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那么聰明,為什么還聽從楊宇庭擺布,楊宇庭經常給郭松齡下拌子,如果沒有楊宇庭從中作梗,張作霖會不會重用郭松齡,那么郭松齡還會不會反奉,張作霖也不會元氣大傷,就不會在他心灰意冷時疏于防范才被日本人炸死,日本也不會就輕易占領東北,從而使全面寢華那么順利進行.楊宇庭向來是親日派,會不會是借日本人手除掉張作霖,張作霖之死與楊宇庭有沒有直接關系,如果郭松齡被重用歷史會不會改變.歷史又會怎樣發展呢,請專家回答.
熱心網友
張作霖那么聰明,為什么還聽從楊宇庭擺布不是張聽楊擺布,而是楊提出的建議符合張的心思即便沒有楊宇庭從中作梗,張作霖也不會重用郭松齡,因為張不滿足于僅當一個東北王,他還要出關,要以黃河為界,張要統治半個中國;而郭不想出關,只想把東北的事情做好。即便張作霖重用郭松齡,郭也會反奉,主要是因為張與郭的政治主張不同、治軍方略不同、為人外事不同。楊宇庭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是親日派,但無證據表明:張作霖之死與楊有直接關系。如果郭松齡被重用歷史會肯定要被重寫。如果郭松齡“改造東三省”的建議能夠被接受,肯定會在史冊上留下燦爛的一筆。郭松齡反奉事件對張學良影響最大的是槍殺楊宇霆、常蔭槐。張學良對楊、常防患于未然,來個先下手為強,避免東北再起戰端,所以斷然采取行動”。 在“九一八事變”五十周年時,張學良將軍懷著無限感慨的心情追念說:“如果當時郭松齡在,日本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這是對郭松齡帶兵打仗的一種肯定。
熱心網友
大陸經常活動在臺海的二炮力量,估計10個旅左右,約300個發射架。近年來二炮部隊為了提升戰戰力,進行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上的改進。 研制了兩種通用型發射車,用于發射筒發射和車臺發射,這樣,二炮的導彈旅將分成明顯的遠程(2000公里以上)和近程兩類,可以發射多種型號的導彈。 進行了導彈部件通用化工作,做到普通部件通用,降低了導彈成本,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迅速加強某型導彈的產量。而且,通用化的一個重點是戰斗部通用化,高爆、燃料空氣、電磁輻射等彈頭實現了各彈通用,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選擇。 改變了導彈的儲備方式,彈頭、發動機和其他精密部件分開儲存,這顯然是吸取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彈藥庫爆炸的教訓。而且,這樣做也降低了保養實彈的成本。為了迅速提供大量的導彈,中國采取了日本人的做法,就是保證有十數條隨時都可以開動的生產線,一旦形勢需要,就可以利用儲存的大量導彈部件迅速組裝出成品。 因此,大陸可以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再次補充那些被裁撤的導彈。 大陸的導彈旅利用大陸現成的公路網,24小時可以機動700公里,大陸方面曾秘密通知各省,要求做好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凈空工作。 而且大陸導彈自動化程度很高,導彈進入發射陣地,通過GPS或地面定位臺的幫助,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導彈檢測、發射諸元裝定。 大陸威脅臺灣的導彈并不僅限于二炮,大陸軍隊高層很早就要求各兵種“擁有自己的遠程壓制手段”,“以自己解決問題為主,兵種協同為輔”。在這個要求下,各兵種都在謀求獨立的遠程打擊能力。 空軍的轟六新改型據估計有兩個大隊,約20架,每架可以攜帶6枚巡航導彈。以前大陸將轟六機群從臺海后撤至江西一帶,標志著這種轟炸機應用方式的改變。從以色列引進的“達利拉”經過改進,不但具備反輻射能力,而且可以裝載450公里高爆彈頭攻擊其他地面目標,不幸的是,由于美國的干涉,升級該巡航導彈的計劃受阻。 海軍仿效西方國家的做法,利用岸艦導彈改裝成攻陸導彈,大陸海軍很多以前的岸艦導彈團,實際上已經裝備的新型的攻陸導彈,這種利用沖壓發動機推動的導彈,射程達到了300公里(一說超過580公里),可以在陸地攻擊臺灣西海岸的所有目標。為了打擊臺灣東海岸的目標,據稱代號是DH10的巡航導彈正在進入海軍。 陸軍除了裝備一批短程DF,還開始大量配備WS2遠程火箭炮,使陸軍的打擊能力擴展到300公里之外。 如此細算,瞄準臺灣的導彈決非陳總統所說的496枚,也不是國防部宣稱的800枚。 更令人欣慰的是,大陸始終在利用其航天方面的優勢,反復偵測臺灣,為其導彈攻擊提供數據。由于大陸的合成孔徑衛星、探地雷達衛星等先進衛星起碼要到2006年才能發射,因此他們采取了隱蔽的方式進行這個工作。他們綜合資源衛星、海洋衛星、各種遙感衛星和北斗導航衛星的數據,并且利用國際合作的方式獲取西方商業衛星的觀測資料,對臺灣全島反復進行目標標定。在戰前,還利用自己發射的遙感衛星進行數據驗證。04年由于兩岸關系緊張,大陸方面多次發射衛星,就是這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