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有過幾次大辯論,能具體說說嗎?這方面有什么參考資料?

熱心網友

佛道之爭,可以說是從顧歡的《夏夷論》開始的。顧歡是南北朝的隱士,晚年喜歡服食、信黃老,作《夏夷論》攻擊佛教。顧歡認為,佛道本是一回事,宗旨一樣,但表現不同。如道士是華族裝束,寬衣大帶。佛僧則剃去頭發,穿著僧衣。華人土葬,僧人火化。僧人用的,都是夷狄的風俗等。對華人來說,這是不能容忍的。他因此認為,不應該學習佛教。因為道和佛從事的道一樣,所以用不著向佛教學。生活習慣根本不同,不論從哪一方面說,都用不著佛教。當時劉宋的宰相袁粲托名“通公”,出來反駁。認為周孔老莊與佛教宗旨,以及修行目的都不同。后來又有幾個人出來反駁。他們認為無論夷、夏人都是生活在天地間、日月下,有著共同的愛憎。真道只有一個,大家都應服從。道教追求羽化登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老子五千言,還有可取之處。明僧紹的《正二教論》再三強調老莊和長生術不是一回事。認為佛教道教,本質并不一樣。認為佛比道高得多,佛可以兼包道教,道則不能兼包佛教。夏夷之爭,理論上似嫌浮淺。但其爭論并不是為了理論是非,而是民族利益以及封建法權等引起的爭執。并釀成一次次的滅佛或滅道,這完全取決于當朝皇帝的信仰傾向等。到了唐代,佛道論爭的形勢變化為,老子哲學被推到了第一線。唐代佛道論爭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傅奕反佛;第二次是為翻譯老子,玄奘法師和蔡晃道士的爭論;第三次是以李榮為道教代表和佛教的往復爭論。而唐代的佛道論爭不僅涉及二教地位的先后主次、教理教義,也是由于宗教勢力與封建法權的矛盾,而導致或促使佛道的激烈論爭。唐初武德年間,太史令傅奕上疏言,列舉了佛教11條罪過。議題是杜絕勢力強大的佛教對封建法權的侵蝕。認為道教可以治國,適合國情,而天下僧尼,數盈十萬,佛教不適合國情,也是夏夷之辯的繼續。佛教僧人對傅奕進行了激烈的反擊。法琳作《破邪論、辨證論》反對傅奕,佛道論爭愈演愈烈。由于法琳攻擊李姓皇室不是李耳后裔,而是拓拔后裔,被李世民治罪,死于流放途中。不久,玄奘西天印度學法取經回國,帶回不少經書。并大量的翻譯了佛典。唐太宗看到我們總翻譯天竺的書,也想翻譯什么書給人家?于是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即命玄奘譯成梵文,并派道士蔡晃協助。翻譯之中,雙方爭論不休。蔡晃主張“道”應譯為“菩提”,玄奘認為應是“末伽”,因為菩提意思是“覺”,與“道”根本不同。按照梵文就應如是翻譯。最大的爭論是河上公注的那個序言,玄奘堅決不譯,認為不過是等禽獸之淺術。唐高宗做太子時,就喜歡僧道爭論,作皇帝后繼續這些事。組織僧道二家辯論。道教的首席代表是李榮。據記載,辯論總是道教失敗。因為佛教僧人熟悉佛教典籍,道士們讀佛經不如僧人。比如道士們立一個議題:“道生一切”。僧人問:“道生善也生惡嗎?”道士們難以回答。如果承認道生惡,道就不是盡善的,得道干什么呢?如果說道不生惡,惡又從何而來,如何能說道生一切呢?在不斷的辯論中,道教的水平也逐漸提高。有一次李榮問:“佛教說般若波羅蜜,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但般若非彼非此,為什么說到彼岸?”僧人義褒說:“般若非彼非此,到彼岸不過是贊美。”李榮說:“那為什么不贊美到此岸?”佛教常說不一不異,非彼非此。都是在說第一義諦佛法。佛道本來就不是一個教門的,當然道教門外漢聽不懂佛法在講什么?所謂辯論無非是不通佛法的戲論罷了。然而,唐初排佛而引起的佛道沖突,導致了教理上的爭論。李仲卿與慧乘論難,涉及到道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道士蔡晃與沙門慧凈辯論《法華經》“序品第一”問題。高宗時有道士黃賾、李榮與會隱法師、神泰法師辯論五蘊義、九斷義等論爭。佛教傳入中國不久,就顯示出了佛教在理論上的強大。晉代和南北朝時,信奉佛教的人們就不斷的強調道教竊取了佛教的經書,這是事實。而道教就是以這種方式學佛的。如《道藏》中有些經明顯抄自佛經。有的教義都是采用佛教概念以及術語的。唐代的幾部道書:《道體論》、《玄珠錄》、《玄真子》等,直接用佛教的方法來解說道教的教義。如說,道生一切,那么萬物是道非道?《道體論》解釋說:“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問道與物是同是異?回答是“常同常異”。唐朝成玄英等明顯的用佛教的教義和方法注釋《老子》和《莊子》。宋元時代,佛道的結合更加密切了。盡管如此,佛教、道教修行目的和層次,以及教理、教義等,完全不同。所以兩個教不能相提并論!參考書目:。

