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詳細的解釋一下

熱心網友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論是佛教的有一個相當完整和細致的思想體系。“色空理論”有三個層次,一個是人的欲望,一個是人的身體。這是在人的欲望和人的身體層面上論述色與空的關系,第三層次是在自然層面上的色空理論,是個很重要的方面。如果不知道就弄不懂佛教的緣起理論。為了便于表達和理解,請允許我用通行的概念來描述這一理論。佛教認為,人的心(即意識)之外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覺到,這就被稱為“色”。那么這個世界是怎么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回答說是由四大因素構成的。四大因素為“地、水、火、風”。四大因素由于因緣構成萬物,又因為因緣復歸和還原于四大因素。這種還原和復歸被稱為“空”。請注意這是佛教被認為是無神論的基本根據。釋迦牟尼佛認為這種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輪回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任何進步的含義在里面。為便于理解,我想展開說一下: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有一個軸心時代,各個文明中心同時對世界的形成開始思索,希臘人提出了“水是萬物的始基”的命題,中國人提出了五行理論,佛教提出“四大說”,猶太人則提出了神創論。不同的理論導出了不同的結論。中國的道教對生命的意義是積極的,認為可以長生不老;基督教則是消極的,認為人生是贖罪的過程。而佛教則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不過是一個反復輪回的過程,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無意義過程。釋迦牟尼佛認為只有涅磐脫離色空輪回才有意義。有些人把色與空僅理解為女色,那就太淺了。

熱心網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事物可以互相轉化。心使然也。

熱心網友

看了那不部電影你就知道了哈

熱心網友

色不是意識嗎

熱心網友

這里的色是指的萬物,我們所感覺到看到的一切都是色,色既萬物 萬物既空

熱心網友

二樓的好像只是講了這話的出處,但還是沒有講明“色”是什么。“色”是佛教術語,可以理解為一切能感受到的事物和物質,指物質層面的東西。世間萬物都是色,盡皆幻象,堅持唯物會讓人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走入邪道。色即是空,簡單的理解就是講了一種超虛無的觀念,否定了物質的存在,將有和無統一了起來。在這種境界認識下的世界,只有不變和唯一,沒有了矛盾的對立統一,俗世的有和無、唯物與唯心在這種境界下看來是一回事。但是佛教追求的是一種超越后的永恒,就是涅磐。它試圖用一種理論使自己的哲學凌駕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但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唯心主義。對于色和空的辯證關系,禪宗討論最為詳細有趣。以《金剛經》和《六祖壇經》為代表,但《金》講的全是理論,《六》講了很多小故事,通俗易懂。

熱心網友

你自己去做幾天和尚,就明白了

熱心網友

佛經的《般若心經》,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處,佛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無非是超脫的俗世之后,色既成了空無,什么也不是也沒有了,所以最后空無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人通常見到的萬事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恒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后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