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被李斯刻成了傳國玉璽,代代相傳三國中記載孫堅曾經(jīng)得到之后唐朝時有個人獻給李世民想換個官當,被李世民給殺了在之后呢??現(xiàn)在征集有關(guān)的傳說和信息
熱心網(wǎng)友
傳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xiàn),秦以后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yīng)。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于他。后昭陽出游赤山,赤山下有深澤,傳姜太公曾釣于此,昭陽于水淵畔高樓宴客賞壁,是時有人云淵中有大魚躍起,足有丈余,群魚從之,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后發(fā)現(xiàn)和氏璧失蹤,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15年,拜為秦相,游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jié)入楚,瓦解齊楚聯(lián)盟。后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和氏璧實為他人所盜,昭陽懸千金之賞,購求此璧,盜者不敢出獻,乃懷之入趙。后趙惠文王內(nèi)侍繆賢以五百金貨得,趙惠文王從纓賢處得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遺書趙王,愿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后,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shè)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熱心網(wǎng)友
人民網(wǎng)10月18日電藺相如"完璧歸趙"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和氏璧"被秦王制成玉璽,歷經(jīng)20余個大小王朝的10余位皇帝爭奪后神秘失蹤,失傳至今已有1065年。那么,用"和氏璧"制作成的傳國璽究竟是什么模樣?昨天,在杭州中國建設(shè)銀行的保險箱里,我們有幸一睹這珍貴玉璽的風采。 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制成的玉璽呈寶塔式的正方形,上雕螭虎紐。神奇的是,在陽光的折射下,墨綠色玉璽周身會散透出點點晶瑩的藍光,璽底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此璽是已故國際著名地質(zhì)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jīng)多年研究復制而成的,袁教授在地質(zhì)學、礦物學、巖石學和寶石學基礎(chǔ)上考定了"和氏璧"玉璽的原料、形狀和璽文,重現(xiàn)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西博會上,這塊玉璽將參展于杭州中華石景園,在11月6日開幕的"中國觀賞石博覽會"上再次吸引人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