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空軍里去查找。
熱心網友
中國空軍軍事實力大曝光 當年美國發展F-16的目的主要是對付米格21,另外是彌補F-15因價格昂 貴而導致的數量不足,F-15主要是用來對付SU-15的,當時的蘇聯并沒有SU-27 和米格29。原因是美國六十年代的飛機均難以對付米格21和SU-15,例如F-4 鬼怪雖然產于六十年代,但根本無法有效地對付產于五十年代的米格21,在 越戰和中東戰爭中已得到證明。以上都是歷史事實,連美國人也承認。F-16生產出來后,美國從以色列搞來了米格21(以色列從阿拉伯國家偷 來的),作為美國空軍的模擬對手。美國空軍的戰術模擬中心就是電影《Top Gun》所描寫的那個地方。電影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演繹而成的。結果美國 空軍發現F-16在同米格21的近距離格斗中,無法討得便宜,由于F-16的電子 設備遠遠比米格21先進,故對于F-16的戰術教程中,提供了若干種方法,要 求飛行員在同米格21交手中,務必在進入近距離纏斗前消滅對手。當然,米 格21作為模擬對手時,其飛行員都是飛行經驗豐富的教官,在米格21到來之 前,都是用F-5作為米格21來演習的。其實,F-16原型機YF-16一生產出來,美國空軍對其性能并不十分滿意, 另一個競爭對手YF-17則更不行(YF-17最終發展成為海軍使用的F/A-18)。 選定F-16并不完全是出于軍事目的,更摻有復雜的政治背景。美國空軍對于 F-16的近距離纏斗性能始終耿耿于懷。尤其當米格29露面后,美國空軍更是 如坐針氈,曾資助通用電氣公司(F-16的研發者)發展高機動的F-16,如雙 三翼、鴨翼等(我曾見過其飛行照片)。當SU-27露面后,F-15的優勢也不 復存在。80年代美國軍方代表曾對國會說道,以目前的空軍裝備進入21世紀, 是一個血淋林的玩笑(此事《國際航空》曾予報道)。故全力發展第四代戰 斗機(即現在的F-22)。中國空軍目前的狀況實際上除了中國軍方,誰都不太清楚。外刊的報道 很大程度上是推測。至于臺灣,為了安定民心,振奮士氣,更會把大陸空軍 貶得一錢不值。實際上連空軍自己的內部刊物在報道飛行訓練時,也從不披 露飛機型號。但我卻看見了不少關于研究美國空軍戰術的文章。其實,中國 空軍進行過很多次大規模秘密轉場訓練,國外知道的并不多。有一個觀點我 是相信的,中國軍方總是在研制出新一代裝備后,再公布前一代裝備,故日 本、美國一直要求中國軍隊公開更多的情況。正是由于中國軍隊自己的透明度較低,網友們對于中國空軍的了解大多 基于外國報道,有些人觀點隨其潛移默化就不奇怪了。F-8II的研發背景是基于對付米格23/27以及SU-15。開始研制時,米格 29還未露面。后來由于中蘇關系改善,蘇聯解體,F-8II的基本對手消失, 故它的意義有所降低,再加上6。4事件,導致美國對中國的禁運,使F-8II喪 失了寶貴的時間。第三代戰斗機在全世界的普及(米格29、F-16、SU-27), F-8II在空軍眼中的地位必然下降。有意思的是,作為F-8II原來對手的國家, 反而幫助F-8II改進雷達設備。從技術角度來看,F-8II基本上達到了當初的設計目標,如果說它落后, 只能說當初的目標落后于現實的情況,《中國空軍》雜志更表明它和殲7III 是90年代中國空軍的主戰飛機,而SU-27才是21世紀初中國空軍的主戰飛機。 其實,F-8II的性能包線全面超過了當初它的對手米格23。只不過原來的對 手近乎消失,而新對手比它先進。有一個事實請網友們注意:F-8II的亞音 速性能是明顯不如F-16(近距離纏斗打不過殲7便有可能),而其超音速性 能包線,F-16難以匹敵,在80年代的空戰中,超視距的戰例并不多,空戰大 多是在亞音速范圍內進行的。隨著超視距作戰裝備的普及,戰斗機超音速機 動性能越發重要,所以美國人非常強調F-22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做一個假設, F-8II和F-16的雷達和中距離空空導彈性能接近,在超視距空戰中,結果如 何,請軍事發燒友們推算。我并非是要說明F-8II比F-16先進,相反,從技術角度來講F-8II落后了 一代。但是,實戰中優勢絕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在一定的條件下 還會轉化,技術占優勢的一方不一定能在實戰中占據優勢。舉一個其他的例 子來說,甲午海戰中,日本軍艦無一艘能同當時北洋水師的“定遠”、“鎮 遠”號匹敵,但日本終究獲得了海上優勢。海戰如此,空戰也不例外,如第 三次中東戰爭。在空戰中,國土面積較大的防守一方必須具有快速接戰的能力,這也就 是原蘇聯和中國對高速截擊機重視有加的原因。中國空軍的90年代以前的主 要假想敵是原蘇聯,90年代以后是日美,臺灣尚在其次。中國頂尖的飛行高手們飛過F-16、幻影2000、幻影F-1、F-5E、米格29、 SU-27/30,對這些飛機的飛行性能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自不必說。 各種飛機的性能互有長短,實戰中的贏家必是揚長避短者。中國空軍總 體裝備的落后于歐美是現實,但差距沒有義和團同八國聯軍的差距那么大。 不存在公平的戰爭,強者總是打弱者,這就要求弱者采取特殊的手段對付強 者,強弱之間的轉化就有可能發生。“不對稱發展”的理論大概基于此吧。 從電視上播送的軍事新聞來看,中國軍隊在有意隱藏自己真實的裝備及 戰斗力。我怎么就沒看到中國精銳部隊,如第十五空降軍、第三十八/三十 九集團軍的真正演習,更別說空軍的大規模長途奔襲和轉場訓練了。