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辯論賽辯題,我是反方,論點是社會更需要博識型人才。請大家幫幫忙。

熱心網友

大家好!現代社會更需要通才還是專才呢?要看他們誰更能促進現代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所謂專才是指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具有較多專業知識,較熟練專業技能的人才。而所謂通才是具有廣闊的知識平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多種技能的人才。簡單說來,通才知識綜合化,技能多樣化,適應變動的能力強。 好的!談現代社會,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社會的首要要求。高度分工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首要的突現的要求。社會分工造成了細化,可是如果細化產生的碎片沒有能夠得到整合,我們去哪里尋找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呢?社會分工每走一步,帶來對整合的要求就更高。這個時候不同分工之間是不是需要有溝通?不同學科之間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廣闊知識平臺、豐富知識儲備的通才和只具有單項技能、單項知識的專才相比,誰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間實現溝通?誰更能在不同學科之間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現代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更需要通才! 第二、讓我們來看看現代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從古代科學的綜合,到近現代科學的分化,再到當今科學新一次的綜合。各個學科森嚴壁壘、各自為政的狀況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看到各個學科相互溝通、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當今創新的點正是出現在不同思想,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相互交叉、溝通、融合、綜合的地方。那么寬口徑、厚基礎的通才們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徑的專才們更具有實現創新的能力呢?所以現代社會的突破和進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讓我們來看看現代社會一個現實的問題——人才流動頻繁。美國人一生之中要變換工作7到8次,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產業結構調整,職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我們發現跨行業、跨領域的人才流動日益頻繁。這個時候,多種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項技能的專才,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動呢?綜上我們發現,不管是從宏觀的社會角度,還是從微觀的個人角度,都能證明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是通才! 最后我有兩點需要指出: 第一、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專門的崗位,所以我們不能認為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做了一樣工作,他就是專才,否則世界上沒有通才了,對不對? 第二、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主導的專業,所以我們不能說有了一個主導的專業,這個人就是一個專才,否則這個世界上又沒有通才了。 此二點容易混淆,敬請對方辯友注意。謝謝! 攻辯階段 攻辯階段 (一) 正二:第一個問題,請問為什么現在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進行了大綜合小綜合? 反二:我覺得綜合并不是一個通才的趨勢,我倒是看到了貴校有這么多大學本科的專業,我還看到了您的碩士也分工越來越細,您的博士呢?細上加細!所以我方認為現代社會的教育的趨勢不是向通,而是向專,是一專多能的專。 正二:對方辯友認為綜合不是通才,好!喜歡談大學教育,我們就談大學,為什么現在的高校當中,文理滲透,理工結合,流行輔修制、雙學位? 反二:輔修制在貴校如何開展,我不是很清楚。我可以介紹一下北外的情況。北外開了比如說:人體美學、音樂欣賞、西方美術鑒賞這樣的輔修課。我學了西方美學和人體美學,并不是說要用來培養我的英語水平,而是說培養我的興趣,開闊我的視野,提高我的欣賞品位,讓我在以后緊張的工作之余可以有一個很高雅,很不錯的藝術欣賞的休息。 正二:對方辯友的知識真是夠豐富了,那么第三個問題,請問對方辯友,通才教育的模式,是不是當今教育的發展趨勢? 反二:其實很抱歉,通才教育是一個錯誤的翻譯,英語的原文是General knowledge而是一個通識教育,對方辯友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正二:對方辯友說大家都翻譯錯了,那通識教育是不是要培養通才? 反二:通識教育是建立一個在有許多知識面的基礎上,專一門的專才,他是一個高要求的專才,我們現代社會就是需要這樣的專才。 