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從出現到現在的所有級名,艦名,性能?

熱心網友

  世界上擁有或擁有過航空母艦的國家及其艦船級別很多,這幾乎是全部了我想不會有什么遺漏。慢慢看吧!

熱心網友

沒問題,請先幫我找到所有有過航母的國家的海軍部的網頁,我好盡快開始搜集。

熱心網友

我只能給你美國的。事實上,數量和級別最多的除了美國就是英國,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航母相對少,主要是沒有英國和美國在二戰時那么多輕型航母。而英國主要是二戰中的護航航母和輕型航母,但這些絕大多數是美國制造或美國委托加拿大制造,然后以租借法案的形式租借或賣給英國的。關于英國的,我目前手頭有份資料,需要說明的是,對一戰前后英國的航母這里并不齊,二是這個資料未經整理,現在我也懶得整理了,就粘在這里,供參考吧。散亂和缺乏邏輯的地方,希望樓主和大家見諒。美國的航母和世界有關國家曾經有的航母我放在我的共享資料里。歡迎查詢。英國的航空母艦英國的航母在世界航空母艦史上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一、早期的水上飛機母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皇家海軍的一艘由運煤船改建而成的航空母艦已接近完成,它被命名為“皇家方舟”號,后來,它改名為"柏伽索斯"號排水量7450噸,可載10架水上飛機,它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母艦了(應是水上飛機母艦因為艦上所載的飛機并不能夠在艦上直接起降,所有飛機都需要從水上起飛和在水上降落,然后再從水中提升到軍艦上。)1922年12月,日本帝國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誕生了。日本海軍1920年開工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卻搶在1922年底完工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它不是改裝的,而是一開始就按航空母艦來設計的。早在1919年日本即著手此艦的設計于建造,它以同時代英國的航空母艦為參考,標準排水量7470噸,航速25節,飛行甲板為168×22。7米,可載飛機21架。由于該艦在航母發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島狀上層建筑,因而被稱為第二代航母。但是經過試驗,日本海軍發現“鳳翔”號的島式結構并不是很合適。由于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建筑在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的安全起降,日本海軍最后拆除了島式建筑,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又恢復成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這從發展上講是一種倒退。二、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從“暴怒”號到"百眼巨人"號1917年3月,英國海軍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艦“暴怒”號改建為飛機母艦。前主炮被拆除,在艦體的前半部加裝了69。5米長的飛行甲板,鋪設了木制的飛行跑道。標準排水量19153噸,航速31。5節,共搭載10架飛機:6架“幼犬”式戰斗機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但是,由于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桿和煙囪的阻礙,起飛后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  為了打破飛機著艦禁區, 1917年8月2日,英國海軍少校鄧寧憑借著高超的駕駛技術,駕駛“幼犬”戰斗機用側滑著陸的方式艱難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號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開飛機在航行的軍艦上降落的先河。