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由于蘇聯時期,軍方對設計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長期設計野戰前線戰斗機,蘇霍伊設計局負責國土防空戰斗機和中遠程對地支援作戰飛機的設計。米格的前線戰斗機一般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程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因此米格戰斗機相比起同時期的蘇霍伊戰斗機型號,一般輕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統相對落后一些。到了米格-29時代,這一情況仍沒有改變。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制的,當時規劃這兩種戰斗將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原設想重型的蘇-27戰斗機在系統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米格-29則作為補充的輕型前線機種。這類似于美國F-15與F-16的搭配,但美國構筑這一搭配的起因是經費問題。米格設計局當然不愿意自己的產品只能當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設計更加全面,可承擔更多類型的任務。但由于總體規劃的限制,最終米格-29的整體性能和作戰能力仍無法與蘇-27相比,尤其是作戰半徑小、火控武器系統較差,給米格-29未來的發展埋下了屢受挫折的伏筆。 在20世紀80到90年代,由于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戰斗機出口數量巨大,屢屢與美國戰斗機對壘,名聲在外,地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尤其是國土防空戰斗機,如蘇-9/11、蘇-15等則受到蘇聯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國,名氣遠不如米格機。但是冷戰后,俄羅斯取消了對蘇霍伊戰斗機出口的限制,面對先天條件好的蘇-27的強大市場攻勢,米格-29無法象其前輩米格-15、米格-21等那樣再次在國際戰斗機市場獨領風騷,外銷量少得可憐。米格設計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難之中。。
熱心網友
兩者比較,還是蘇---27優秀。蘇--27能做蛇行機動,它號稱世界上機動性最好的戰機,F--16都靈活不過它。當然米格在一部分方面勝于蘇--27,米格29也是非常優秀的,都是一流戰機。這是我的個人意見,蘇霍伊公司的戰機外型很漂亮,呵呵。
熱心網友
高低搭配,干活不累。
熱心網友
SU27是重殲,而米格29是中型殲擊機,重殲具有航程以及載彈量的優勢,還具有平臺改造的優勢,而米格29改進的潛力遠不如SU27
熱心網友
可以肯定的是MIG的飛機基本上一直是以輕型前線戰斗機為主,而SU氏飛機卻是一種以國土防空為重點的重型空優戰機,所以二者在航程和載彈量上有區別;其次,限于戰機的任務不同,他們所裝的雷達也是不一樣的,探測距離也有差距. 當然,目前大家都說SU氏的飛機機動性比MIG氏的強,這只是看著飛機機身設計及幾個動作所說的,真正的空戰不是靠花繡表演,所以很難說MIG的性能不如SU,只是他們的設計初衷不是一個道路上的.比如早期的F-15和F-16,他們的就是一種高低搭配的戰機組合,而MIG和SU早期也是這么一個思路,不過后來SU的發展更多用途化了,而MIG確實在這方面落后了,它應該學一下F-16D的改裝,以至于不會再成為一種單用途花的飛機.
熱心網友
米格戰斗機和蘇式戰斗機的本質區別在于"門出不同"米格飛機是米高揚設計局研發的系列,所以獲得以米高揚名稱縮寫的代號米格MiG而蘇式飛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的,獲得代號蘇su 蘇聯時代的飛機設計局還有如圖波列夫(圖Tu)伊柳辛(伊爾Il)雅科夫列夫(雅克YaK)等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各個設計局研發方向各有側重也有一定競爭,形成比較良性的研發產業米高揚和蘇霍伊兩個局都側重戰斗機的研發,相比較而言,米高揚開發的多是輕型的制空戰斗機,而蘇霍伊則多為重型,但隨著軍方對戰斗機需求力度加大,二者研發范圍互有重疊,很難界定蘇27對米格29:誰是蘇聯最好的戰斗機在討論蘇聯戰斗機的時候,“最好”和“側衛”這兩個詞是出現的最多的,大眾很容易接受“SU-27是最好的戰斗機”這一觀點。不過,畢竟也有一些持相反觀點的人,他們認為最有用的、用來擊落F-15和F-16戰斗機的既不是SU-27也不是MIG-31,而是MIG-29。這兒將列舉一些事實,使得讀者可以比較SU-27和MIG-29之間的優劣和差異,并對這兩種飛機了解得更多。 SU-27的長處 航程遠 載彈量大,包括6枚R-27中距導彈(R-27R/R1,R-27ER,R-27T/ET) 信息優勢,功能更強大的航程 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能 MIG-29的短處 航程有限 最多只能攜帶2枚R-27(R-27R/R1),無信息優勢,依賴于地面控制指揮系統(GCI) 處理能力差,抗干擾性能差 從上面這些通常使用較為廣泛的比較來看,SU-27無疑是一種眾望所歸的戰斗機,而MIG-29則顯得很一般。