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新聞,說什么地方(忘記了地方)發現了太歲,并且還有眼睛狀的東西,看了挺恐怖的。那么太歲到底是什么?是植物還是礦物呢?
熱心網友
權威觀點 “太歲”身份有四種說法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太歲”的個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專家的結論是,所謂“太歲”應該是一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 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約50%的蛋白質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說,“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并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放火上燒時,能聞到嗆鼻的味道。 他估計其中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物”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四大懸疑 疑問之一:真的能治病嗎? 專家建議:不要輕易服用 。早前發現“太歲”的內蒙古農民透露,他的親人喝了浸泡過“太歲”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頭痛病。“太歲”真的能治病嗎? 《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肉芫就是民間所說的“太歲”,書中還介紹了它對一些疑難病癥的特殊療效,但現在的專家認為,“太歲”屬于原生動物及真菌類,品種十分復雜,加之來源于土壤,自身可能會附著各種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質。 李泰輝認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食用“太歲”會產生不良反應,但建議在沒有弄清楚其物質組成前,人們不要輕易服用。 疑問之二:是否到處都有? 專家結論:南方較易發現 。早前有消息說,除了在內蒙古、吉林發現“太歲”外,在連云港等海濱城市的海灘上也有類似“太歲”的物體出現。對此,李泰輝的意見是,九成可判斷“此太歲”非“彼太歲”。判斷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難以活在咸水中。他還指出,類似“太歲”這樣的黏菌群復合體并不罕見,在南方一些潮濕地方也容易發現。 疑問之三:個頭為何龐大? 專家答復:現在還說不準 。為什么在內蒙古等地發現的“太歲”會如此龐大呢?與它生活的地域、它的“年齡”有關系嗎? 李泰輝說,在最終研究結論出來前,這些問題都“說不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太歲”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因為一般來說,黏菌可通過“吃”細菌來維持生命,而潮濕的地方比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成了“太歲”的樂土。 據李泰輝介紹,人們在潮濕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會發現一些小團的像“肉”一樣的物體,只是它們的個體偏小,并沒引起人們注意,而它們可能都是“太歲”。 疑問之四:為何送穗研究? 專家解釋:博士力促此事 。李泰輝介紹說,美國華盛頓大學藥物化學家邱聲祥博士組織了這一研究項目。邱博士兩年前就開始從事“太歲”研究,而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邱聲祥博士進行“太歲”研究的合作伙伴,彼此都希望能夠利用先進的遺傳系統分類學技術,對“太歲”的身世進行多學科全面系統的研究。 邱聲祥博士稱,“太歲”更為確切的稱謂應該是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肉芝”,為“芝”類中藥之一。從中藥的角度劃分,“芝”類中藥的品種十分復雜;從顏色分,有赤芝、黑芝、白芝、黃芝和紫芝;從生長環境及形態來分,有石芝、木芝、草芝、菌芝和肉芝。僅從外觀上觀察或者簡單地用顯微鏡檢測,很難斷定是否為“太歲”。 。
熱心網友
.
熱心網友
“ 太歲”原是我國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古代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木星(古人又稱它為“歲星”)繞天走一圈正好12年(其實是大約12年),故用歲星來紀年。但是由于歲星運行的方向與太陽運行的方向不一致,于是天文學家就根據歲星假設一顆“太歲星”,假設它也用12年繞天球走一圈,但行走的方向與歲星相反,這就是“太歲紀年法”。后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太歲”被神化,成了神的名字,且是眾神之魁,太歲神在地,與天上的歲星相應而行,它在中國傳統的“擇吉術”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挖土時(如安葬、建房等)要躲避太歲的方位,不然就要遭受禍害,所以平常都用“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來質問膽大、無所顧忌的人。同時在我國古籍,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和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太歲”又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種生物,被描述為“土肉”、“肉芫”等。2002年5月30日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一位農民挖地發現一個太歲,其長度約140厘米,厚度約15-17多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中間相互聯接,呈兩片肺葉狀,外表沾滿了厚厚的腐殖土,因體積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時被折斷為兩部分。如此大的“太歲”現世十分罕見。 這個“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洗去表皮腐殖土,會看到它的肉,色澤并不一致,大體上是越豐滿的地方,越現橙紅色,里面有一些類似血管狀的東西。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覺,好像里邊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樣,刀割上去很費力。 農民發現的太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