幾天之后,當鄧寧又一次試圖重復這個驚險動作時,飛機翻出軍艦墜入海中,鄧寧不幸以身殉職。血的教訓使英國在1917年底至1918年初對“暴怒”號進行了大改裝。將軍艦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艦體后部加裝了86。6長的飛行甲板。這樣,以艦體中部上層建筑為界,前部甲板用于飛機起飛,后部甲板用于飛機降落,飛機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進行起降作業。  盡管如此,“暴怒”號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飛機雖能勉強著艦,但由于艦體中部的艦橋、桅桿和煙囪引起的湍流的影響,飛機著艦仍然十分困難。所以,此時的“暴怒”號還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艦。 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將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1918年9月建成。其標準排水量14450噸,航速20節,載“杜鵑”式飛機20架,“杜鵑”式飛機是一種專門設計的艦載魚雷攻擊機三、“競技神”號1918年,英國海軍動工興建“競技神”號航空母艦,1923年7月才完成它在航母發展史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的島式結構非常成功,由此一舉奠定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競技神”號一開始就按照航母標準進行全新設計。在這之前,世界上的航母都是由戰列艦、重巡洋艦或商船改建的。它采用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構成了一個比“鳳翔”號大得多的島式上層建筑。由于“鳳翔”號后來放棄了這種結構,“競技神”號實際上是第一艘真正采用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標準樣版。“競技神”號的標準排水量是10950噸,航速25節,載機20架。后來由于艦載機大小、重量的不斷增加,載機數量減少到15架。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的艦上配備了強大的火力,4門140mm炮、4門102mm炮和4門47mm炮,主要用于防空作戰,這一點與現代航母注重對空防御如出一轍。1942年4月9日,競技神號在錫蘭島亭可馬里海軍基地附近,遭到日海軍機動艦隊的艦載機擊中攻擊,共命中10彈,很快沉沒。四、二戰期間的航母勇敢級航母原為“勇敢”號和“光榮”號戰列巡洋艦,它們船體外板薄、航速快,英國海軍便于1924年著手,將之改成了航空母艦。它們和“暴怒”號屬同型艦,只是裝了右舷島式上層建筑。(“暴怒”號于1939年再次進行改裝時也裝了島式上層建筑。)是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時期建造的最大最強的航母,總排水量3萬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分別于1928年和1930年服役。其標準排水量為22500噸,航速30節,可搭載飛機48架。勇敢(Courageous )1939。9。17在愛爾蘭以西海面被德國潛水艇U29擊沉。 光榮 (Glorious )1940。6。8在掩護同盟軍撤退時被德國兩艘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諾”號擊沉。 “獨角獸”號在1938年批準撥款建造標準排水量16,510 (噸) 滿載排水量20,300 (噸) 載機36 (架) 1943。3。12服役服役之初用于作戰,后改為供應艦,用于維修和保養飛機。1960年解體。“鷹”號航空母艦   1917年,英國海軍買下阿姆斯特郎。懷特瓦茲公司1913年開工,因一次大戰中斷工程的智利戰列艦“科克蘭”號的艦體,利用艦體改建為“鷹”號航空母艦。1920年4月尚沒完工的“鷹”號就入役進行艦載機運用試驗,11月再送入造船廠繼續建造,于1923年完工。標準排水量22,600 (噸) 滿載排水量26,200 (噸) 航速(節) 24載機21 (架)  1920。4。13完工,1942。