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大家幫我找一下關于寫梅,蘭,竹,菊還有寫酒和月等意向的詩句.先謝謝各位好心人了^*^!!!!!!!!!

熱心網友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早達笑彈冠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出典:《漢書·王吉傳》“王陽在位,貢公彈冠 ”。漢代王子陽作了高官,貢禹撣去帽上塵土,等著好友提拔,是“彈冠相慶”的意思。王子陽清正廉潔,為人頗有些迂腐。他舉薦朋友作了御史。御史專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長,常有送命的。這兩位最后都被免了職,因為過于正直老實,不懂得昧著良心,巴結朋友。引用金庸在小說《白馬嘯西風》里的解釋:你如有個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兩個人頭發都白了,但你還是別相信他,他暗地里仍會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還是按著劍柄的好。這兩句詩的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瀾』。至於『朱門早達笑彈冠』這一句,那是說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來提拔你、幫助你,只不過惹得他一番恥笑罷了。酌酒與裴迪 唐 王維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本詩寫于《輞川集》同時,是王維晚年詩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首句“酌酒與君君自寬”,“君”字重復強調,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實是胸中郁積憤懣,需與摯友一起借酒澆化。所謂“寬”者,寬人也即寬己,正是因為無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瀾”,一曰翻覆,二曰波瀾,足見心中憤激之情。三四句緊承“人情翻覆 ”,照應止水波瀾的外部刺激,強調矛盾兩端,鋪敘反目成仇,世態炎涼。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還用說嗎?四句關鍵在“笑”字,《漢書》“王陽在位,貢公彈冠 ”,援手薦引乃同契之義,此處則反用其意,一旦“先達”即笑侮后來彈冠(出仕)者,輕薄排擠,乃至下井落石,此為淋漓之戟罵。圣嘆先生以為“自是千古至今絕妙地獄變相”,誠為得言。從內容上說,五六兩句是即景即情,從戶內至室外,為酌酒時舉目所見,由世態炎涼,人情翻覆展示天地無私,萬物親仁,豁然呈現一新境界。被王靜安先生譽為“攝春草之魂”的“細雨濕流光 ”,詩人用以描寫映窗草色 ;禪宗關于“心動”“物動”的著名偈語,詩人借以描繪照眼花枝,即使單純作“景語”看,也屬上乘。而其蘊涵則在“全經 ”,“欲動”,由彰顯至深密,從象外到象內,大千世界 ,無所不容;僅觀人間之蠅營狗茍,于義憤之外,恍然頓悟。從章法上說 ,律詩中間兩聯要求虛實相生,三四句實寫,五六句則應當化實為虛,措辭表意不可復犯,方能體現“神韻 ”“氣象”之妙。從禪學上說,佛家主“虛靜”,尚“自然”,和光同塵;深一層探求,五六句似還參合“有無 ”“生滅”“變常”之理;即處“靜觀”“達觀”態度 ,與三四句世俗的“勢利”“涼薄”恰成對照。末兩句“世事浮云”與“高臥加餐”由禪意而來 ?!昂巫銌枴庇胁恍家活櫟谋杀≈?,所指實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臥”承五六句,超凡脫俗。前后既錯綜成文,又一氣貫注,構思布局縝密精妙。王維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亂后 ,“在輞口,其水舟于舍下,別置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在京師;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保ā杜f唐書本傳》)這種亦顯亦隱,半儒半釋的人生經歷與處世態度,勢必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猶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靜觀;但仰望高谷急湍,依舊凜然飛動,怵目驚心。王維全部詩作均可作如是觀,通過《酌酒與裴迪》一詩即可透視此種矛盾心態。

熱心網友

1。宋。林逋《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2。唐。王 勃《春蘭》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直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3。唐·李賀 《竹》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栽堪釣綿鱗。4。宋·朱淑真 《黃花》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由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注:詠"黃花"指的是菊花,參見王安石詠菊的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5。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丁K巍ぬK軾《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熱心網友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題徐可知縣所藏揚補之畫 宋·樓鑰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畫菊 鄭思肖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梅花 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是暗香來。菊花 唐·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蘭詩 宋·楊萬里雪徑偷開淺碧花,冰根亂吐小紅芽。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云霞。江蘺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題墨竹 元·楊載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間,有此凌云氣。題扇上竹子 明·高啟寒梢雖數葉,高節傲霜風。寧肯隨團扇,秋來怨篋中。半盆蘭蕊 清·鄭燮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發泄,不畏凋殘。題畫竹 清·鄭燮滿目黃沙沒奈何,山東只是吃饃饃。偶然畫到江南竹,便想春風燕筍多。題竹石畫 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鳥鳴澗唐·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 ∵b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牒芋覆粵],搗藥兔長生。  只益丹心苦,能忝白發明?! 「筛曛獫M地,休照國西營?!?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讲辉壙蛼?,篷門今始為君開?! ”P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 不見     唐·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艚菰娗?,飄零酒一杯?! 】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   。