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去看問題,那么SU-27的優勢都將弱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強大。全副武裝的德國MIG-29戰斗機 航程 首先應當承認航程確實是SU-27的一項重要性能,但這個性能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量上的缺陷。當SU-27的燃油不少于2/3的時候,飛機的機動性能很差。這一事實經常被忽略,因此大航程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MIG-29C之前的MIG-29確實存在很嚴重的航程問題,MIG-29C在背鰭部位加裝了一個“駝背”形的油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燃油問題。從作戰需要角度看,MIG-29本身作為奪取“戰區制空權”的戰斗機,其航程并不需要很遠,這只是種防御型截擊機。MIG-29雖然帶的油少,但是其體積也小,因此當SU-27很早就被發現的時候MIG-29卻依然不知所蹤。在執行適合的任務時,MIG-29A攜帶一個內含400KG燃油的機身中線副油箱,這些燃油用來啟動、起飛、巡航,機身油箱中500KG燃油準備用來格斗(包括開加力1分鐘),另外還需要準備1000KG左右的燃油返回基地。除此之外還剩余2500KG燃油,足夠用來以0。8M速度、40000英尺高度進行5分鐘的巡航飛行。從原東德的基地起飛,這足以應付MIG-29飛往英國南部作戰。 機動性 兩種戰斗機都是聲名卓著的高機動戰斗機,二者的設計師在氣動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MIG-29一度獲得“世界上機動性最好的戰斗機”的稱號,很多人們把SU-27估計的過高了。MIG-29是被設計用于低速機動作戰的戰斗機,在低速狀態MIG-29擁有出色的機頭指向能力,在頭盔瞄準系統和R-73導彈的組合下,MIG-29對于任何戰斗機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事實上根據一些F-16戰斗機的飛行員說,在低速時MIG-29的確比F-16更加容易操作。 SU-27雖然也是一種杰出的高機動戰斗機,但是這種機動性能只表現在油量不足出現“返航”提示的時候。因此SU-27只適合于執行一些能精確計算油量的任務---這在平時訓練中很容易做到,但在實戰環境中幾乎沒有可行性。在實際狀態中,SU-27可能將被迫拋棄中距導彈等外掛物,以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 BVR(超視距攻擊)能力 首先,兩種飛機的主要中距攻擊武器都是R-27型導彈,這種導彈是為SU-27戰斗機量身定做的。SU-27飛機最多可以攜帶10枚各型R-27導彈(包括R-27R/R1/ER/T/ET型),而MIG-29只能攜帶兩枚(包括R-27R/R1/T型)。 很明顯,SU-27攜帶的武器更多,但是更重的武器在現代空戰中是否真的必要呢?一方面,現代戰斗機速度快,空戰過程很短促;另一方面,現代戰斗機在同時對付多目標方面并不優秀,一架戰斗機在對一架敵機攻擊的過程中未必來得及使用那么多導彈。空戰中往往第一次交錯就能決定結果,第一次迎頭接觸后敵我雙方通常都會盡量脫離,以避免由于位置感知能力的缺陷而遭到其他隱藏的敵人的攻擊。SU-27的N-001雷達和MIG-29的M-019雷達都是機械掃描脈沖多普勒雷達,在實際作戰中都只能一次攻擊一個目標,因此SU-27攜帶大量中距導彈的意義令人懷疑。通常SU-27會攜帶相同數量的R-27紅外型和雷達型導彈,但是大多數導彈都沒有使用的機會。 對于紅外導引頭的R-27T/ET型導彈而言,射程完全取決于目標的距離,因為不論是SU-27還是MIG-29都沒有有效的數據鏈系統。而紅外導引頭通常對飛機尾部要比迎頭更敏感,因此雖然SU-27的雷達探測的距離較遠,但對于R-27T/ET來說并沒有什么優勢,因為這種導彈通常被用來進行后半球攻擊(追尾攻擊)。但在實戰中MIG-29的飛行員往往比SU-27的飛行員更加果斷的使用R-27T/ET導彈,因為SU-27飛行員還要去考慮一些諸如飛機重量、使用何種導彈的問題。攜帶2枚R-27和4枚R-73導彈的MIG-29 MIG-29只能攜帶2枚R-27導彈,這使得MIG-29的訓練和作戰都變得簡單且程序化:MIG-29將迅速的發射兩枚中距彈攻擊同一個目標并且準備進入近距格斗。同時發射兩枚導彈一方面可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飛機左右不平衡(這將極大的影響飛機的機動性,對MIG-29而言可用攻角將從24度降低到15度)。SU-27飛機基本上類似一個槍手:在理想的環境中可以有條不紊的對5個目標依次發動攻擊,每個目標分配1枚雷達制導型R-27和1枚紅外制導型R-27,不過恐怕在實際作戰中不會有敵人肯這么耐心的等待。 雷達因素 對RCS值為3平方米的目標來說,SU-27的N001雷達的探測距離是80-100KM(迎頭)和40KM(追尾),MIG-29則分別為75-85KM和35KM。 