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F1賽車從什么時候開始辦?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比如我們參加的要求?
熱心網友
F1知識 什么是F1方程式 組織和管理賽車運動的是國際汽車聯合會(FIA)。FIA是汽車比賽的國際管理組織,由它來指定有關參賽車輛、車手、路線及比賽方式等相應規則。 到了本世紀30年代,為了規范汽車比賽并使比賽的勝負不再由發動機的功率、而是由車手的技術來決定,人們開始規定發動機的類型和汽缸容量。于是有了方程式(FORMULA)的概念。所謂方程式賽車是按照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SA)規定標準制造的賽車。這些標準對“方程式”賽車的車長、車寬、輪距、車重、發動機的功率、排量、是否用增壓器以及輪胎的尺寸等技術參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要生產方程式賽車的廠家,首先要通過FIA的認可,在確信有足夠的技術生產實力后才能夠生產方程式賽車。方程式賽車是生產廠家創造力、想象力、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的結晶,其價值不亞與一架小型飛機。 方程式賽車共有三個級別: 三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2升,170馬力以上,簡稱F-3 二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3升,475馬力以上,簡稱F-2 一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3。5升,650馬力以上,簡稱F-1 一級方程式汽車大賽是方程式車賽中的最高級別。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有資格駕駛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F1汽車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后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制造都凝聚著眾多研制者的心血,并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制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近2萬人左右。 F1記分方法: 每一輛賽車都需在當站比賽前三天進行排位賽,通常排位賽時,共有28-30輛賽車參加計時,但最終只取前26輛賽車參加正式比賽。正式比賽開始,各車手按各自排位從相繼不遠的位置出發。進入前6名可得分,計算法如下: 名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6 4 3 2 1 FISA規定,如某站比賽發生意外,完成75%的賽程即告終止,而各車手得分減半,如第一名只得4。5分,則第六名只得0。5分。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可決出該年度的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次比賽是在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
熱心網友
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
熱心網友
1950年
熱心網友
第一場F1大獎賽舉辦于1950年在銀石舉行
熱心網友
第一場F1大獎賽舉辦于1950年銀石F1,中文為“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文“Formula Grand Prix”FIA正式名稱“FIA Formula World Championship”, “Formula”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1代表是方程式比賽中級別最高的, F1管理公司是FOM,總部設在倫敦,負責各站的商業和廣告業務,第一場F1大獎賽舉辦于1950年銀石。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杯足球賽』;目前F1共有10支參賽車隊,每場比賽最多只有20位車手上場,每年規劃有16至17站的比賽,通常約在三月中開跑,十月底結束賽季。每站比賽可吸引超過10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或其它媒體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就像一般的道路駕駛一樣,F1也需要駕照。那是一張由FIA發給的特別駕照:「FIA super licence」。F1的年度錦標分為兩種,車手錦標及車隊錦標。在很多F1專家的眼中,車隊錦標的價值大于車手錦標。計分方式是采積分制,車手與車隊的積分都是累積的,比賽前八位完賽車手及所屬車隊依序可得到10,8,6,5,4,3,2,1的積分。假如比賽在未達全部賽程75%時被迫中止,則積分必須乘上1/2。在空氣動力學及輪胎的配合之下,F1賽車的過彎能力高達4個G,因此F1的駕駛員必須是世界上最強壯的運動員,通常一場比賽車手必須換檔2500次,平均2秒鐘要換檔一次,車手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過彎時的4個G,讓車手的重量變成四倍,身體或許還有安全帶可固定,但頭部就需要極強壯的頸部肌肉才能支撐。而一場比賽下來,車手會脫水3。5到4公斤,如果換成一般人早已出現休克;這些對車手的體能都是極大的挑戰。比一場F1所花的體力和踢一場世界杯足球賽或打一場NBA籃球賽相當。 與其它運動較不同的是,賽車舞臺的榮耀絕不只是由車手一人所囊括,而是車手與車隊整體團隊合作的成果,但也不是說車手素質的好壞不會響成績,要知道,今天能坐進一級方程式賽車駕駛艙的車手,每一位都是身經百戰脫穎而出的名將,而除了天份與豐富的賽車經驗外,不斷地努力才是他們成功的因素。 。
熱心網友
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
熱心網友
一次比賽是在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
熱心網友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由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從1950年起舉辦的The FIA World Championship上開始的。有執照 有車隊 有贊助就可以參加了
熱心網友