熱心網友

敬畏梅蘭竹菊 王想王之戒 梅、蘭、竹、菊,中國畫中四種格外常見的主題,被古今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稱。 然而,談起君子,總不免讓人更先想到“偽君子”之流。對清、明歷史好些細節都非常熟悉的高陽,也說公子有真假之分,紈绔子弟是假公子云云。好比在《明末四公子》里他說:“從詩經出現的公子開始追溯,古今四公子,除戰國四君子外,文采風流,冠絕一時的,非明末四公子莫屬。”言外之意,就分外明瞭了。 史上以“四君子”合稱的人物的確甚多,但花卉卻公認的就此一種。有時候,我想梅、蘭、竹、菊,與其說是“四君子”,不如說是中國古今所有君子的氣質凝結和精神寄托。正是這樣,我才會常常對它們充滿敬畏,好比蠻荒原人之于圖騰,虔誠善人之于神靈。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自號梅花屋主的畫梅大師王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便是他的這幅同名的 《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他筆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了與統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愛國主義的熱忱,有的則表現出自己的不凡抱負和樂觀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繪畫創作的園地上。 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 (淳)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竹波軒梅冊)何渭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干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時也叫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干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莊嚴”,借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孫長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種畫法,所以他題詩說:“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畫梅辨難》)。 陸游29歲參加進士考試,雖名在前列,但因觸犯殲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他又被賜給進士出身,歷任夔州通判,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等地方官,還參贊王炎、范成大幕符軍事,后來做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65歲那年罷官,即回老家山陰閑居,死時年八十六。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所以,他的《卜算子。詠梅》至今傳唱古今?!绑A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這樣堅貞的骨氣,才是真正的君子所要堅持的 。 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后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蘭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確有其獨到之處。蘭的形態賢淑,花香幽遠,被譽為“香祖”?!都艺Z》中說:“孔子曰與人善交,如入藏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本褪钦f與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養蘭花的房間里,被香氣所化。蘭花不驕不媚,氣質超凡脫俗,深受人們的鐘愛,尤其在我國人民心中,蘭花是真誠、美好的象征。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后可復生的頑強特點,對于以物明志的中華民族來說,人們可從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啟迪。歷代文人騷客,詠竹的詩、文不計其數。賞竹、詠竹、寫竹、慕竹高清堅貞,成為長盛不衰的高雅風尚。他們或以竹喻品質氣節,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蘇東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的名句。歷代以竹為題的畫家數不勝數。這無數的竹詩、竹畫,展示了人們由竹而產生的豐富的聯想。 對于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這樣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于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談。 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钡脑娋洹6拍了秾O子注》,滿篇珠璣;箴言政事,議論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顯赫家世為蔭,他的人生籌謀、仕途騰達,本應無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飛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鎮割據,巨宦當政,朋黨傾軋,有何政事可為?士人或趨炎附勢,作墻頭草;或噤若寒蟬,行事放誕。杜牧終不能免亦。但杜牧之才賦,卻不是那幾首青樓風流詩所能彰顯?!恫辞鼗础返摹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有多少國之將亡的士人為之翻唱?正是由此,他才被稱是一個情致豪邁,恃才疏直的君子。 無論是“不要人夸顏色好”的王冕,還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游,都像梅花那樣,生就一身清肌傲骨,流淌滿腔的愛國熱血,這樣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這樣的君子,才會讓人心生敬畏。還有恥作元朝貳臣的鄭所南,以及君子能容小人的蘇軾和更多更多的人,他們喜愛“四君子”,是緣于他們是君子,這樣的喜愛,算是一種真正君子的真性情,而他們表達出來的氣質與精神,才是真正“四君子”要人們明白的東西。對它們充滿敬畏,也是任何一個立志于此的人自然而然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