熱心網友

好復雜哦

熱心網友

佛,梵文 Buddha 是佛陀的簡稱。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 佛陀又譯為"浮陀","浮屠","浮圖",等,意思是"覺","覺者","知者"。"覺"有三個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 - 是佛教的最高果位。佛陀才俱三項,菩薩缺最后一項,羅漢缺后兩項,凡夫俗人則三項全缺。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過修行而最終涅盤成佛。而修行成佛。小乘佛教只修羅漢行,大乘佛教則修菩薩行。由最原始的佛教,可分為兩大門派是「小乘」(Hinayana) 與「大乘」(Mahayana)之別。乘是「運載」之義,能載人至彼岸之意,小乘在先,大乘在約公元一世紀,大約從古代小乘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數據顯示,最初可能流傳于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于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于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采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凈土宗、禪宗和天臺宗。小乘是相對于大乘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稱那些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終極理想的佛教宗派為小乘。如經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小乘又稱南傳佛教,主要流傳與斯里南卡,泰國,緬甸,等南亞,東南亞等國。大乘小乘雖有修佛果的深淺之分,但都是以歸與空寂涅盤而得覺悟的。 釋迦牟尼佛 佛教創始人 毗婆尸佛 過去第一佛 尸棄佛 過去第二佛 毗舍婆佛 過去第三佛 拘樓孫佛 過去第四佛 拘那含佛 過去第五佛 迦葉佛 過去第六佛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彌勒佛 未來佛 燃燈佛 過去佛 阿佛 東方妙喜世界佛 藥師佛 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 大日如來 法身佛 唐朝 (618-907) 隋煬帝-楊廣的暴政,兵變,民變宮廷政變紛紛,使剛剛統一的中華帝國又一次面臨大混戰。 最后,勝利屬于李淵-唐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淵是一位平凡的領導者,但他的次子-李世民卻是中華帝國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之一,在李世民的輔助下。又一次統一中國。經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使中華帝國進入另一個輝煌的時代,海外的中國人現在叫「唐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柏楊.《中國人史綱》)。 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 通過一系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 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并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叫(都護府)。當時世界上,只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大帝是中國人公認的好皇帝,他勵精圖治,廣納善言,任用賢能。太宗李世民被北方部落尊稱為「天可汗」。被中國人真心稱頌,不單是由于他創立的偉大的唐朝,更主要的是他的美德,他的言行被紀錄在《貞觀政要》里,為后世帝王的模范。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經過不斷的改革形成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而嚴密的職官制度。中央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為三省六部制。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戶,兵,刑,禮,工」六部。最重要的是唐玄宗在周邊地區設置十個節度經略使,統領重兵,為后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唐朝的科舉和教育制度影響中國達1300年之久。 除各地有州學和縣學等學府外,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為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門下省的「弘文館」皇太子的「崇文館」,唐初時國子監的學生已達三千余人,太宗李世民大帝也常常去國子監視察,學生更來自「東方的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后來還有吐蕃王國,南方的南詔王國」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 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制度的發達,唐王朝通過考試制度,向平民階層選拔人才,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分等第一律委派官職,并使之成為一種制度為「科舉」,科舉在中國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考得第一的「狀元」第二的「榜眼」第三的「探花」成為人生的最高峰,李世民大帝看到考生們魚貫而入試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里了」。702年武則天又首創武舉,為選舉武官。在此之前統治者的門是關閉的,通過科舉這道窄門,有才華的人可以進入政府。在統治者的方面,可以廣納賢能,并限制百姓的思想,有利社會的穩定。「科舉制度」為中華帝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是這一種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只要中國孤立再東亞,他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唐初,佛教在中國的影響達到頂峰。由于帝國疆土的擴張,陸上海上貿易線的開放,至使外國的宗教能大批涌入中國,尤其是佛教,但在此佛教卻完全中國化了,各種宗派逐漸形成。其中著名的「禪宗」,是唐后唯一繼續朝氣蓬勃,富有理智的教派。文學方面,唐朝有驚人的發展,唐詩的黃金時代就在這時達到巔峰。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等。唐帝系表 (1)唐高祖 李淵 (618-626)(2)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3)唐高宗 李治(649-683)--------------------(6)武則天??684-704) |(4),(7)唐中宗 李顯(683-684,705-710), (5),(9)唐睿宗 李旦(684;710-712) | |(8)唐殤帝 李重茂 (710) (10)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11) 唐肅宗 李亨 (756-762) (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 (13) 唐德宗 李適 (779-805) (14) 唐順宗 李誦(805) (15) 唐憲宗 李純 (762-779) (16) 唐穆宗 李恒(820-824) (20)唐宣宗 李忱 (846-859)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7)唐敬宗 李湛 (824-826), (18)唐文宗 李昂 (826-840); (19)唐武宗 李焰(840-846) (21)唐懿宗 李?y (859-873) (宣宗子) (22) 唐僖宗 李儇(873-888) (23) 唐昭宗 李曄(888-904) (24)唐昭宣帝(哀帝) 李祝 (904-907)   功臣,名人 魏征,李白,杜甫,上官婉兒,郭子儀與安史之亂 后妃 唐太宗后 - 長孫氏 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夫人 - 文成公主,公孫大娘 。