中國的 偵察衛星性能如何,GPS目前發展的狀況,巡航導彈的發展狀況,F-10下一 代戰機的投標情況,均未透露。通過三大知識等雜志所透露(除去引用外刊 的文章)的先進裝備,基本上不是打算出口就是已經出口,沒有什么可保密 的,故其性能指標在媒體上公布了一部分。可以肯定,實際情況并不象電視 上所播送的那樣(包括96年的臺海演習)。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在珠海航展 上,尚未試飛的FC-1能夠公布,而已經開始試飛的F-10卻連一點情況也不透 露。很明顯,FC-1是出口的,F-10是中國空軍自己裝備的。其實媒體上有些 消息,只要動一下腦筋,真假是不難分辨的。“能而示之不能”向來是軍事斗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相對較弱的一方。 公開的東西中往往隱藏著秘密,中國古代的軍事先哲們早有定論。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發展推測 (轉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四代領導集體,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就必須擁有一支可與世界最大霸權國家相抗衡的武裝力量。其中,空軍力量尤為重要,它的強弱,決定了我國未來的空天安全。為此,黨中央提出了國防建設與社會經濟建設相協調發展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引下,國防投資力度逐年增加,特別是對空軍發展的投資力度,增加最快,并批準了一批事關我國空天安全的重大裝備項目。為我空軍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空軍裝備的主要生產,研制單位是中國航空第一集團公司。于1999年7月1日在原航空工業總公司部分骨干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該集團公司一成立,就組織大批專家,就”2020年前后的航空裝備發展戰略”進行了科學論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航空發動機,氣動,火控等十三個專業領域到2020年前后的發展目標。并且又提出了”生產改進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并通過新的”四個一代”的裝備發展,以期為我空軍未來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一:生產改進一代 中國目前主要生產/改進一代的作戰飛機就是:沈飛的殲-8B/C/D/F/H,殲-11,殲-11B;成飛的殲-7G,殲-10,殲-10戰斗/教練機;西飛的殲轟-7,殲轟-7A,新轟-6等。其中,殲-8B/C/D/F/H采用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綜合火控系統,并配備了我國新研的WP-13B/F發動機,具備了與F-16A/B和幻影-2000-5相抗衡的實力,是我空軍近期較成熟,實用的殲擊機;殲-11B是我國在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全國產化的殲-11。該機在SU-27CK飛機基礎上,保持原有總體布局和功能系統性能不變,但發動機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火控雷達換裝了國產1474型雷達,并能加掛國產的PL-12導彈等武器。殲11B與蘇-27CK相比,飛機重量,飛行性能,機體壽命等基本不變,開發此機,主要使殲-11全國產化,提高我空軍武器戰備完好率,降低對俄方的依賴。該機已于2003年12月6日首飛,于2005年定型投產。沈陽601所還打算在殲-11B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制殲-11多用途型,型號估計是殲-11C。成飛的殲-7G是殲-7E的進一步改進型,主要改進火控系統,裝備了頭盔瞄準具,在近距離格斗方面,上了一個臺階,于2004年裝備部隊;殲-10已于2004年8月正式裝備部隊。該機研制歷經20年,性能與F-16C/D相當,是我空軍2020年前的主戰殲擊機。該機裝一臺WS-10發動機,并配備1473型火控雷達。該機的火控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先進綜合火控系統。該機的進一步發展型就是雙座的殲-10戰斗/教練機,已于2003年12月首飛;西飛的殲轟-7A現已裝備部隊,對地精確打擊能力超過蘇-30MKK2,該機配備兩臺完全國產化的WS-9;進一步的改進型已在規劃中,即殲轟-7B。殲轟-7B采用并列雙座座艙,并加裝導航/轟炸系統,武器投放計算機,攻擊雷達,地形跟蹤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等,將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中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新轟-6現已開始生產,其作戰效能已跟俄羅斯的圖-95和圖-26”逆火”差不多,成為我空軍近期戰略進攻力量中堅。 