第一場F1大獎賽舉辦于1950年銀石F1,中文為“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文“Formula Grand Prix”FIA正式名稱“FIA Formula World Championship”, “Formula”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1代表是方程式比賽中級別最高的, F1管理公司是FOM,總部設在倫敦,負責各站的商業和廣告業務,第一場F1大獎賽舉辦于1950年銀石。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杯足球賽』;目前F1共有10支參賽車隊,每場比賽最多只有20位車手上場,每年規劃有16至17站的比賽,通常約在三月中開跑,十月底結束賽季。每站比賽可吸引超過10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或其它媒體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就像一般的道路駕駛一樣,F1也需要駕照。那是一張由FIA發給的特別駕照:「FIA super licence」。F1的年度錦標分為兩種,車手錦標及車隊錦標。在很多F1專家的眼中,車隊錦標的價值大于車手錦標。計分方式是采積分制,車手與車隊的積分都是累積的,比賽前八位完賽車手及所屬車隊依序可得到10,8,6,5,4,3,2,1的積分。假如比賽在未達全部賽程75%時被迫中止,則積分必須乘上1/2。在空氣動力學及輪胎的配合之下,F1賽車的過彎能力高達4個G,因此F1的駕駛員必須是世界上最強壯的運動員,通常一場比賽車手必須換檔2500次,平均2秒鐘要換檔一次,車手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過彎時的4個G,讓車手的重量變成四倍,身體或許還有安全帶可固定,但頭部就需要極強壯的頸部肌肉才能支撐。而一場比賽下來,車手會脫水3。5到4公斤,如果換成一般人早已出現休克;這些對車手的體能都是極大的挑戰。比一場F1所花的體力和踢一場世界杯足球賽或打一場NBA籃球賽相當。 與其它運動較不同的是,賽車舞臺的榮耀絕不只是由車手一人所囊括,而是車手與車隊整體團隊合作的成果,但也不是說車手素質的好壞不會響成績,要知道,今天能坐進一級方程式賽車駕駛艙的車手,每一位都是身經百戰脫穎而出的名將,而除了天份與豐富的賽車經驗外,不斷地努力才是他們成功的因素。 現今F1天王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就曾說過:大家都說我是天才車手,但如果我有百分之三的天份,其它百分之九十七的努力才是我信心的來源。 參考文獻:摘自網絡 。
熱心網友
1950年開始的
熱心網友
要談到輪胎在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場上的風雨歷程,我們也有必要重新梳理F1這項賽事在半個多世紀中前行的腳印。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制造出了第一輛汽油車———一臺裝配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僅僅兩年之后,從巴黎出發至凡爾賽的一場最高時速只有21公里的比賽,成為了汽車賽車史上的開山之作。可以說,賽車運動從汽車的誕生開始,就伴隨著汽車工業的成長而不斷發展。 之后的65年中,先后誕生了高登-貝納特大獎賽、巴黎-北京拉力賽、印地500和勒芒ACF大獎賽等種類繁多的賽事,其間國際賽車運動協會成立,并于1946年正式更名為國際汽車聯合會。 1947年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的賽車運動獲得了復蘇,國際汽聯已經開始允許超級改裝賽車參賽。同時,“國際一級方程式大賽”也成為了現在的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的前身。 1950年,國際汽聯將旗下的眾多賽事進行了整和,“國際一級方程式大賽”更名為“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這一賽事成為了國際汽聯頂級的賽事之一。同時,這一年的4月10日,阿根廷車手胡安·曼紐爾·方吉奧駕駛瑪莎拉蒂賽車贏得了波城大獎賽的勝利,這是國際F1大獎賽歷史上的第一場比賽。一個月后,在英國銀石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舉辦的第一屆英國大獎賽則是第一場注冊批準的F1大獎賽。這場比賽后,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正式誕生。 在隨后的55年當中,F1大獎賽總共舉行了733場比賽。當年駕駛著阿爾發·羅密歐158賽車取得年度冠軍的法里納也許根本無法想像如今全年565億觀眾為之瘋狂的盛況。 到2005賽季,已經55歲的世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的賽場上曾經出現過鄧祿普、倍耐力、固特異、米其林、普利司通、雅芳(AVON)、大陸(CONTI-NENTAL)、英格爾伯特(ENGLEBERT)和火石(Firestone)等9個品牌的輪胎,有些曇花一現、有的功成身退、有的仍征戰在賽場之中。 與普通輪胎不同,F1賽車使用的輪胎設計壽命遠遠低于民用車輛1萬公里,就算在本賽季,輪胎的壽命也不會超過300公里。在F1賽車的輪胎中并沒有使用普通輪胎中常用的鋼絲,比賽所使用的輪胎完全由尼龍和聚酯纖維通過復雜的結構編制而成,它能在比賽中承受4到5個g的加速度和上百度的高溫。 。
熱心網友
1950年開始,為了推動賽車運動。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手的條件? 成為一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站在世界摩托體育的最高峰,這一夢想是每一位車手所共有的。但是,要獲得該項比賽的參賽席位是很不容易的。以前,進入一級方程式一般都是經過了F3、F3000的比賽考驗后獲得一級方程式的參賽席位。能進入一級方程式大賽的都是在F1之前的幾個階段的冠軍或者是擁有驕人戰績的車手。其中,也有從F3比賽直接進入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手,如1998年的冠軍哈基寧、過去的愛爾頓塞納和普羅斯特都是這些"跳龍門"的車手中的優等生。 但是,最近幾年來,這種傳統的晉級方式開始有了改變,主要原因在于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參賽車隊的減少使得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席位減少。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各家車隊的開發經費越來越大。所以,即使在F3、F3000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也不一定能等到空缺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席位。即使有了參賽的席位,車隊也往往把優先權給與那些能帶來高額贊助費的車手。所以,近年來晉級加入一級方程式賽車界的車手中,以車隊測試車手、FIAGT、ITC等轉業車手居多。 。
熱心網友
第一次比賽是在1950年英國銀石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