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航空反潛的克星——潛空導彈--------------------------------------------------------------------------------張承宗 自從潛艇用于海戰,反潛戰就開始了。經過數十年的反潛實踐,航空反潛成為最有效的反潛手段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空潛對抗優勢一直是向飛機一方傾斜的,然而新出現的潛空導彈將使航空反潛面臨挑戰。潛艇防空的現實必要性 目前國外各主要海軍國家在護衛艦以上級別的艦艇上大都裝備了反潛直升機,直升機與艦艇結合,互相補充,大大地加強了反潛作戰能力。潛艇面臨的空中威脅進一步加劇。鑒于二戰的經驗,二戰后潛艇取消了防空火炮,喪失了對空防御能力,只能靠機動規避來擺脫飛機的搜索跟蹤,這對潛艇(尤其是常規潛艇)較為因難。在潛艇與航空兵的對抗中,潛艇的生存概率在30%以下,而反潛飛機的生存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反潛飛機對于水面航渡、通氣管深度、潛望深度和巡航深度的潛艇構成極為嚴重的威脅,在未來海戰中,潛艇若不能很好地解決對空防御問題,潛艇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其作戰能力,而且可能遭到重大損失,對淺海活動的常規潛艇來說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但在另一方面,航空反潛也有其固有的弱點。飛機執行反潛任務是一暴露性的戰斗行為,受天氣海況影響很大,而且目前絕大多數的反潛飛機在搜獵潛艇狀態下速度較低,甚至有時處于懸停狀態(直升機)和停泊狀態(水上飛機),確定一個水下目標至少需要探測4~6分鐘,這為潛艇選擇戰機打擊反潛飛機創造了條件。在航空反潛和防空導彈日益發展的今天,重新賦予潛艇對空作戰能力,不僅使潛艇能采用反擊和規避相結合的方法來對付反潛飛機,降低航空反潛的成功率,而且可以使潛艇有可能在有利的情況下積極攻擊反潛飛機,這對于提高潛艇的生存能力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潛空導彈的發展 早在60年代末,國外已開始了潛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究。與水面艦艇防空導彈系統相比,研制潛空導彈武器系統的難點在于獲取空中目標的方位、距離信息和水下導彈的發射技術。 顯然這對于處于水面航渡狀態、通氣管和潛望狀態的潛艇最容易解決,事實上最先投入使用的“斯拉姆”潛空導彈武器系統就是基于這種狀態進行潛對空作戰的。處于水下巡航狀態的潛艇對空探測偵察較為困難,目前設想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大致有兩種,一是利用潛艇偵察聲納獲取反潛直升機使用的吊放式主動聲納脈沖信號或由艇上的聲納設備根據反潛飛機葉片發出的聲響,吊放聲納、聲納浮標以及魚雷入水發出的音響測出目標的大致方位,美國的“西埃姆”系統采用前一種方法,后一種方法在法國和德國聯合研制的“獨眼巨人”系統得到應用;另一種潛艇對空探測的方法是運用由光導纖維與潛艇連接的遙控電子平臺及潛艇發射的無人飛機相結合實現對空中目標的探測,這一方案現處于預研階段。下面對已投入使用和正在研制的潛空導彈進行介紹: 從水面潛望鏡狀態發射的潛空導彈武器 這種類型的武器系統包括“斯拉姆”潛空導彈武器系統和SA-N-5潛空導彈系統。 “斯拉姆”潛空導彈武器是一種低空導彈系統,主要用來對付反潛直升機和巡邏艇。1968年英國維克斯造船有限公司開始研制,1973年開始裝備使用。該系統已裝備英國“奧白龍”級潛艇及澳大利亞、智利、古巴、西德和以色列等國家的常規潛艇。“斯拉姆”潛空導彈武器在潛艇上采用六聯裝發射裝置,可發射改進的單兵對空“吹管”導彈,其制導方式為光學跟蹤和無線電指令制導。