熱心網友

自己看書啊,這么簡單,去問你們老師啊

熱心網友

西晉佛教的發展,對道教而言亦感到外在的壓力,西晉道教在其理論體系上沒有多少建樹,卻沿著傳統的“老子化胡”之說來與佛教抗爭,以杜撰的老子乃佛教之祖的觀點來說明道教的優越性。老子化胡之說流行較早,《后漢書·襄楷傳》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圖”之說,三國時代也流傳此說,《三國志·魏書》注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說:“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至西晉時,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經》,再次渲染此說。王浮經常和帛遠爭論佛教和道教的優劣短長,每次又都爭不過帛遠,忍不住心中氣憤,“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帛遠傳》,《高僧傳》卷一)。經中云,太上老君在殷朝時出世,生時有異相,九龍吐水,生下就能走,步步生蓮花,走了九步,就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對大家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老君后來過函谷關,向關令尹喜授《道德經》,又西渡流沙,到于闐國毗摩城中,為西域諸國王說經。漢桓帝時,老君又令尹喜乘著月精,降在中天竺國,入白凈夫人口中而生,號為悉達,成為太子,后又入山修行,成就無上道,號為佛陀(見《老子化胡經序說第一》)。 根據佛教僧傳的記載,王浮死后對寫作此書感到十分悔恨,在閻羅王處,帛遠向王浮講《首楞嚴經》,講畢,帛遠自往忉利天中,而王浮則身披枷鎖,求帛遠懺悔(見《帛遠傳》)。佛教方面欲以此說明《老子化胡經》的荒謬性,但此經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是不小的,道教徒都以它作為道教優于佛教的證據,而在與佛教論戰時一再提及,佛教方面則不得不一次次地反駁,在明僧紹的《二教論》、甄鸞的《笑道論》、法琳的《對傅奕廢佛僧事》和《辯正論》等與道教的論戰性著作中,都提到了《老子化胡經》的內容。 實際上,《老子化胡經》所述,許多地方是抄襲佛教的說法,其杜撰的老子出生時的異相,完全是照搬佛教對釋迦牟尼降生情形的描述,佛教正好利用它來宣傳自身。 此經后來有多種增補本,唐代時就有僧人要求焚毀它,元代時又因此經而引起佛道之爭,終遭禁毀,不過后來在敦煌石窟中發現了此經的殘卷(卷一、卷十),《大正藏》中收入的即是這個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