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是否太過于片面~要真是這樣的話那為什么那么多恃強凌弱的戰爭中弱者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熱心網友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是否太過于片面~要真是這樣的話那為什么那么多恃強凌弱的戰爭中弱者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很高興你能認真的對待軍事理論知識,建議你能更深的思考一下這句話的內涵,別被表面意思舒服。舉例說吧,這句話中的進攻是對于防守而言的,具體的說,就是在處于防守階段是,不能教條、死板和墨守成規。而是以主動的積極的動作,避開攻擊方的強力攻擊,同時有意的給敵方制造錯覺,使敵方認為有機可乘而出現嚴重失誤,并不失時機的消滅敵有生力量,從而保存自己和奪取戰役勝利。不知你對紅軍四渡赤水的戰略轉移是否了解,建議你用此戰役體會一下,我略做說明:當時蔣介石集結了五十萬軍隊(不包括地方反共武裝)對我三萬紅軍實施圍剿。而紅軍因張國濤的機會注意戰略使自身在士氣、規模和作戰思想上蒙受挫折。毛主席(當時是中央委員)根據敵我之間的形勢判斷,作出了萬里長征的重大戰略決策。四渡赤水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和出現的,蔣介石依靠自己在總體上的絕對優勢,不時的逼迫紅軍與其決戰,而毛主席則多次巧妙的避開與敵直接接觸,并在此期間,利用靈活的戰術調動敵人,使敵人四分五裂,再以優勢兵力奪取婁山關,從而直逼蔣介石所在的貴陽,迫使孫度的貴軍向貴陽增援,完成了打開云南通道的目標,并開始了長達二萬五千里的長征。 此戰役就是充分說明‘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的絕佳戰例---對于防守而言,進攻并不是與敵硬拼,而是利用靈活的戰術調動敵人,使敵人出現錯誤,并有意識的消滅敵有生力量,從而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進而奪取戰役勝利的手段。
熱心網友
如果有讀過《孫子兵法》應該明白,當我方人數比對方多出10倍時,可以包圍殲滅;如果是對方的2倍時,可以分開對方,分別殲滅;如果人數比對方少的話,那要考慮如何保全自己的軍隊。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是說:在人數比對方少而且沒有地利來幫助我們防守的時候,可以試著用適當的兵力,用適當的戰術去消耗,去吸引對方的兵力,從而以較少的損失來獲得戰機,或者獲得時間來等待援軍。當進攻絕對不是用自己不足的兵力去硬碰,那樣只有笨蛋才會做,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應該考慮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是說用適當的手段,用適當的兵力,以正確的戰術去阻止對方進攻我,以防止我方出現大的損失。這樣去獲得時間來度過防守的空擋期。這樣才是真正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的理解。
熱心網友
“進攻”和“防守”雖有聯系,但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我個人更傾向于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是一句軍國主義的口號。正如納粹德國一樣,在它的字典中從來沒有“防守”二字。它的生命周期完全取決于它軍事進攻上的不斷勝利,而一旦它的進攻腳步受阻甚至發生倒退,它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熱心網友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是戰術層面的語言,而不是戰略層面的語言。“那么多恃強凌弱的戰爭中弱者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應是戰略層面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