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模糊語言的實質性 公文,以其規范的體式、法定的效力,以其體現意志的團體性和所產生作用的強制性,對寫作語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寫作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從公文語言的邏輯性、嚴密性、準確性上考慮,一般注意區分其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學語言的區別。但常常卻容易疏忽模糊語言的運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種潛意識中使用,而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語言。讓我們試從語言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模糊性與所反映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從語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與表述需要的模糊性兩個相對應上來看模糊語言的實質。 模糊語言是一個語言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中那些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確定性的語言概念。它的最大特點在于客觀事物的模糊和語言本身在內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對應,形成了表述事物的準確性。比如:“全國人民奮勇前進”,“全軍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飾“前進”的“奮勇”和修飾“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體上就是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確化:全國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進,全軍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從表象上看是精確的,但實際上是模糊的,問題在于語言上的精確所對應的客體是模糊的。同時有的事物在客體上并不模糊,而為了滿足某一種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這同樣是模糊的相對應,只是客體變成了實際需要。比如:“領導一再強調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夠重視。”其中修飾“強調”的“一再”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這里強調的頻率是完全可以精確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萬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反映“強調”的頻率,而是要反映“強調”的重要性。這樣,“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確指的頻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語言模糊不是一個語言概念,而是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現象。其主要的特點是沒有形成兩種模糊的相對應。一種為客觀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確的,而表述語言卻是模糊的;一種為客觀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語言卻是精確的。比如:“隊伍于某日凌晨三點以后在張家口以南集結。”“人到的差不多了,開會吧!”這里的“凌晨三點以后”“張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極其模糊的時間、范圍概念,而在這里卻是所需要的一個確定的時間和范圍概念。這就是客體上和實際表述需要的確定與過程的模糊性的相對應。再比如:“這件事發生在大約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十年前”其本身在客體上是模糊的東西,而在表述過程中的“某一天”卻把它精確化,這是客體上模糊和表述過程精確化的相對應。無論是哪一種對應,都是反映客觀事物模糊而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模糊現象。這種模糊現象在公文寫作過程中是絕對要避免的。 綜上所述,模糊語言和語言模糊本質的區別在于是否形成了兩種對應,即客觀上的模糊、實際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概念的    的相對應;客體上的精確、實際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概念的    相對應。否則,便是語言模糊。1.關于公文“模糊語言”的實質,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模糊語言是反映客觀事物中那些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確定性的語言概念。B.模糊語言是指客觀事物模糊與語言內涵外延模糊相對應,從而表述事物的準確性。C.模糊語言是指從表象上看是精確的,但實際上是模糊的,即語言上的精確而所對應的客體是模糊的。D.模糊語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實際上比其他任何確指的頻率在表達效果上都更加有力。2.下列對“模糊語言”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模糊語言”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現象。B.“模糊語言”是指為客觀事物和表達需要是精確的,而表述語言卻是模糊的。C.“模糊語言”是指客體上和實際表述需要的確定性與表述過程的模糊性相對應。D.“模糊語言”是指某些事物在客體上并不模糊,而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3.最末一段劃線處的四個詞語,按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A.模糊 模糊 精確 精確B.精確 精確 模糊 模糊C.模糊 精確 模糊 精確D.精確 模糊 精確 模糊4.下列各例句中,屬于語言模糊的一項是( )A.近年來,中國指揮家湯沐海在歐洲一些很有影響的音樂節上頻繁演出。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陸架,蘊藏的石油有1500億噸,占地球已知總儲量的三分之一。C.我國將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D.過去十年中,日本對外投資大幅轉向東亞,投資中日元貸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長期升值的背景下,這會加重償債負擔。 1.答案為C.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能力。該項正好說反了,正確的說法是:從表象上看是模糊的,而實際上是精確的。2.答案為D.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能力。該項說的是模糊語言,而不是語言模糊。3.答案為A.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這是對全文總結性的一段話,主要表述了模糊語言的兩種“對應”,從而指出了模糊語言的實質。那就是:(1)客觀上的模糊、實際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模糊的相對應;(2)客體上的精確、實際表述需要的精確和表述過程中語言概念的精確相對應。弄清楚這一點,該題就好解了。4.答案為B.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題干中問的是屬于“語言模糊”的問題,不是問“模糊語言”的問題。該項中一些數字看似精確,如2000米、1500億噸、三分之一等,而實際反映出的事實卻是概括性的,所以它只屬于“語言模糊”的問題。

熱心網友

我的答案:1B、2A、3D、4B可惜我這兩段短文剛好沒做,答案第一段亂涂了一通,第二段都涂了c,不知道這是第幾段?

熱心網友

第二題應該選A,語言模糊不是一個語言概念,而是一種語言現象,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

熱心網友

一個也沒對。唉!第三道本來選對了后來由改選C

熱心網友

xiexie

熱心網友

2.下列對“模糊語言”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模糊語言”是一種對客觀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語言現象。B.“模糊語言”是指為客觀事物和表達需要是精確的,而表述語言卻是模糊的。C.“模糊語言”是指客體上和實際表述需要的確定性與表述過程的模糊性相對應。D.“模糊語言”是指某些事物在客體上并不模糊,而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感覺應選A吧

熱心網友

請問樓主你在哪里得到原題的?

熱心網友

謝謝提供參考上海17號也要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