發射裝置平時裝在耐壓水密容器中,作戰時從容器中升出,可在360°范圍內旋轉和在-10°~90°范圍內俯仰,旋轉速度為40°/秒,俯仰速度10°/秒,瞄準精度為0.5°,在通氣管或水面狀態發射導彈。發射控制均在艙內進行,當艇上的潛望鏡雷達和聲納等探測設備發現目標后,將目標方位和距離信息傳給控制系統和射手,射手控制發射裝置對準目標,用電視系統跟蹤目標,當目標進入導彈射程范圍之內時,發射導彈。利用紅外跟蹤器跟蹤導彈的曳光,并發出無線電控制指令,將導彈引入電視攝像機瞄準線,使用三點導引法使導彈飛向目標,直到摧毀目標。該導彈長1.35米,彈徑76毫米,翼展274毫米,重11千克,飛行速度為1.5馬赫,最小作戰半徑為300米,最大作戰半徑為4800米,最大作戰高度為1800米。導彈采用破片殺傷戰斗部,裝烈性炸藥1400克,由近炸或觸發引信起爆。俄羅斯的SA-N-5潛空導彈系統是一種水面發射的紅外制導導彈系統,在E級、O級、T級和K級潛艇上配備,在1993年賣給伊朗的“基洛”級潛艇上裝備了這種對空導彈系統。 這種類型的潛對空導彈系統結構簡單,價格便宜,裝備靈活,研制難度小,但只能在水面、潛望鏡高度發射,戰術使用有局限。然而即使這樣,潛艇加裝這種潛空導彈武器對于提高潛艇生存能力還是有很大幫助。經初步模擬計算表明,在直升機只裝備自導魚雷和深彈的情況下,處于水面潛望鏡深度的潛艇加裝水面、潛望鏡通氣管狀態下發射的近程對空導彈后,導彈擊毀直升機的概率為81%,直升機毀艇的概率為12%,潛艇生存概率從不裝對空導彈的29%上升到88%。發展中國家的海軍初期發展這種類型的潛艇對空導彈系統是比較現實的。 水下發射的潛空導彈武器系統 這種類型的武器系統包括“西埃姆”潛空導彈和“獨眼巨人”潛空導彈系統。 獨眼巨人”潛空導彈系統是由法國航空航天公司和德國MBB公司聯合研制的,是一種水下發射光纖制導的潛空武器系統,作戰對象為反潛巡邏飛機和直升機。其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如下:彈長1.85米,彈徑0.165米,彈重105千克,作戰距離10千米,飛行速度150米/秒(搜索時)和250米/秒(攻擊時),發射深度為潛艇潛望深度到水下300米,制導方式為光纖制導加紅外熱成像或毫米波雷達導引頭,戰斗部為3千克高能炸藥。作戰過程如下:潛艇通過敵飛機發動機及葉片所發出的聲音或機載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發出的信號探測到海上直升機或巡邏飛機并確定其大致方位和距離,然后發射裝有導彈的運載器,運載器以15米/秒的速度在水下航行,約在距發射位置1千米處飛出水面。運載器在出水傳感器控制下一出水就沿軸向對半裂開,導彈助推器和主發動機先后點火,最后導彈按射手所選擇的工作方式自動(或手動)導向所選擇的目標。位于潛艇發射控制臺的操縱手根據光纖傳輸回來的視頻信號,發出控制指令。這種導彈具備齊射能力,可以同時對付多個空中目標,而且具有很高的命中率。這種導彈于1988年研制,目前德國已在一艘206A型潛艇上進行了試射,不久將裝備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德國和意大利的U212新型不依賴空氣推進的常規潛艇,而且還將提供給英國潛艇。經改進,這種導彈還可用來攻擊快速巡邏艇、港內艦艇、建筑物、車輛和雷達等目標。這種型號導彈主要特點之一是采用光纖制導,光纖制導導彈抗干擾能力強,對于速度較低的直升機、反潛飛機搜索跟蹤能力強,但對潛艇自身機動有一定影響,相對容易暴露潛艇自身位置。 “西埃姆”潛空導彈系統是由美國福特宇航公司負責研制的近程低空潛射防空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對付固定翼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該系統于1977年開始研制,1980年首發試驗成功,1986年完成研制并生產。該系統解決了直升機使用主動吊放式聲納時潛艇的水下探測與導彈攻擊問題。