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現在快40天了,最近溢奶反倒越來越嚴重了。以前只有一點點從嘴角流出,最近是大口大口的冒出來。有的是消化過的,有的沒有咽下去就噴出來了。常常是吃了2個多鐘頭了還吐奶,吐了以后馬上又餓了就要吃。2個小手不停的揮來揮去,嘴巴里發出不同的聲音,昨天開始,嗓子的啞了,真是可憐啊

熱心網友

是不是涼著了?孩子的胃要保暖呀,不然就愛吐奶,吐的想豆腐差不多

熱心網友

寶寶吃奶后,如果立即平臥床上,奶汁會從口角流出。但是,喂奶后把寶寶豎抱一些時間再放到床上,吐奶就會明顯減少。這種情況醫學上才稱為溢奶。 而寶寶現在的情況可能就不是溢奶這么簡單了,一般吐出來的有消化過的奶就不能稱為溢奶,而是吐奶。溢奶不是病,而嘔吐卻是一種病理反應。如果寶寶吐奶后,精神狀況還不錯那還沒什么。但是如果寶寶每次喂奶后都嘔吐,而且嘔吐多不費力,有時還呈噴射狀,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引起重視了,應該立即帶寶寶上醫院去找醫生治療。 希望你能引起重視,祝寶寶早日恢復健康!

熱心網友

我覺得你是不是給他喂得太多了,消化不好啊?不如試試每次少喂一些,大不了多喂幾次。如果你這樣后,同時照上面幾位說的做了,可是還是溢奶的話,應該去醫院瞧瞧了。

熱心網友

我愛末末 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寶寶吃完奶后,不要馬上平放,媽媽可將寶寶立起來靠在肩膀上,輕拍寶寶后背,讓寶寶打幾個嗝,把胃里的空氣排出;放下時最好把寶寶的后背墊高一點,讓寶寶保持傾斜姿勢,也能防止吐奶。我家寶寶也是這樣,一定要拍到他打嗝為止,還有吃完奶以后不要把他翻來翻去的,如果躺下的話盡量把頭和背墊高點,讓身體有個傾斜度

熱心網友

新生兒的胃是水平橫臥的,呈不穩定狀態,而且胃部入口處較松弛,因此容易出現食物倒流現象,如果吸吮時吸入較多空氣,就更容易引起吐奶。  要避免嬰兒吐奶,首先要控制嬰兒的吃奶速度,防止吃奶的同時吸入大量空氣。媽媽在喂奶的時候不要讓嬰兒吸吮得過急,如果母乳喂養,可用手指壓著靠近乳頭的部位,控制奶水流量,讓寶寶吃幾口就歇一歇;如果是人工喂養,則奶頭的孔不要扎得太大。  寶寶吃完奶后,不要馬上平放,媽媽可將寶寶立起來靠在肩膀上,輕拍寶寶后背,讓寶寶打幾個嗝,把胃里的空氣排出;放下時最好把寶寶的后背墊高一點,讓寶寶保持傾斜姿勢,也能防止吐奶。  一旦寶寶出現吐奶,媽媽應立即讓寶寶側過身子,或者趕快將寶寶立起來,以免寶寶把嘔吐物嗆進氣管引起窒息。  等寶寶再大點就會好了,我家末末在小的時候也是經常這樣的。沒有關系!

熱心網友

寶寶吐奶該怎么辦?   盡管很多媽媽都知道新生兒由于生理原因才容易導致吐奶,但一看到自家寶寶吐奶時,還是緊張得不知所措。這里,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有關導致嬰兒吐奶的具體原因,吐奶時我們可以做哪些護理,以及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孩子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后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上海仁愛醫院消化內科專家介紹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于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后,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上海仁愛醫院兒科專家介紹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孩子在3-4個月大之后,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孩子吐奶后,什么情況下需要看醫生?   孩子吐奶,其實沒什么好擔心的。但孩子吐奶后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卻是需要我們多加留意的。在嘔吐得到緩解后,如果寶寶還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可能是生病了,應該看醫生。   可以等到第二天去看醫生的情況:在夜間或公休日寶寶吐奶,如果只是出現以下情況,我們是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去看醫生的。   *打噴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癥狀,發燒但溫度不高、精神狀態良好   *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能夠吃奶   *小便量減少但還是會小便的   需要馬上送醫院的情況:   *發高燒、精神恍惚   *樣子發呆、呼喚沒有反應   *發生痙攣   *肚子疼痛、總是哼哼唧唧的   *每間隔10-30分鐘就大哭一次、大便是深紅色的血便   *糞便呈白色或者是大量的血便   *每次吃奶后都會噴水似的吐奶   *因頭部受到撞擊而引起的嘔吐   *嘔吐不是由進食引起的   *持續嘔吐、沒有小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