二:研制一代 中國目前正在研制一代的作戰飛機就是殲-13隱形殲擊機。殲-13于”九五”末期開始立項研制。國家先期投資達80多億,由611所組織研制,是該所繼殲-10之后,組織研制又一國家重大專項工程。該機采用了多種隱身材料和技術,使其迎頭方向的雷達截面積(RCS)降低到0。5米2,敵方雷達對它的探測距離將減半。由中國科學院電磁理論和應用研究所研究人員組織的科研小組對殲-13在進氣道和發動機的壓縮機葉片表面噴上了一層鐵磁雷達吸波材料。其中一種厚度0。7MM和1。4MM的涂層材料用于進氣道;一種0。5MM的涂層材料用于低壓壓氣機前級葉片。這些措施可以使殲13進氣道產生的雷達反射降低10-15DB;為了隱身,殲-13的座艙蓋也進行了改進,研制人員已開發了一種等離子體沉積處理工藝,把等離子體沉積到金屬和聚合物材料夾層中。把波屏蔽在座艙外,同時不影響太陽光的進入。殲-13的動力裝置是一臺624所研制的WS-10A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4000公斤,推質比接近9,發動機的級數為7級,并具有軸對稱矢量噴管。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已于2004年完成測試,殲-13的演示樣機已于2004年開始在成飛總裝,預計2008-2010年服役。它將采用更加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火控雷達為147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我國一種具有第四代殲擊機特點的準四代中型殲擊機。是我國標準第四代殲擊機出現前,應對F-22與F-35威脅的利器。 三:預研一代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軍事霸權國家出現了第四代殲擊機和轟炸機,如F-22,F-35,B-2等。其中第四代殲擊機具有以下特征:①超音速飛行,最大飛行速度大于(或等于)1。8M,②超音速巡航:即不開加力可以飛1。5M以上,③超低空高速沖刺,④過失速機動,⑤低空留空時間長,⑥高空留空時間長,⑦作戰半徑大,⑧垂直短距起降,⑨隱身等,這些特征,一架第四代殲擊機都具備是不可能的,加上戰機的成本費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戰術需要有選擇地采用某些新技術,使不同飛機適合不同戰技要求,以此尋求最佳效費比的裝備體系。例如,隨著飛機研制成本增加,一架第四代重型殲擊機使用費用高昂,不可能普及裝備,必然要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相對低檔的中型第四代殲擊機,以組成高底搭配的裝備體系。這就是現今美俄等大國空軍所采用的裝備體系。而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還有限,不可能象美國那樣能拿出大量資金,全面裝備第四代重型和中型殲擊機,但我們的防空作戰,又需要大量殲擊機,這就使得我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國特有的國情和軍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裝備體系:即空軍在殲擊機搭配體系上分高,中,低三檔搭配;對地攻擊機按遠,中,近分強擊機,殲擊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三檔搭配。在第四代殲擊機發展上,我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空軍的裝備體系,經過長期預研,即將立項,重點研發以下幾種戰機:殲-14重型殲擊機,殲-15中型殲擊機,殲-16中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7輕型多用途殲擊機,殲轟-8殲擊轟炸機,以及轟-9戰略轟炸機,強-7隱身強擊機。 :殲-14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由601所研發,采用兩臺由624所研制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大推力發動機WS-17,推質比10,發動機最大推力17500公斤,采用軸對稱矢量噴管,飛機外形有點象YF-23,該機具有較好的隱身性能,RCS為0。15米2,具有優異的亞,超音速氣動性能,可長時間不開加力進行超音速巡航及良好的亞音速,超音速機動;具有較強的遠,中,近距空戰能力,攜帶先進的能對付多個目標攻擊的發射后不管的空對空中遠距導彈,大離軸發射角抗趕擾的近距格斗導彈,高威力精確制導對地武器等;具有高性能的綜合化航電系統,融合機內和機外信息,以最簡明的形式提供給飛行員態姿信息,充分發揮飛行員的作用,并實現智能輔助飛行。 :殲-15中型第四代殲擊機:殲-15由601所研發,采用兩臺由624所研制的YWH-20-13核心機派生發展的高推重比中型發動機WS-15,推重比10,單臺推力9500公斤。 :殲-16中型第四代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6由611所研發。該機研制借鑒了俄羅斯的雅克-141型飛機。該機采用隱身設計,擁有跨音速,超音速巡航能力。