潛艇使用偵察聲納發現直升機使用的主動吊放式聲納的脈沖信號后,確定直升機臨空位置,實施潛艇對空導彈的攻擊,“西埃姆”系統是一種全自動的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導彈采用雷達主動和紅外線被動尋的復合制導體制,導引頭為雷達/紅外雙模導引頭,系統從搜索跟蹤目標、敵我識別到發射全由彈上的雙模導引頭自動完成。該彈長度2.54米,彈徑145毫米,彈重675千克,最大速度為1.6馬赫,采用水下垂直發射。 從水下發射的潛空導彈武器系統開辟了潛空對抗的新時代,具有很高的作戰效果。潛艇在水下被反潛飛機跟蹤和攻擊時,僅靠規避擺脫敵機,成功率僅為32%。潛艇加裝對空導彈后,當潛艇在水下靠單純規避機動無法擺脫敵機時,可以發射對空導彈擊落敵機,至少降低其攻擊效果,或者迫使其放棄攻潛企圖。水下發射的潛空導彈系統是潛空武器的發展方向,但系統復雜,技術難度大,費用高,發展中國家一時難以實現。潛空導彈系統展望 隨著空中反潛力量的日益加強,潛艇特別是常規潛艇重新裝備對空作戰武器系統是必然的,潛艇防空的最有效手段無疑是能在較遠距離上對付各種反潛飛機、直升機的潛空導彈系統。 從各方面因素綜合分析,潛空導彈系統發展主要趨勢可初步歸納如下: (1)潛空導彈向中程高速方向發展。為保證潛艇安全,潛空導彈的最大射程應大于反潛飛機對潛實施攻擊的有效或最大射程。當潛艇加裝對空導彈后,反潛飛機可能采用的戰術之一是發現潛艇對空攻擊跡象后高速撤離,待導彈攻擊完畢后再行攻潛,而潛艇發射對空導彈的同時進一步暴露了自己,因此潛對空攻擊應該保證盡可能擊落敵機。 (2)潛空導彈向兼顧打擊低空目標方向發展。為了保證對潛探測搜索效果,反潛飛機、直升機一般在低空飛行、懸停或停泊水面作業,潛艇應具備可對付處于這種狀態的敵機的能力。 (3)發展自主制導,使潛空導彈發射后不用管,主動導引頭作用距離要遠。不僅提高潛艇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能力,而且使潛艇能夠采取機動和對空打擊相結合的戰術,應付復雜多變的戰場情況。 (4)提高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使潛艇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對空打擊和規避。 (5)采用水下垂直發射技術,發射深度范圍大。水下垂直發射技術便于儲存和發射多種潛射戰術導彈,反應速度快,能對多目標實施多方位的打擊,而且提高導彈的出水速度,增大對空打擊效果和突然性。潛艇發射潛空導彈可選擇的深度范圍大,可以避免在上浮至作戰深度過程中遭受打擊,增大攻擊的隱蔽性。 (6)潛空導彈向多用途方向發展。由于潛艇空間有限,潛空導彈可以對包括空中飛機在內的多種目標攻擊,可以有效地提高潛艇綜合作戰能力。 (7)加裝潛空導彈系統對潛艇結構影響程度小,以便現役潛艇改裝。 --------------------------------------------------------------------------------。
熱心網友
中國還是外國,中國沒有,國外有。
熱心網友
據我所知,"基洛"上好象有一些肩扛式的SA-14\SA-16之類的東東.
熱心網友
早就有了,打直升機的。
熱心網友
沒有,只有巡航導彈和潛射導彈.
熱心網友
我記得臺風級上就有8枚針-M用于自衛防空
熱心網友
有的!最起碼也要配備打反潛直升機的導彈。
熱心網友
目前是沒有的,因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研制出這種技術。
熱心網友
我們引進的636基洛級上就有近程防空導彈,據說我們最新的093和094也加裝了防空導彈。在水下發射防空導彈,以目前的技術來看,應當是手動操作,而且是一種被動消極的防御方式,因為潛艇最好的防御是先敵發現、靜音和深潛。
熱心網友
