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葫蘆絲,傣語叫 “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dāng)?shù)貪h語又稱為葫蘆簫。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 ,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 30厘米 。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余為副管。主管上開 7個音孔,前六后一,傳統(tǒng)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現(xiàn)在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tǒng)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于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fù)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shù)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xù)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fā)a音,一管發(fā)e音,產(chǎn)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 6厘米 ,主管長 50厘米 ,副管分別長 33和 17厘米 ,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cè),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枝與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僅長 兩厘米 。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 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fā)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xù)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xù)音或需要單持續(xù)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達到三個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nèi),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diào)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zhì)樸,柔美迷人,極富表現(xiàn)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yè)舞臺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調(diào)等民間曲調(diào),最適于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jīng)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jié)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 “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jīng)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葫蘆絲剖圖如下:(圖片源于洪嘯音樂教育網(wǎng)站) 二、葫蘆絲的演奏姿勢 1、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站姿和坐姿兩種:   ①站姿。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wěn),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視正前方。雙肩松馳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保持一定距離(約十公分左右)位于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形成45度到50度角。   ②坐姿。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后,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叉。坐位高低要適當(dāng),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2、關(guān)于手型:   雙手持葫蘆絲,左手上右手下,手腕平直,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音孔,(最下面為一孔)拇指托于主管下方(約第三、四音孔之間)。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jié)指肚分別開閉第四、五、六音孔,拇指開閉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左右手的小指分別負責(zé)開閉兩側(cè)副管的音孔。正確的手型,應(yīng)是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適度地向里彎曲,如果手指過于勾曲或過于平直都會造成手指肌肉和手心緊張,影響其動作的靈活性和持久性。開放音孔時,手指抬得不宜過高,也不要太低,一般兩個手指的高度即可。過高影響演奏速度,太低則影響音準和音量。關(guān)閉音孔時,用指肚將其按住,嚴密不漏氣即可,若按的太緊會造成手過度緊張。 3、關(guān)于口型:   上下嘴唇自然合攏,含住 “吹嘴”于口唇中央處,雙唇肌和兩邊嘴角適當(dāng)收縮。注意吹奏時兩腮不可鼓起,否則將會阻礙肌肉的控制。 三、葫蘆絲的調(diào)及指法:   葫蘆絲的定調(diào)是以第三孔所發(fā)音樂的音高為準,受其樂器構(gòu)造本身的限制,常用有以下幾種調(diào): 1。開第三孔為“do”即筒音作“ 5” C 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 5 ) 低音 5 低音 6 低音 7 1 2 3 4 5 6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2 。 開第三孔為“fa”即筒音作“1” F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1) 1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3 。開第三孔為“so”即筒音作“2” G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2) 2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2 高音3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4 。開第三孔為“l(fā)a”即筒音作“3” A 大調(diào)指法表 (筒音做 3 ) 3 4 5 6 7 高音1 高音 2 高音 3 升高音 4 第七孔 ● ● ● ● ● ● ● ● ○ 第六孔 ● ● ● ● ● ● ⊙ ○ ○ 第五孔 ● ● ● ● ● ⊙ ○ ○ ○ 第四孔 ● ● ● ● ○ ○ ○ ○ ○ 第三孔 ● ● ● ○ ○ ○ ○ ○ ○ 第二孔 ● ● ⊙ ○ ○ ○ ○ ○ ○ 第一孔 ● ⊙ ○ ○ ○ ○ ○ ○ ○ 說明:● 表示“閉” ○ 表示“開” ⊙ 表示“開半孔” 四、葫蘆絲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一般可歸納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法)。