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大 一邊小 一邊跑 一邊跳 一邊吃人 一邊吃草 吃人的不吃草 吃草的不吃人——打一古典文學體裁

熱心網友

一邊大、一邊跑、一邊吃草、吃草的不吃人,是“馬”;一邊小、一邊跳、一邊吃人、吃人的不吃草,是“蚤”,即跳蚤。

熱心網友

上面求老先生對謎底解說得很對,只是對“騷”這種體裁沒作解釋,稍有不足。在下多說幾句,算是對求老先生答案的補充吧。戰國時期,民歌流行。在南方的楚國,民歌的形式和北方的不同(其中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有很多“兮”字)。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文人們在楚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詩歌體裁,叫“楚辭”(或稱“楚辭體”)。“楚辭體”以屈原的《離騷》最為有名,所以后世又把“楚辭體”叫做“騷體”。又由于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大人賦》,班固的《幽通賦》,張衡的《思玄賦》等作品與《離騷》體裁相類,所以后者亦被稱之為“騷體賦”。這樣,“騷體”又包括了與《離騷》形式相近的一些賦。

熱心網友

這是猜謎語啊,不是文學體裁,只不過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

熱心網友

《離騷》的“騷”字。一邊大、一邊跑、一邊吃草、吃草的不吃人,是“馬”;一邊小、一邊跳、一邊吃人、吃人的不吃草,是“蚤”,即跳蚤。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