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祖就是宗,但是那些什么高,太,仁,等等怎么來的?有什么意思嘛?和謚號有聯系嘛?

熱心網友

廟號:帝王死后,其繼承者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即為廟號。謚號:古代對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跡評定后,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謚號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于表揚的,屬于貶義的,屬于表同情的。

熱心網友

廟號和溢號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 我國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廟里立一個廟室,供后人祭祀,并給每個廟室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廟號。廟號起源于商代,周繼商制,如周文王的廟室稱太祖廟,周武王的廟室稱太宗廟等。秦朝是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還沒有來得及立廟號就滅亡了,因此秦沒有廟號。漢承商周之制,如劉邦死后其子為其立廟,稱太祖廟,后世稱劉邦為漢太祖。劉邦溢號為高帝,所以也稱漢高祖。不過,從殷周到漢代,并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只有那些具有杰出貢獻的帝王,死后才立廟供奉,才有廟號。 自漢以后,歷代帝王的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皇帝的廟號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開國以后的皇帝依所尊而定,一般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等。因此,各個朝代帝王的廟號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把朝代名加上,才能區分清楚。 帝王死后,后繼者往往根據其生前品行,給予一種特殊的稱號,這就是溢號。 年號是皇帝活著的時候,為了記錄在位時間而立的名號。最早的年號是漢武帝在公元前140年建立的,叫建元元年,也就是建元一年。新皇帝登基時建立專門的年號,叫"建元"。年號一般都用兩個字,比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貞觀"、"開元"都是年號。皇帝在位時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如漢武帝曾改元11次。當然也有些皇帝不改年號,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就基本上不改元。所以后人經常用年號來稱謂這兩朝的皇帝,例如愛新覺羅·玄燁(ye)的年號是康熙,人們就稱他"康熙帝"。中學歷史課本中,大量出現的是年號,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從漢武帝劉徹正式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至清宣統3年,前后共經歷2051年中,我國歷史上建過600多個帝王號。又據統計,我國史籍中的年號達800多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