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列強對戊戌維新,朝野不乏恭維,也有贊助之舉。一些外籍人士及團體,尤其是廣學會,對戊戌維新的興起有不小推動作用。英美日駐華使館,在政變時援救保護過部分維新領袖。政變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繼續為維新派提供了活動場所和部分經費。但庚子后,列強不約而同轉向開始馴化的慈禧,不再積極過問光緒親政一事。在自立軍事件中,英國政府出賣了唐才常等志士。日本政府則腳踏三只船,周旋于維新派、革命派和頑固派之間。即使前期列強支持維新派時,也往往流于政治傾向和口頭表示,從未提供實質性援助。列強中控制中國最深的英國,一直密切注視戊戌維新的進程和動態。他們早就看出:“康有為是一位富于幻想而無甚魄力的人,很不適宜作一個動亂時代的倡導者”,變革很難“深刻地感動中國的官僚們”,因而前景黯淡,“不可能”實現預定目的和計劃;而政變后,“帝黨的維新人物中似乎沒有一個具有魄力的人來繼續支持變法運動,而光緒自己則是馴服地屈服于暴風雨之中”。所以,英國政府雖認為慈禧當政“局勢嚴重”,但基本默認了。在華權威西報《字林西報》大感憤慨,譴責“列強在北京的代表”,“對于中國之返回到野蠻狀態,有堅決贊助的意見”。 中國是列強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于英國的關系尤大。“長期以來,中國……一方面有國內革命的可能,一方面有外強瓜分的危險”,“如果要瓜分中國……可能在列強之間引起激烈的競爭。從反面來說,假若瓜分的問題一時不易得到解決的方法,那末,叛亂的余燼將因此而迅速被煽成熾烈可怕的火焰。”基于這種分析,《字林西報》指出:劃分“勢力范圍”“是一種開支更小而帶來利益更大的方式”,“列強是寧愿維持現狀而不分割中國”。這代表了英國對華政策的基本傾向。列強尤其是英國也希望中國有一定程度的變革,表示“愿中國富強無危險”。所謂“富強無危險”,其實是只需要一個高效能的、可以控制局面的奴才政府,而決不容許中國真正獨立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列強對維新派的支持非常有限;只要變革超過他們規定的限度,他們就寧可拋棄維新派,還是要那腐敗然而已經馴服了的那拉氏政權。歷史演變的過程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

熱心網友

因為列強只要控制了統治階級,對他們來說君主立憲比封建制度更適合他們的經濟侵略,他們也是為了利益著想。

熱心網友

呵呵,不是啊。列強們只是在尋找新的代理人罷了洋人看到,滿清王朝已經腐朽透頂不可救藥,其已無法繼續執行鎮壓人民起義、維護西方在華利益的走狗職能,所以當然要換人啦另外,西方對華經濟掠奪方式已演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這樣的話,滿清王朝的封建保守與腐朽落后,就很難順應帝國主義列強的“新要求”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維新派的同情也是有的,但這不會是他們的主要意圖

熱心網友

肯定不是了支持的好像有英國和日本,這兩個當時是盟國,支持戊戌變法主要是為了如果變法成功就能與光緒等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一起對付俄國。所以主要是為扶植對抗他國同自己爭霸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