8。11負責到馬耳他運送期間被德國潛艇U73的魚雷擊沉。 無畏級:皇家海軍根據戰時造艦計劃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為了汲取作戰經驗,直到1942年才動工。共建4艘,即“大無畏”號、“非洲”號、“鷹”號和“皇家方舟”號。該艦機庫為封閉式。艦體比光輝級怨仇型大出許多,載機可達110架,主要武備和怨仇型相同,但高射炮火力較強,每個炮群都配有雷達炮瞄裝置。1號艦建造緩慢,直到1951年9月才完工,4號艦亦建成,另兩艦未建成便解體。“大無畏”號遂改名“鷹”號,以代替1942年戰沉的“鷹”號。英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30年代各個海軍強國進一步加強海軍勢力,建造多艘大型艦只,戰爭一觸即發。英國考慮自己的海軍實力尚不足夠應付德國海軍和意大利海軍時,決定建造新式艦隊航空母艦,于是軍方下令設計師在有效期內設計出先進的航空母艦。當時設計師曾考慮拉華盛頓條約對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的限制。在排水量限制下為給航母提供最大的面積的飛行甲板,在艦艏和艦艉各裝了外伸板,并各自向外向下彎。由于軍方要求能搭載超過60架飛機和裝甲保護,使設計師只能把原來的機庫增加多一層,使載機提高到70架以上。由于增加了機庫,必然使艦舷提高,也增加了排水量,為減少重量,設計師也只能將兩舷的裝甲厚度減少。設計師還考慮到在大西洋的海浪對航空母艦的艦艏的破壞,因此將艦艏設計成封閉性。設計師終于在有效期完成新型航空母艦的設計并提交海軍。經過軍方的驗收后,軍方在1934年批準撥款建造一艘,命名為“皇家方舟”號1938。11。17完工。起初命名為“木星”號,1937年4月13它下水后,才正式命名為“皇家方舟”號(老艦“皇家方舟”號則更名為“飛馬座”號)。由于“皇家方舟”號的設計非常成功,從而成了皇家海軍后建航空母艦的原型。   “皇家方舟”號服役后不久,歐洲戰場正式爆發。1941年為支援北非作戰,“皇家方舟”號奉命運輸飛機到馬耳他的任務。11月12日,“皇家方舟”號在本土運載37架“颶風”戰斗機到馬耳他號后,于13日下午,在距直布羅陀50海里時,被德國潛艇U-81發現,U-81向“皇家方舟”號發射4枚魚雷,其中1枚魚雷命中航空母艦艦島下方的右舷,幾分鐘后,大量入水使“皇家方舟”號主機停止運轉,14日凌晨,“皇家方舟”號鍋爐爆炸,1小時后沉入海底。 1941年的“皇家方舟”號性能表:  標準排水量19,500 (噸) 滿載排水量27,300 (噸)   航速(節) 31   載機72((架)(平時)48艦員1,575 (人)“光輝”級航母1937年,英國海軍又開始建造2艘“光輝”級航母。首艦“光輝”號于1940年5月建成入役。其后續艦“勝利”號、“可怖”號、“不屈”號和改型艦“怨仇”號、“不倦”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陸續服役。“光輝”號長約226米,寬約29。2米,標準排水量23000噸,航速31節。該艦的突出特點是極為重視軍艦的防護能力,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在飛行甲板和機庫下面都設有裝甲防護的航母。由于裝甲重量的限制,它只能安排一層機庫,因此只能載機36架。艦上還裝有16門單管114mm高炮和一部792雷達,這在當時是相當高檔的防空配置了。50年代中期前陸續退役。人馬座級  據1943年戰時計劃,原擬建造8艘,稱競技神級,大戰結束后,4艘被取消,3艘改稱人馬座級,余下1艘叫“競技神”號。人馬座級在建造過程中對結構進行了加強,和尊嚴級相比,其主尺度和排水量都增大了,主機輸出功率和航速大為提高,以便能搭載更先進的噴氣機。  人馬座 Centaur 1953年建成 1972年退役  海神之子 Albion 1954年建成 1972年退役  堡壘 Bulwark 1954年建成 1976年轉預備役皇家海軍為紀念二戰戰沉的競技神號,把“人馬座”級第四艘命名為新的“競技神”號。1955年建成服役,經過多次改裝并參加了英阿馬島沖突,在戰斗中發揮了很大作用。1984年該艦封存,1985年被賣給印度海軍,命名為維蘭特號(Virant)。尊嚴級  MAJESTIC CLASS  1942年計劃建造的輕型的航空母艦,為巨人級的改良型,其主尺度、主機與巨人級相同,只是排水量有怕增加,載機量和火炮有所變化。