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是講求出人頭地嗎?但君子不器又當何解釋?

熱心網友

君子不能只有一種用處(象盛水的器皿似的),應該博學多才

熱心網友

老孔是說,好人要全面,

熱心網友

唯唯說的對!就是這個意思,不偏離原義,言簡意賅,值得表揚。其實孔子所說的君子既有道德方面的內涵,也是一種身份。《論語》闡述了很多有操作性的做人的智慧,而做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君子次之,每一個人都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君子。我個人認為說話的目的是讓人明白,回答問提首要是切重要害。推薦竹節買一本《論語別裁》對初學論語很有指導作用。祝如此好學的竹節同學業節節攀升。 順便說一下,研究《論語》《孟子》最好手頭有幾本有分量的書參閱,因為畢竟年代久遠,容易望文生意。

熱心網友

第一個人 是不是學漢語文學的 厲害

熱心網友

假仁假義!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喔唷,不要說是老外啊,就是純正的中國人真的有時候也不能搞清楚啊~高!

熱心網友

君子應該博學多才。

熱心網友

孔子說:“君子不器?!?(《為政篇》) 依據《系辭傳》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多是在“道”(德)與 “器”對舉的意義上理解這句話。如朱子就在“德體器用”的基礎上將之解釋為:“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怎樣看待孔子的多能(多才多藝)?孔子認為自己多能只是因少時貧賤,為謀生才不得不多學幾項手藝啊??鬃诱J為這些手藝、技藝只是謀生手段,因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強求自己“多才多藝”。由此,就不能由“君子不器”得出君子必須多才多藝的結論??鬃釉鴨柕茏淤n這樣一個問題:“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賜對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問到:難道不是這樣???孔子回答說:“非也!予一以貫之?!?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個一貫處。這個一貫處就是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如果“君子不器”表明君子既不能拘于一才一藝,也不必多才多藝,那么孔子想要表明的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呢?子牢在這場對話最后補充了孔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吾不試,故藝”,朱子對此的解釋是:“言由不為世用,故得以習于藝而通之。” 朱子在此的解釋與他將“不器”解釋為“用無不周”表達的是同樣一個意思,因而這里面凸現的依然是個道體器用的關系。至此,可以得出結論說:“君子不器”乃是說一個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藝,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多才多藝,而是要通于藝、游于藝。而“器”呢?器就是指那些非君子拘于一才一藝,或某幾種技藝和技能,“這里的‘器’就是指脫離了原發境域的技藝;它墮落為有某種固定形式、并因而難于彼此溝通的謀生技巧和藝能。

熱心網友

子曰:君子不器?! ∪缯兆置娣砂自捑秃芎眯α恕鬃诱f:“君子不是東西?!碧岬竭@個思想,我常說我們中國人實在了不起,各個懂得哲學,尤其罵人的時候更是如此。譬如說:“你是什么東西?”拿哲學來講,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東西,因為人的生命究竟怎么回事,還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么東西。  但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安黄鳌本褪遣⒉怀蔀槟骋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當演工友的時候,就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溫溫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論語》中《為政》篇,就是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說明。  《論語》在這里講到了君子,什么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寮铱酌纤枷耄洺L岬骄?,什么是君子?將來我們還要討論到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在這里不發揮。我們這里只講子貢問“君子”,孔子是怎么答復他的?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于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又聛?,對于君子的涵義,又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优c小人的分別是什么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于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氨取笔鞘裁茨??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講到這里,君子的道理還沒有講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過去的歷史,對于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便是才、德、學。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沒有才能。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后方坐鎮,好得很;教他設法打開一個局面,沖出去,那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沒有開創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兩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的。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但“學而不思則罔”,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教書,吹吹牛,不但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了?! ∠喾吹模行┤恕八级粚W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擊,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郁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時代性的紊亂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嘆窮廬,傷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窮,不可一日的憂慮;其實童稚無知,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來到人間,宛如一張白紙,染之朱則赤,染之墨則黑,結果因為父母的主觀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涂涂抹抹,使他們成了五光十色,爛污一片,不是把他們逼成了書呆子,就是把他們逼成太保,還不是真的太保。我經常說,真太保是創造歷史的人才。所以老一輩人的思想,無論是做父母的,當教師的,或者領導人的,都應該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領導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這個問題。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首先要注意他們的幻想,因為幻想就是學問的基礎。據我的研究,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人學問、事業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的個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個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時期的理想加上學問的培養而已,到了中年的事業就是少年理想的發揮,晚年就回憶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說歷史文化,無論中外,永遠年輕,永遠只有三十歲,沒有五千年,為什么呢?人的聰明智慧都在四十歲以前發揮,就是從科學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歲以后,就難得有新的發明,每個人的成就都在十幾歲到二三十歲這個階段,人類在這一段時間的成果,累積起來,就變成文化歷史。人類的腦子長到完全成熟的時候,正在五六十歲,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樣,就此落地了。所以人類智慧永遠在這三四十的階段作接力賽,永遠以二三十年的經驗接下去,結果上下五千年歷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經驗而已。所以人類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從哪里來的?人生究竟如何?還是沒有絕對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還要力學。上面所說,有了學問而沒有思想則“罔”,沒有用處;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才奔放,但不力學,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后還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樣。所以思想沒有學問去培養,則“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