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人才能被封為世子,世子地位如何呢,與郡王相比孰高孰低?

熱心網友

耿聚忠上面還有個大哥耿精忠哩,此人后來雖然扯旗造反,但卻是清廷冊封的正牌靖南王哦,排序的話應該是耿藩的第三代王(前兩個是耿仲明、耿繼茂)清初選定藩王世子,必須是嫡長子(或嫡長孫)。女性后代是沒有王位繼承權的,比如定南王孔有德,他于順治九年在桂林兵敗自殺后,因無子承襲而被除去王爵,但其余部仍交由女兒孔四貞和女婿孫延齡統領。我個人感覺,清初三藩的藩王和世子們,他們的地位和權勢要遠遠高于一般的郡王乃至親王清朝的宗室王,大都沒有兵權,更沒有用人權(雖然也有其家奴、門人做官的情況,但最終任免權都在朝廷,在皇帝手中);至于財賦權、司法權,對宗室王來說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天方夜譚(終清一朝,也沒有一個宗室王能夠同時攫取到以上所有大權,除非他即皇帝位)然而清初的三藩,不但個個握有重兵,而且吳三桂還具有向全國選派官員的用人權!一時間,他的所謂“西選官”遍及全國各地,朝廷亦無可奈何。而在三藩的直轄地區,往往形成了清廷命官與藩王府兩駕馬車的行政體系,且前者明顯處于從屬地位;除此之外,三藩不但大量消耗著朝廷財賦(其常備總兵力不過10萬,卻每年都需要2000萬兩以上的巨額俸餉,占全國財賦約一半左右),而且三藩都是摟錢的好手,就連那個始終對清廷忠心不改的尚可喜,也在廣東大販私鹽,開埠收稅,每年獲利竟有數百萬兩白銀之多!因此,三藩的藩王和世子的實際地位可比一般的宗室王高多啦,權利也大的沒邊咯。不過吳應熊是個例外,他因為在京城作額附,形同人質,自然也就不可能大權在握了。跟他情況類似的,就是樓主提到的這個耿聚忠,他也是額附,不過他老實疙瘩一個,根本沒有叛清的野心,而且他一聽說自己的兄長反了,還急急忙忙的跑去向康熙帝“請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