1943年4月至11月動工6艘,二戰結束后“大海獸”號停建,其余5艘從1948年至1961年間完成,分別賣、借給印度、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巨人級  COLOSSUS CLAS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一級輕型航空母艦。該級艦用于艦隊作戰,而不是用業反潛的護航航空母艦。為了做到增大尺寸而不增加排水量,該級艦取消了裝甲;在確保結構剛性的前提下,減少了一些艦內“夾層”防護結構。為了加快建造速度,水線以下船體部分是按勞氏船級社的商船規范建造的;為滿足加速的需要,艦上采用了雙軸推進。該級艦共10艘,大部分趕在戰爭結束前交付使用。但是,實際上真正參加過作戰的只有一艘。  巨人 Colossus 1944年建成 巨人級首艦,1942年6月動工,1944年12月完成,1945年和“尊敬”號、“榮耀”號、“復仇”號一道被編為第11航空母艦艦隊。戰爭結束時在悉尼港,未趕上后作戰。1946年被賣給法國改名為“阿羅芒徹斯”號(Arromanches),。1951年購回,后改為直升機母艦,服役到1974年退役。標準排水量 13190噸  英仙座* Perseus 1945年建成 1958年退役 總長 211。8米英仙座”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上蒸汽彈射器后航空母艦。彈射器經多次改進后裝到了“皇家方舟”號上,并將此項技術轉讓給美國,從而成了航空母艦的關鍵設備。  榮耀 Glory 1945年建成 1961年退役 寬 24。5米  先鋒* Pioneer 1945年建成 1954年退役 吃水 7米  海洋 Ocean 1945年建成 1962年退役 動力 蒸汽輪機,42000馬力  雅典王子 Theseus 1946年建成 1962年退役 航速 25節  凱旋 Triumph 1946年建成 1981年退役 裝備 四聯乒乓炮6座(3座* ),40毫米   尊敬 Venerable 1945年建成 1948年轉賣 單管炮19座(20毫米炮10座*)1948年被賣給荷蘭,改名為“卡爾·多爾曼”號。1968年10月被轉給阿根廷,更名為“5月25日”號,此艦仍在役。  復仇 Vengeance 1945年建成 1956年轉賣 載機 48架(改作飛機維修艦,不載機*)1945年1月15日服役后即被調到太平洋作戰,為該級艦唯一參加了二次大戰實戰的艦只。于1956年被賣給巴西,改名為“米納斯吉拉斯”號,此艦仍在役。勇士 Warrior 1946年建成 1958年轉賣 艦員 1076名1958年,該艦被賣給阿根廷,后被“5月25日”號取代,退出現役。攻擊者級 美國為英國建造的第二批護航航空母艦,共8艘,于1942年9月到1943年6月完工。它們是:“攻擊號”號Attacker,“戰斗者”號Battler,“追擊者”號Chaser,“劍擊者”號Fencer,“追趕者”號Pursuer,“躡步者”號Stalker,“打擊者”號Striker,“狩獵者”號Humter。戰后,該級艦全部送還美國。射手級 ARCHER CLASS 1941年,美國根據租借法開始實施援英造艦計劃,用C3型標準貨船改建護航航空母艦。射手級共5艘。為:“射手”號,1941年建成;“復仇者”號Avenger,“欺騙者”號*Biter,“沖擊者”號Dasher,均于1942年3月駛離美國。另有一艘“軍馬”號留下未走,被美國軍用作訓練艦。。“復仇者”號于1942年戰沉,“沖擊者”號于1943年戰沉,“射手”號和“欺騙者”號于戰后送還美國。文德克斯級(II) VINDEX CLASS(II)   “文德克斯”號(Ⅱ)于1943年12月3日完工,1947年退役。標準排水量13455噸,總長159。7米,寬20。9米,吃水6。4米,柴油機,輸出功率11000馬力,航速17節,裝1座雙聯裝102毫米炮,4座四聯裝乒乓炮,8座雙裝20毫米炮,載機15架,艦員700名。同級艦有“奈拉納”號(Nairana Ⅱ,奈拉納I號原為一艘在建客船,1917年8月建成服役。前部設起飛甲板,中后部設機庫,艦尾裝有起吊水上飛機的吊桿。該艦戰時隨主力艦隊活動,1921年被賣掉,)。坎帕尼亞”II號用在建貨船建造,1944年3月服役后為向蘇聯運送戰爭物資的船隊護航。戰后,1952年作為旗艦參加了在澳大利亞附近蒙特貝洛島的原子彈試驗,1955年解體。標準排水量12450噸,航速17節,載機15架,艦員700名。I艦用1893年建成的同名客船改造, 1914年11月買下后改成了水上飛機母艦。1918年11月5日,在風暴中與“格羅尼亞斯”號重巡洋艦相撞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