譜線的紅移量,就可以推算出它們的距離了。但是,類星體的光譜線量真是太大了。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么許多類星體就在以每秒幾萬公里、十幾萬公里,甚至以接近光速的巨大速度遠離我們而去。這樣,根據哈勃定律推算,它們的距離就應該是遠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光年,正因為距離如此遙遠,看起來又相當明亮,才造成了“能源困難”。所以有人懷疑:類星體是不是真的那么遙遠?用巨大的退行速度來解釋類星體的紅移究競是否合理?類星體本身至今還是一個謎,它們的光譜線紅移的起因就成了謎中之謎。天文學家要回答這個問題,大概得在下一個世紀了?。

熱心網友

很像恒星,但又不是恒星的天體,紅移量極大至今仍為天文謎題。

熱心網友

類星體是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這種天體在一般光學觀測中只是一個光點,類似恒星。然而在分光觀測中,它的譜線具有很大的紅移,又不像恒星,因此稱它為類星體。到1993年底,已確認7383個類星體。類星體的紅移量之大,便天文學家大吃一驚,因為從紅移量可以得到類星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和它們與我們的距離。計算結果表明,類星體是離我們最遠的天體,大都在100億光年以上。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觀測到的類星體的光是在100億光年以前發出的。 類星體的直徑只有普通星系的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還不到1光年,體積類似太陽,而它們自身的能量比一般星系能量大上千倍,是20萬個太陽的能量總和。體積不大又怎么能提供如此之強大的能量呢?由于現在還只是觀測到類星體的一些蛛絲馬跡,所以類星體的本質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