正二:通識教育是為了培養專才,為什么不叫專識教育? (二) 反二:請問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應該努力培養社會更需要的人才?是或者不是! 正二:當然是。 反二:我知道您是學法律的,那我想請問《中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對大學教育的目的做了什么樣的規定呢? 正二:我記得***在“七。一”講話時說: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反二:《中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大學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性實踐性的高級專門人才。請問對方辯友這句話作何解釋呢? 正二:請問對方辯友專門人才等于專才嗎?雖然專才比通才在專業上有更多的知識,跟更高的技能,但是要把專門的工作做好,在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是溝通協調,更需要的是整合創新,更需要的是整體性思維,宏觀性把握,而這通才能做得更好。 反二:請問對方辯友,對知識的精深掌握是不是在這里進行突破和創新的必要條件? 正二:是,怎么樣才能夠突破跟提升呢?就是要借鑒和吸納別的學科的東西,就需要站在人類的整體跟宏觀的思維把握才能夠突破呀!對方辯友理論上的突破跟技術上的創新,現代社會是不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科與學科的交叉地帶?是不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科與學科的空白地帶呢?這就是通才的創新。 反二:請問對方辯友,我是用心專一地做一個專才更精深呢?還是把我的時間精力鋪散開來,做一個通才做得更精深呢? 正二:對方辯友是不是要跟我們談一個時間跟精力的問題呢?那就搞不懂了…… (三) 正三:第一個問題,日本人憂心忡忡地提出了一個2006年通才危機問題,請問對方辯友對此如何理解? 反三:我也知道日本是全世界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地區,日本戰后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職業教育,他們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職業工人呀! 正三:對,有一句話流傳得非常廣,叫做:綜合就是創新,交叉就是創新,滲透就是創新。日本人憂心忡忡的恰恰是自己國民的創新能力。那么請問對方辯友,你認為人的創造性思維是從何而來的呢? 反三:人的創造性思維一定要對本領域有專厚的認識,如果對這個領域不夠了解的話,又談和創新呢? 正三:對方辯友顯然回避了我的問題,那么我再來問第三個問題。請問對方辯友加入WTO以后你認為對我國的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反三:幸好人事部副部長告訴過我們: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有兩樣。第一樣是WTO專業人才,第二樣是專業技工。我對此還是比較理解的。 正三:那么最后一個問題,現代社會分工是細化了,但是分工的細化,是不是突出了整合性的要求?這不僅是系統能告訴我們的,也是辯證法告訴我們的,那么請問對方辯友,專才如何適應這一要求的? 反三:的確每一次我們說綜合就必然會想到合作,而專才不能合作嗎?我們想一想一個集體,總是有主管財務的,主管駕駛的,主管公關的這樣的人才來構成,才能構成一個公司難道我們需要的都是通才嗎?那一個CEO就夠了。 (四) 反三:請問如果你我兩個人,一起開一家電腦軟件公司,您會傾向于首選雇傭通才呢還是專才呢? 正三:我當然看如果這個人,他的知識綜合化,他的技能多樣化,他的適應能力又強,我認為這就是我最合適的人選。 反三:好,那就是說我們更需要通才,隨著公司的規模發展,我們是需要順應現代企業的制度,更加雇傭一些專門的人才,還是繼續雇傭通才呢? 正三:對方辯友似乎告訴我們說,通才在現代企業制度中就不能合作了,那我就不明白了,通才他有更廣闊的知識平臺。他可以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甚至還可以邁入管理階層。讓我這個大公司變得更好,這不就是通才的定義嗎? 反三: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追求通化? 正三:我認為一個人確實應該追求通化,這恰恰是馬克思最終理想告訴我們人應該全面發展。 反三:一個寵物醫生,他本來會治療各種寵物的病,現在是不是要讓他也學會給人開刀呢?這樣就能更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成為了通才了呀! 正三: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通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呀?今天我沒事造一架飛機,明天呢?我又給心臟病人沒事換個瓣兒搭個橋之類的,對方辯友對通才理解太過偏激。 攻辯小結階段 正一:大家好,我想首先有一個概念要明晰,就是細化帶來的是什么?簡單地應用系統論我們就能知道,細化帶來的是對整合更高的要求。(取出一張紙)這是社會某一個具體的領域,像對方辯友所說的,現在它細化了(把紙撕碎)。如果我們社會要求的不是他們作為碎片,各自為政,而是要求他們整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那么首先的問題是什么?是如何將他們合起來。現在又細化了(再次撕紙),現在高度細化了(再次撕紙)。我再問一遍,如果這個社會要求的不是每一個碎片各自為政,而是要求他們整合起來,發揮共同的作用,那么首選的問題是什么?是如何將他們合起來。謝謝! 。

熱心網友

辯論啊,不光要考慮自己一方想一下對方的觀點,有針對性地找資料不要被對方的觀點牽著走堅持已見突出重點多找一些事例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