新軍事網訊 有消息稱,中國已完成了潛射遠程防空導彈的研發。似乎為了驗證這條消息軍報特意發了一幅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照片顯示出獨特的飛行軌跡: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種垂直發射的遠程防空導彈。 中國研發出了遠射潛射防空導彈系統!很多人可能會極為吃驚:因為各國在役或公開研發的潛射導彈都是近程防空系統。俄羅斯基洛級潛艇裝備的防空系統是以便攜式防空導彈為基礎改裝的,只能在半潛狀態打擊近距離的直升機;歐洲開發的“獨眼巨人”光纖導彈防空系統也只能對近距離的直升機進行打擊,只是潛艇可以在水下發射而已;射程上百公時的遠程潛射防空系統還絕無先例,中國開發出潛射遠程防空系統可謂開創了世界的先河。 之所以很多人對于中國能否研發出遠程潛射防空系統抱有懷疑,主要由于這種系統面臨著二大技術難題。 其一,導彈的艇上放置與發射問題。 遠程防空導彈的長度與體積都很大,很難如一般的潛射反艦導彈那樣置于魚雷發射管中進行發射;同時由于常規潛艇的體積較小,也很難將遠程防空導彈如潛射彈道導彈那樣垂直放于艙內;那么中國究竟采用何種方式將遠程防空導彈搬上潛艇的呢?我想很可能是采用G級潛艇模式:當年中國為了試驗潛射彈道導彈特意發展了一款常規型彈道潛艇G級(高爾夫級),為了解決潛艇噸位小放不下導彈的問題采取了將導彈艙與潛艇艇橋做成一個整體的方案,這樣就解決了導彈上艇與潛艇整體結構的矛盾; 現在的遠程防空導彈上艇大約也采用了這種模式:導彈發射筒被垂直放于艇橋內或艇橋向后延長形成一個彈艙,此時導彈發射筒縱穿艇身與艇橋,潛艇的高度足以容納潛艇的長度。 導彈發射時,潛艇浮近水面將發射筒略微探出打開筒蓋,以冷發射的方式通過高壓氣體將導彈射出,之后導彈主發動機點火直撲目標,這個過程與陸地發射很相似。 其二,目標的信息獲取與導彈的引導。 陸基防空系統和艦載防空系統可以通過大型雷達等裝備獲取目標的信息并引導導彈攻擊,潛艇由于體積及隱蔽的需要很難具備這樣的條件。潛射遠程防空系統的目標獲取與導彈引導主要通過如下方式來完成:1)外部指示。即潛艇自身保持靜默,目標的信息主要由陸基或艦基雷達系統來獲取,之后利用數據鏈傳遞給潛艇完成導彈的發射。導彈上升到高空進入陸基或艦基雷達控制區域后將被進一步引導飛向目標,直至準確擊毀目標; 2)潛艇自身被動探測。即潛艇利用自身的被動偵察系統偵察目標飛機輻射的雷達信號,并以此獲取目標信息,確定目標后發射被動尋的導彈進行攻擊。 雖然潛射遠程防空系統的開發難度大,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確定:中國完全有能力克服這些困難!因為就導彈而言中國所擁有的FT2000、HQ9型導彈及相應的冷發射技術可以很容易地發展成為潛射導彈系統。中國也可以利用“G”級潛艇模式解決大型防空導彈的上潛艇的難題。據此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國已確實領先世界、第一個研發成功了潛射遠程防空系統。 中國領先世界發展潛射遠程防空系統意義重大,在在基礎上我們還可以作出進一步的改良。比如:對導彈射程進行升級,爭取達到200公里的射程以進一步提升潛射防空系統的威力。開發更先進的導引頭(主/被動制導,被動/紅外制導)提高打擊精確度;同時考慮開發更先進的裝載方式以便能讓更多的潛艇裝備防空導彈,爭取讓遠程防空導彈能成為潛艇的標準裝備,使中國的水下總體戰力能有一個總體性飛躍。 這里先提供一個“外掛模塊”方案供參考,其目的就是盡量以簡單的方式讓各種潛艇都能裝備或選裝遠程防空導彈。“外掛模塊”就是將導彈發射筒及相應的起豎裝置整合在一起置于一個流線型方艙內,之后以水平外掛的方式配備于潛艇。 其實潛艇配備專用的外掛艙已有先例,比如美國就在核潛艇上專門設計了供特種部隊使用的外掛式微型潛艇以便將作戰人員送上陸地。相比之下裝帶防空導彈的外掛艙要簡單的多,體積也要小得多。 外掛艙采用流線型非耐壓結構,其作用是:1)整流,通過流線型的設計將“外掛模塊”的水下流體阻力降到最小。2)裝載導彈發射筒和起豎裝置。