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沒有耐心了。
熱心網友
600690青島海爾正處在自04年11月以來的下降通道中,4.60元有較大壓力,后市反彈如不能沖破該阻力位,應換股。不妨關注預盈預增類股票。
熱心網友
長線的高手,暈。
熱心網友
三年都等了,可以再投點補補,能解。
熱心網友
600130,3.7處獲得支撐,現在大盤在跳水是最佳買點,趕快行動吧
熱心網友
上半年巨虧近4億 海爾經營模式遭受質疑 時間:2005年09月27日07:47 來源:國際金融報 作者:傅光云 我來說兩句(6) 9月26日,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01169。HK)在港交所發布2005年中期業績公告稱,由于受手機業務虧損的影響,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爾虧損高達3。97億港元,而去年同期,海爾則盈利4500萬港元。 海爾公告資料顯示,盡管海爾的洗衣機業務依舊增長強勁,營業額2005年上半年增長了約19%,達13。04億港元,然而由于移動手機業務營業額于2005年上半年大幅度下跌約51%至8。14億港元,截至6月30日,海爾6個月的經營額為21。18億港元,比去年同期的27。48億港元減少了23%。上半年,海爾手機營運方面虧損為6570萬港元,而由于收購移動手機業務所產生的商譽減值虧損達5。497億港元之巨。 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海爾由盈利轉向虧損?海爾今年的業績將會有什么樣的表現?這將是海爾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嗎?這是眾多投資者所關心的問題。 “目前來看,形勢不容樂觀。”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分析說,海爾現在可能有些盲目追求多元化,并認為海爾的國際化也可能有些過頭。 家電優勢難以復制 陳剛指出,海爾進入移動手機行業以來,就一直采用它的家電經營模式,試圖把它成功的家電經營模式復制到手機行業來,然而,海爾并不能把家電業務和手機業務整合到一起,不能把它的家電優勢轉移到手機業務上來,這恰恰是問題的所在。 陳剛分析說,手機是快速電子消費品,在很多方面和家電不同。首先,手機要求很強的科研能力,需要快速地不斷創新,而家電相對來說這方面的要求沒這么強。一線品牌手機不斷強化技術優勢,在手機行業,一天技術領先,可能就是天天領先。海爾等國內手機廠商在這方面并不具備這樣的科研創新能力,這也是波導和海爾等國產手機在短短一年內市場占有率下降40%-50%的主要原因。其次,手機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也要求非常高,必須時尚好看,這和家電行業有較大的差別,這也不是海爾的強項。第三,手機品牌優勢要求非常明顯,越是領先品牌,越是受到消費者偏愛,國內消費者會越來越多選擇著名的領先品牌。第四,手機行業對管理、成本控制和規模的要求很高。這些特點決定了手機和家電完全不同,也是海爾很難把它的家電優勢轉移到手機業務上來,實現不了整合效應的主要原因。 此外,陳剛還指出,在手機渠道上,海爾也不具備優勢。現在電信運營商在和手機廠商進行戰略合作的時候,都是與大品牌進行合作,海爾雖然在洗衣機和空調等家電渠道上有優勢,卻不能運用到它的手機業務上面來。 傳統產業不樂觀 海爾除在手機市場上表現糟糕,它的傳統優勢項目洗衣機也表現得不盡如人意。雖然其營業額增長了約19%,而實現利潤卻僅僅為2240萬港元,比去年同期的5580萬港元,下降了一半還多。 對此,海爾解釋說,主要歸因于2005年的新產品開發支出龐大,加上塑膠和鋼片等原料價格上漲所致。海爾稱,現在原材料價格已趨于穩定并有下降趨勢,而其位于山東膠南的產能達100萬臺/年的新廠將于2005年下半年投產,再加上洗衣機消費市場旺季的到來,這些都會對其下半年業績有所貢獻。 陳剛指出,海爾新廠的投產和計劃在重慶投資設立新廠,有助于海爾圍繞主業發展,然而洗衣機等家電行業是成熟行業,價格戰使得行業獲利空間有限,而擴大產能則有可能面臨一個負面作用———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可能給海爾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 因此,陳剛認為,海爾未來的利潤將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整個原材料價格能否回調;第二,手機和家電的資源能否很好得到整合。從手機業務層面上來看,僅僅有制造,沒有核心技術,根本不可能有豐厚的利潤回報。(責任編輯:十一點五十九) 。
熱心網友
既然已經三年了,就稍微等等。如果節后還沒有跡象,就堅決割肉
熱心網友
3年都等了,現在慌啥
熱心網友
逢高出局換股操作。
熱心網友
換股
熱心網友
同意f凡夫f觀點。
熱心網友
如果倉位重的話,應考慮波段操作,降低成本。如不重的話應換股。
熱心網友
從技術上看該股短線有調整到位的跡象,耐心持股待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