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xué)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優(yōu)越性表現(xiàn)在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xié)調(diào)動作,形成運動整體,因而氣息的吸入量多,氣息較深,呼氣時也容易控制。   現(xiàn)將混合式呼吸法介紹于下:所謂呼吸即包括 “吸氣”與“呼氣”這兩個方面。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放松,口鼻同時吸氣,注意不可提肩和帶出任何聲響。混合式呼吸是把氣吸到小腹、胸腹之間以及胸腔。提肩會阻礙氣息的下沉,將氣息存儲到了胸腔中,那就成了胸式呼吸了。要避免。   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擴張肺葉,胸腔中、下部和腹腔自然向外擴張使橫隔膜下降。氣后,氣息下沉。這時腹部和腰部都充滿氣息的感覺,而胸部則覺得比較輕松。正確的氣體貯藏部位應(yīng)是胸腔下部和腹腔。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不能往里收縮,而且要微微向外隆起,腰部也隨之向周圍擴張。   吸氣方法的練習(xí),非常重要,管樂用的最多的就是氣,若用氣不對,不但不能演奏好,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里提供幾種方法:第一,先將胸腹內(nèi)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后在全身非常輕松的狀態(tài)下吸氣。如果這時胸、腹腔內(nèi)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就說明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部位基本正確。其次,還可以自己體會你在聞花香以及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等)后的深吸氣的吸氣動作。吹奏時的吸氣,要求在較短時間內(nèi)吸入大量空氣,因此,一般是口與鼻同時吸氣,放松喉頭。 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和橫隔膜始終要有控制(即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氣息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jié)制地、均勻地向外呼出。隨著氣息地呼出,腹肌、腰肌等有關(guān)肌肉群隨之逐漸收縮,橫隔膜也隨之復(fù)位。這里特別需要強調(diào)一點:剛呼氣時,切不可立即收腹(應(yīng)略向外“頂”)。因為立即收腹將造成腹部往里擠壓,迫使本來下降的橫隔膜提前復(fù)位,從而把氣息擠到胸部,增加胸部的負擔(dān)。這樣,不僅不利于控制呼氣的速度,而且時間長了會影響演奏者的身體健康。當(dāng)氣息吹出約二分之一時,腹部分自然而然地往里收,這樣的呼氣過程是比較正確的。還有不要等到氣息全部用完了才去吸。 總之,吹奏中的呼氣始終要在一定壓力的推動下均勻地輸送出來。氣息要平穩(wěn),不可忽強忽弱。要達到這種要求,必須反復(fù)練習(xí)。可以通過吹長音來進行練習(xí),也可以對著自己的手背呼氣練習(xí)。通過練習(xí),學(xué)習(xí)者將感覺到氣息的速度、壓力、穩(wěn)定程度等,從而增強有意識控制氣息的能力。 說明兩點:長短、強弱等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吸氣量。 吹奏中有“急吹”和“緩吹”。急吹者氣壓大,氣速較快。緩吹便是氣緩慢地呼出。一般情況下,吹奏低音時用急吹法,吹奏中、高音時用緩吹法。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對于吹奏葫蘆絲以及其他管樂器至關(guān)重要,必須引起學(xué)習(xí)者的高度重視。 五、葫蘆絲的演奏技法   葫蘆絲在演奏的某種程度上相對于竹笛、嗩吶等民族吹管樂器要簡單一些,沒有那么多復(fù)雜的技法,這也是由于它構(gòu)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卻好似極富表現(xiàn)力。葫蘆絲在演奏中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幾種:   1。吐音。吐音是葫蘆絲演奏中較重要的技法。吐音又分為單吐、雙吐、三吐三種。   ① 單吐。利用舌尖部頂住上腭前半部(即“吐”字發(fā)音前狀態(tài))截斷氣流,然后迅速地將舌放開,氣息隨之吹出。通過一頂一放的連續(xù)動作,使氣流斷續(xù)地進入吹口,便可以獲得斷續(xù)分奏的單吐效果,完成單吐的過程。單吐一般在音符上方用“T”標示。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的需要,單吐又可以分為斷吐和連吐兩種。   ② 雙吐。雙吐是用來完成連續(xù)快速分奏的技巧。首先用舌尖部頂住前上腭,然后將其放開,發(fā)出“吐”字。簡言之,在“吐”字發(fā)出后,立即加發(fā)一個“苦”字,將“吐苦”二字連接起來便是雙吐。雙吐的符號是“TK”。   ③ 三吐。三吐實際上是單吐和雙吐在某種節(jié)奏型上的綜合運用,符號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2。連音。連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適用于抒情如歌的樂句或樂段。用符號“⌒”(連音線)表示,連音線內(nèi)的音除了吐第一個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連音時要強調(diào)連貫、流暢。   3。滑音。滑音及技法在葫蘆絲演奏中被廣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圓滑、華麗的特點,應(yīng)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擬人聲和弦樂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復(fù)滑音三種。   4。 震音。利用震音技巧可以獲得如同歌唱般的“聲浪”效果,極大的豐富音樂的表現(xiàn)力,是人們揭示內(nèi)心活動、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震音又有氣震音和指震音兩種。   5。 顫音。顫音是由兩個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現(xiàn)而構(gòu)成。具體要求是原音發(fā)出后緊接著快速而均勻的開閉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號為“tr”或 “tr ~~~~ ”   6。疊音、打音。兩種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關(guān)于它們的定義也是眾說不一。就是在某個音出現(xiàn)前的瞬間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高二度過三度的音,疊音用符號“ 又 ”表示,打音用符號“扌”表示。   除了上述一些常用技法另外還有“倚音”等,在此不作一一敘述。 。

熱心網(wǎng)友

我聽到過一次啊,很傳統(tǒng)的東西沒想到吹出來去是很好聽的啊

熱心網(wǎng)友

大街上買一個!!!十塊錢!!帶譜和吹法!!!!

熱心網(wǎng)友

用手拿在上面用嘴大力得吹就可以了要吹得好聽就來找我吧很難用打字表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