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醫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四川省梓潼縣中醫院 蒲志孝我出生于一個中醫世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個春秋,受我的父親蒲輔周的影響,對中醫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醫面臨的問題使我憂心忡忡,后繼乏人乏術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  我的家鄉梓潼縣,號稱“中醫之鄉”,但是在縣以下,現在幾乎找不到純操中醫業務的了,醫生治病多用西藥,兼用一點中藥,這些人對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都不甚了了。在縣級中醫院...

熱心網友

中醫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四川省梓潼縣中醫院 蒲志孝我出生于一個中醫世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個春秋,受我的父親蒲輔周的影響,對中醫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醫面臨的問題使我憂心忡忡,后繼乏人乏術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  我的家鄉梓潼縣,號稱“中醫之鄉”,但是在縣以下,現在幾乎找不到純操中醫業務的了,醫生治病多用西藥,兼用一點中藥,這些人對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都不甚了了。在縣級中醫院,能以中醫理論指導臨床者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是開個中藥方又另開一個西藥方。比如對一個感冒發燒病人,中藥方開個麻杏石甘湯或銀翹散加減之類,另外開個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類藥或注射或輸液。為什么這么做?一是對中醫學術不自信,運用中醫手段治病沒有把握,為了保險,二是為了增加收入——中藥處方最多不過幾十元錢,難以維持生計。  一位縣人民醫院院長曾對我說:“我們西醫比你們中醫強,我們不要什么政策扶持,而你們中醫要靠政策來扶持。”的確,中醫政策是黨和政府對中醫的關懷,但中醫為什么仍每況愈下?這里面有多種因素。  2000年以來我多次赴京,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青年中醫有些接觸。這些青年都非常熱愛中醫事業,但是都感到搞中醫前途渺茫,有的打算改行掙了錢,有了經濟基礎再來學習中醫、發展中醫。  近幾年,接觸北京的青年中醫,看到基層的中醫狀況,感到中醫的路越走越窄,中醫力量在萎縮,真正技術過硬、能挑重擔的中醫越來越少。  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這些年來,政府為振興中醫也做了不少工作,可是為什么會有如此結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導致中醫隊伍離心、萎縮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一個簡單答案是:搞中醫掙不到錢。  在市場經濟社會,沒有錢什么事情都辦不成。我記得2003年健康報曾登過一篇名為《土雞蛋為何賣不出好價錢?》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廣大中醫人員的強烈共鳴,抓住了要害。可是,后面就沒有下文了。目前的情況是藥貴、醫賤,西醫靠設備、靠新技術和藥品的不斷更新,雖然醫療收費偏低,但化驗費、檢查費和西藥的價格高,可以堤內損失堤外補。中醫則不一樣,中醫一直定位于簡便驗廉,很多流傳下來的成藥療效可靠,配方固定,且價格常年穩定。而一個好中醫并不需要很多額外的檢查,主要依靠望、聞、問、切來診斷。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能大量為科室、為醫院創造效益,造成中醫科室的萎縮。從事傳統中醫的人員收入遠低于同等水平西醫,也遠低于中西醫結合的醫生。開中藥處方是既費力又不討好,于是很多人轉頭多開些成藥和檢查以提高收入。  有些人把中醫今天的困難局面歸結為中醫教育的失敗,我個人認為中醫教育的問題相當嚴重,但根本的原因卻不在教育。由于教育是為社會需求服務,按市場經濟的規律就是“以銷定產”,而不是“以產定銷”,經濟是基礎,在現行政策下,中醫不能創造很多的經濟效益,在這里經濟杠桿就起到無形的調節作用,由于市場——醫院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已經轉向更多的需求中西醫結合——實質上是西醫為主,因此決定了教育的方向轉為以西醫為主。對于現代人,中醫理論難以理解,學好中醫不比學好西醫省力,而且學成后難以見到經濟效益,造成學習中醫的學生轉而重視學習西醫基礎,從而變成一個開中藥的西醫,造成中醫從業人員素質的下降以致流失。  必須按照中醫自身的規律發展中醫 醫療技術賣不上價,醫療價值與價格嚴重背離。這樣的政策嚴重影響了臨床中醫的積極性,并且危及到中醫的生存。在收費中體現臨床醫生的勞動價值,對中醫顯得更為重要。以前流行這樣一句話:“不知道是草,用得好是寶。”沒有了好的中醫,再好的中藥也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發展中藥產業而不注重真正的中醫的培養,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廢醫存藥,久而久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醫的經驗最后體現就是一張處方,一個醫生也許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畢生的精力才能真正研究出療效較好的處方,用于臨床可以收到很大的社會效益。可是個人得到的卻微乎其微,這極大地挫傷了真正潛心研究中醫者的積極性,造成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東西大行其道。認定有真才實學的醫生,給予相應的社會承認及適當的經濟上的鼓勵,這樣才能有助于中醫人才的培養以及學術進步,而惟學歷論、惟科研論,忽視中醫臨床能力的評價,只能多出一些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已。這種導向無疑對中醫隊伍的損害是巨大的。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臨床醫生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把臨床醫生的點滴經驗集中起來,再在有條件的院校加以整理、提高、升華,再用于指導實踐,這樣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這些年來,為了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與產出是不相應的,這與某種程度上違背中醫發展規律有很大的關系,中醫不同于其他現代科學,很難用發展其他學科的方法來發展中醫。有人形容現在用西醫的規矩來管理中醫,就像讓神甫來管和尚一樣。中醫來源于民間,是個體診療,應當在具備執業資格的情況下鼓勵用純中醫的方法個體開業,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有利于在實踐中發展中醫。  中醫的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一切有利于中醫保持臨床療效的行為均應得到鼓勵,如師徒傳承制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培養中醫人才,在臨床安全有效的基礎上,允許中醫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制藥,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等等。  如何發展中醫理論 中醫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無數實踐證明中醫是科學的。然而中醫發展卻十分緩慢,癥結在哪里呢?我個人認為,中醫側重于個人的經驗積累,理論比較宏觀,學派之間交流不夠,是一種小生產的形式。中醫發展中應當打破學派間的門戶之見,加強交流,并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辨證論治是中醫最根本又是最直接的認證方法,但是在臨床中遇到無證可辨時,適當參考現代醫學的檢驗數據可以幫助認病,提高療效。如果還是一味強調純、傳統,再在故紙堆里找老祖宗的只言片語,將會被遠遠地甩在后面。不是說不遵經,相反要重視經典。應當以學習經典的原則精神為主,更要與臨床實踐結合。即一切的理論學習、發展必須以能夠為臨床服務、提高臨床療效為惟一的目的。  內經之所以能夠成為中醫經典,是因為吸收了當時的哲學、天文、地理、歷法、物候……各個學科最先進的理論,從而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從《內經》、《傷寒》到民國,中醫的理論都在不斷地充實、發展。有些醫家如葉天士、吳鞠通不是曾經也被指責背離了《內經》、《傷寒》,而今的結論如何?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中醫也應當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發展。

熱心網友

未來十年,中醫必定發揚光大,

熱心網友

必須改革現行中醫體制,把公辦該為民營。大量提倡發展民營中醫院、私人診所。國家中醫管理局實行管理和指導。這是中醫發展的歷史之路、也是必由之路。否則,中醫嗚呼哀哉。

熱心網友

拿腳走啊!!!!!!!!!!!干嗎對自己的醫學這么沒有信心啊!!!!!!!!!

熱心網友

任重道遠

熱心網友

保持中醫特色,努力兼收并蓄西醫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