外掛艙的大小視導彈的體積及所裝帶的導彈數量而定,如果只裝一枚發射筒則體積就比較小,如果是裝2-4枚發射筒則外掛艙就比較大; 導彈發射筒是導彈的裝載和發射工具,由于是潛射所以導彈發射筒要有良好的水下密封性和耐壓能力 ,這是與陸基/艦載導彈發射筒最大的不同; 起豎裝置的作用是將導彈由水平狀態起豎至垂直發射狀態;為了調節外掛艙的水下浮力還可以在艙內設置相應的浮力調節系統,通過對外掛艙的浮力控制盡量減少對潛艇浮力平衡的影響。 潛艇配備“外掛模塊”發射導彈的基本模式:在深水巡航的潛艇接到上級的指示后便上升到潛望深度,先將信息桅桿探出水面接收外界指令或自主搜索目標信息;當符合發射條件時潛艇打開外掛艙,利用起豎設備將導彈發射筒由水平起豎至垂直狀態,并將發射筒伸出海面1米左右;一切就緒后打開筒蓋利用高壓氣體將導彈射出發射出筒,導彈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主發動機點火沖向目標;潛艇發射完導彈后要么收起發射筒要么扔掉發射筒,之后緊急下潛逃之夭夭。 潛艇使用“外掛模塊”裝備防空導彈的優點是: 1)對潛艇的改動最小,不必對潛艇進行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這種模式只要給潛艇加幾個外掛點及相應的線纜接口就行了,而采用G級潛艇的裝彈模式就要對潛艇做重大的結構性改動,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同時也影響潛艇原有的作戰性能。 2)適用于各種潛艇的改裝,有利于提高中國潛艇整體防空作戰能力。 由于“外掛模塊”不需要對潛艇進行重大改裝,因此無論是老式的常規潛艇、新型常規潛艇、甚至是核攻擊型潛艇都可以接受改裝,遠程防空打擊能力將會成為中國潛艇的基本作戰能力之一。 3)多點掛帶、火力強大。導彈外掛艙可以在潛艇的背部及二側多個掛點進行掛帶,而外掛艙的裝彈量也可以視情況而定。一般來說高性能、高靜音的現代潛艇一般掛1-2個導彈外掛艙,總計攜2-4枚遠程防空導彈。而以低速近海巡航的老式常規潛艇可以攜更多的外掛艙并裝備更多的導彈,特別是可以啟封老式的退役堂規潛艇掛帶4個4聯裝外掛艙從而使單艇具備16枚遠程防空導彈超強打擊能力。雖然掛帶多個外掛艙潛艇的水下機動能力會受到限制,但我們的定位就是將其當作隱蔽的水下導彈發射平臺,并不要求它具有追逐獵殺水面高速目標的能力。 4)使用靈活,進一步發展可以發射多種導彈。 由于是模塊化外掛,潛艇就可以根據任務、自身的性能、對手的情況進行不同任務下的模塊掛載,這與戰機根據不同任務進行不模式的掛截是相同的; 同時這種模式也可以將一些大型導彈和武備配署于潛艇,比如“日炙”超音速導彈、“紅鳥”巡航導彈因為體積大很難放到老式潛艇內部用魚雷管發射,但通過外掛模式則完全有可能讓這些大型導彈裝備于常規型潛艇。 可能不少人會對于潛艇采用外掛模式配備遠程防空系統還存在懷疑,比如: 1)外掛模式是否會增大潛艇的排水量和水下阻力? 首先來談外掛是否會影響潛艇的水下浮力平衡。由于導彈發射筒自身也有浮力且外掛艙也有浮力調節系統,因此即便潛艇裝備多個外掛艙也不會對潛艇原有的水下浮力平衡造成影響; 至于外掛艙對潛艇的水下阻力影響是存在,但具體情況可以根據任務情況也有所區別:對于那些以3-5節進行水下低速巡航的常規潛艇而言阻力影響不明顯,對于只配備少量外掛的潛艇而言阻力影響也不大。因此只要根據潛艇的性能與任務進行合理的外掛配置將不會以潛艇的水下性能產生大的影響。 2)導彈起豎時是否會影響潛艇的重心穩定? 如果在水面狀態起豎導彈是有可能對潛艇的重心穩定有影響,但潛艇發射導彈是在水下起豎導彈,因為導彈發射筒在水下也有浮力所以這將不會影響潛艇的重心穩定。 3)是否會降低潛艇的生存能力? 由于采用外掛模式發射導彈需要潛艇上升到潛望深度且要將發射筒伸出水面1米,這讓人對潛艇的生存能力抱有懷疑。其實不必:由于潛艇配備有遠程防空導彈,所以可以距目標很遠就先行發射導彈,讓對手根本無從警戒。且發射管還涂有雷達吸波材料就更加大了敵方發現的難度; 此外由于導彈主發動機是進入空中才點火,發射時的水下噪聲要比在水下點火的潛射反艦導彈低得多,更能保證潛艇的安全。 潛射遠程防空系統的作戰目標: 1)高價值空中目標。