可同時對多個目標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執行對地,對海,對空等多種任務,該機主巡航發動機為一臺WS-17,該機將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用于裝備海軍計劃中的兩棲攻擊艦或駐守南沙,西沙島嶼機場,支援我海軍陸戰隊作戰。 殲-17輕型第四代多用途殲擊機:該機裝備了兩臺WS-14輕型發動機,是我空,海軍將大量裝備的低檔第四代殲擊機。 強-7隱身攻擊機:強-7是我國即將立項研制的新一代近距支援攻擊機,采用了隱身設計,裝備一臺由624所研制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小涵道比不加力渦扇發動機WS-18,最大推力10000-11000公斤,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該機將逐步替換我國的強-5。 殲轟-8殲擊轟炸機:殲轟-8是我國將要研制的新一代殲擊轟炸機。它研制參考了俄羅斯的蘇-34,是在我國殲-11基礎上獨自創新發展的。但該機與蘇-34不同的是,采用了隱身設計。該機最大航程7000公里,發動機采用的是兩臺由624所研制的YWH-25-1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推比9一級較大推力發動機WS-16,單臺最大推力14000公斤,載彈量達10噸以上。 轟-9戰略轟炸機:轟-9在95年立項開始預研。該機在無空中加油的情況下,航程可超過8000公里,有空中加油的情況航程超過12000公里。該機巡航速度可達2M,突防速度可達到超過4M,載彈量20噸-40噸。該機還有更好的隱身性能。發動機是四臺由624所研制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大推力,推比10一級發動機WS-19,最大推力為18700公斤。 殲-14,殲-15,殲-16,殲-17,強-7,殲轟-8,轟-9將在2020年以前完成研制,并裝備部隊,使我空軍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探索一代 2005年,美國第四代殲擊機F/A-22服役,使世界噴氣殲擊機發展進入第四代。于此同時,美,俄等國開始大力預研具有反軌道作戰能力的且又具有4S特征的大氣巡航第五代殲擊機。我國航工業部門面對嚴峻形勢,以”激情進取,志在超越”的精神,以務實的精神,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水平,在2000年以后開始了接近第五代殲擊機水平的四代后殲擊機的預研與探索,以期通過四代后殲擊機的預研和研制,為以后進一步研制第五代殲擊機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的四代后殲擊機將是更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一代殲擊機。它們既是一個作戰載體,也是一個信息載體。同時,它們還是一個信息接點。它們一方面能夠把自己發現的敵人目標實時地傳到系統網絡,為整個系統實施有效打擊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網絡里獲取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戰效能。我國四代后殲擊機既可以在傳統意義上的航空間,擔負常規的空戰任務和實施對地作戰,又可以游戈于大氣邊緣,對選定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它們超音速巡航速度在2。0M-2。5M之間,發動機是我國以2000年開始實施的ATEKT計劃所研制的推比12-15的發動機,根據相關文獻,很可能是推比15級發動機。它們預研型號分別是殲-18,殲-19,殲-20,殲-21。其中,殲-18是四代后重型殲擊機,從預研方案看,將采用隱身性能更好的無尾布局,外形有點象美國下馬的A-12,殲-19為四代后中型殲擊機,殲-20為四代后中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21為空,海軍通用四代后輕型殲擊機,它們將于2030-2035年服役,為到2050年前研制出我國第五代殲擊機打下基礎。 至于對地攻擊機方面,目前正在探索超音速軌道戰略轟炸機。目前已有這方面遠景規劃,并列入863-2計劃,經過20至30年發展,估計在2035年左右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殲擊轟炸機方面,從殲轟-8開始將會采取從重型殲擊機基礎上改型發展的方法,發展新型殲擊轟炸機。例如,以殲-14為基礎研發殲轟-14,以及以殲-18為基礎發展殲轟-18等,這樣,效費比高,使我戰術轟炸部隊能及時得到新機,不斷增強我國的空中打擊能力。美國的FB-22計劃和俄羅斯的SU-34的發展就說明了未來殲擊轟炸機發展方法的方向。 通過以上”四個一代”的持續的,跨越式的發展,將使我空中作戰裝備形成多代并存,高,中,底檔搭配的局面,從而使我空中力量在與世界霸權國家強強對話中,做到”以優制優”。。
熱心網友
中國努力從俄羅斯引進先進飛機,同時注意吸收技術并且轉化,這樣加上自己的研究開發,現在中國的技術已經相當可觀了!為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