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500字以上
熱心網友
讀《西游記》有感 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游記》時,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觸。 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只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 在《西游記》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后,他們師徒四人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 當然,在故事中訴說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我就不多說了。 《西游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證了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 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 當我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故事時,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強正直、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單純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這一路上,他們翻火焰山、打白骨精,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的阻撓,終于取到了真經成了仙。這本書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孫悟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
熱心網友
假如沒有唐僧 小學五年級,再讀《西游記》時,發現對唐僧厭惡到了極點:其實《西游記》也就是那么一檔子事,主題就倆字——取經!從西天取到真經,然后把經書交給皇上這故事也就完結了。之所以成為了洋洋灑灑一百多回的神話小說,主要原因就是——唐僧。想想看,孫悟空是齊天大圣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取經?一跟頭的事!雖說八戒、沙僧是沒有悟空厲害,可怎么算也是日行千里的主兒。到大雷音寺取個經,幾天就辦成不是問題吧?可問題就出在了唐僧身上,使自己3個本領高強的徒弟那騰云駕霧的本事不能施展。這也就算了,可偏偏他還是令妖怪們垂涎三尺的金禪子轉世,再加上他不分黑白,不識人妖,常念那緊箍咒令忠心保護自己的大徒弟孫悟空滿地打滾,折騰的死去活來,甚至還趕回了老家,這便給這條本已遙遠艱難的路又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要是沒有了唐僧,這一路不知道少了多少麻煩,減了多少曲折,節約了多少金子似的時間啊。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成長,我逐漸理解接受了故事中這一切的安排,這正是吳承恩老先生的高明之處。取經,本是一種事業,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唐僧所堅韌不拔地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象征。假如沒有了唐僧,《西游記》便成了單純的打打殺殺的神話故事。“不經歷風雨,怎么現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是的,沒有了唐僧一路的曲折坎坷,這“取”經的意義又在哪里?這部魅力永恒的小說又何以傳承至今?。
熱心網友
《西游記》讀后感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于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的唐僧師徒經歷了八十一個磨難,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這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后。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