主要是各類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潛艇可以通過發射被動反輻射導彈消滅或壓制這類目標,為后續的打擊掃清障礙;在陸基或海基雷達的指揮下,潛艇還可以發射主動尋的防空導彈伏擊加油機、戰斗機之類的空中目標。 2)海上高價值目標。擁有高性能雷達和防空系統的水面艦只具有很強的自衛能力(如宙斯盾系統),潛艇可以發射速度高達4-5M的FT2000先行摧毀艦載雷達系統,為后續打擊開道。 4)陸地高價值目標。對于靠近海邊部署的某些高性能雷達系統,潛艇也可以抵近發射遠程反輻射導彈消滅或壓制。 潛射遠程防空系統的主要運用方向: 1)臺海地區打擊威懾臺獨。 我方潛艇遠程防空系統的投入使用將對臺獨構成致命的威脅,臺獨的預警機將會處于隨時被擊落地境地;抵近潛伏的潛艇還可以突然發射大量的FT2000反輻射導彈摧毀臺獨的陸基與海基雷達系統;在我方陸基雷達的指引下潛艇還可以發射HQ9對臺獨的戰機進行伏擊;因此一旦臺海發生危機,我方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就利用潛射遠程導彈系統將臺空中、陸地、海上的雷達系統給予消滅,為其后閃電擊敗臺獨掃清障礙。 2)威懾打擊美國/倭國。 中國潛艇可以攜遠程防空導彈對美國航母作戰群進行滲透,并利用被動尋的導彈消滅壓制美航母編隊的空中預警機及反潛巡邏機,其后我方將可以發起更大規模的行動打擊美國航母編隊;中國潛艇還可以潛入倭國近岸發射被動尋的導彈摧毀其空中預警系統,為后續打擊清道。 3)在南海地區執行威懾和打擊。戰時中國潛艇可以用南海周邊國家地域狹隘的特點隱蔽抵近,之后發射遠程被動尋的導彈消滅其空中及陸地雷達系統。 潛射遠程防空系統是中國的創舉,對此技術進一步改良將會更進一步地提升中國潛艇部隊的總體戰力,相信在未來戰爭中我們的潛艇部隊將更能成為一柄讓敵人膽寒的利劍。。
熱心網友
外界密切關注著潛射導彈上艇的問題。2000年9月6日出版的《簡氏防務周刊》發表了海軍編輯理查德·斯科特的報道,聲稱俄羅斯革新家(Novator)設計局已將3M54俱樂部型潛射導彈的技術資料通過俄羅斯國家武器進出口公司轉交中國,該導彈可從水面艦艇或基洛877EKM/636型柴電潛艇上發射,1999年,俄羅斯革新家設計局研制出兩種以外銷為主的導彈系統——潛艇使用的俱樂部-S和水面艦艇使用的俱樂部-N。這兩種導彈系統用于攻擊各類水面艦艇、潛艇和已知坐標的固定目標、地面慢速目標等。這兩種系統主要發射3M54E(E1)、3M54E和91RE1(E2)等三種型號的導彈。3M54E執行反艦任務。該導彈由發射助推器、亞音速低空巡航級和超音速有效載荷級組成,它的另一種型號3M54E1將裝備小型艦船和潛艇,由發射助推器和亞音速有翼巡航級組成,與3M54E相比,它有一個較大的戰斗部。3M54E攻擊地面目標,這種用于攻擊地面目標的有翼導彈由發射助推器和亞音速低空飛行的巡航級組成,彈上飛行控制系統有一個氣壓高度表,可使導彈保持精確的飛行高度;地形匹配和衛星導航系統確保導彈有較高的命中精度。91RE1(E2)用于反潛,有一個配備尋的傳感器導引頭的可分離水下火箭,它們的區別僅在于發動機不同。用于俱樂部-S系統的91RE1導彈從潛艇魚雷管發射,而用于俱樂部-N系統的91RE2導彈是從水面艦艇甲板上的標準發射裝置發射的,發射之前,將把目標和飛行數據裝入導彈。系統中的成套多用途地面設備將為導彈提供維護和發射前的準備。俱樂部導彈的特點是用標準的火控系統控制多種型號的導彈,針對不同的任務和戰術環境,能夠選擇相應的導彈。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中國已向俄羅斯表達出購買3M54俱樂部型潛射導彈系統的濃厚興趣,由于它能從潛艇標準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中發射。有潛射導彈的潛艇多,但具有防空能力的不多。這方面我知之不詳,沒有信心拿分了。。
熱心網友
有的,那是被迫使用的,是用于自衛的,目前據我所知道只有俄羅斯的部分潛艇上裝有"針"式防空導彈,主要是防反潛飛機的.發射方式我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