兩種雷達都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并攻擊其中的一個;都是3cm波長、卡賽格輪天線和脈沖多普勒體制;N-001的掃描范圍是±60度,N-019的掃描范圍是±67度。N-001具備一定的探測距離優勢,但是兩種雷達都使用TS100處理器(每秒處理170,000條指令),因此在對目標的解析上無甚差別。事實上由于蘇聯在電子工業上的薄弱,這兩種雷達按照西方的標準來看都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說這兩種雷達都不適合于現代空戰。 GCI(地面引導截擊系統)支持 前蘇聯的防空體系著重于使用GCI系統指揮飛行員作戰,這一點經常遭到西方的詬病,西方空軍認為這一點極大的限制了飛行員自身的靈活性。不過實際上西方飛行員同樣依賴于預警機的支援,單憑戰斗機自身的雷達是很難找到目標的。在比較MIG-29和SU-27兩種飛機時,必須從這兩種飛機的研制背景說起。 MIG-29作為前線戰斗機而研制,SU-27飛機則成為國土防空軍的主力。前線航空兵通常會面臨大量的敵機并且在環境惡劣的戰場作戰,一方面地面雷達根本不足以支持這種大規模空戰,另一方面地面雷達本身就很難保證始終完好的使用,因此MIG-29在作戰方面并不很強調依靠GCI系統,其訓練內容合作戰模式接近于北約的戰斗機;而國土防空軍主要的任務是攔截深入領土的轟炸機、偵察機等,地面雷達可以保證提供99%的信息,這足以支持截擊機作戰,因此,在對GCI系統的依賴(或者說支持)上,SU-27要比MIG-29更甚一籌。 結論 從上面列舉的一些事實可以看出,MIG-29并非毫無優勢。SU-27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MIG-29的一種發展型。 從歷史的角度看,SU-27有一個很大的不足,這種飛機是為了滿足冷戰的需要而建造,但是當1978年第一架SU-27(T-10)試飛后蘇聯發現這種飛機并不能滿足使用的需要,于是飛機進行了重新設計。第一批生產型的SU-27于1984年服役,但相關的武器設備則到85年才交付使用單位,而且最初的使用單位只是一些試飛單位。直到1989年,一些實用的SU-27才正式投入部隊使用,大約到1990年形成了戰斗力。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MIG-29早已逐漸完善并且擔負重任了。 事實上到了1990年,冷戰實質上已經結束。在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冷戰最激烈的日子里,駐扎在東德的MIG-29從來就沒有得到過SU-27的支援,一直在面對北約的戰斗機孤軍奮戰。在蘇聯的防御體系中,MIG-29部隊也一直是最有價值的作戰單位。 直至今天,SU-27依然在不斷改進并且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在實戰中SU-27也的確比MIG-29表現的更好一些。但是請注意一點:MIG-29從來就沒有能工作在“A”模式(標準空戰模式),也從來就沒有得到過設計構思時設想應該能夠得到的支持編者注:該文有意回避了一些MIG-29戰斗機的缺點,在作戰方式上也偏袒于MIG-29的方式,因此文中的觀點只能參考。。
熱心網友
兩個廠家,產品各有特色!
熱心網友
米格戰斗機和蘇式戰斗機的本質區別在于"門出不同"米格飛機是米高揚設計局研發的系列,所以獲得以米高揚名稱縮寫的代號米格MiG而蘇式飛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的,獲得代號蘇su 蘇聯時代的飛機設計局還有如圖波列夫(圖Tu)伊柳辛(伊爾Il)雅科夫列夫(雅克YaK)等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各個設計局研發方向各有側重也有一定競爭,形成比較良性的研發產業米高揚和蘇霍伊兩個局都側重戰斗機的研發,相比較而言,米高揚開發的多是輕型的制空戰斗機,而蘇霍伊則多為重型,但隨著軍方對戰斗機需求力度加大,二者研發范圍互有重疊,很難界定
熱心網友
看什么飛機比一般米格是空軍用戰斗機蘇是防空軍用截擊機功能不同
熱心網友
最早時,米格是研制空優戰斗機,就是殲擊機,機動性高,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為轟炸機護航。蘇霍伊則是研制截擊機,主要任務是保衛領空,要求是高空高速,機動性能稍差。只是到現在,飛機研制發展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才導致現在的局面,在空優方面,蘇式反而拔了頭籌。(當然也有兩家內部的變故)
熱心網友
蘇27對米格29:誰是蘇聯最好的戰斗機在討論蘇聯戰斗機的時候,“最好”和“側衛”這兩個詞是出現的最多的,大眾很容易接受“SU-27是最好的戰斗機”這一觀點。不過,畢竟也有一些持相反觀點的人,他們認為最有用的、用來擊落F-15和F-16戰斗機的既不是SU-27也不是MIG-31,而是MIG-29。這兒將列舉一些事實,使得讀者可以比較SU-27和MIG-29之間的優劣和差異,并對這兩種飛機了解得更多。 SU-27的長處 航程遠 載彈量大,包括6枚R-27中距導彈(R-27R/R1,R-27ER,R-27T/ET) 信息優勢,功能更強大的航程 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能 MIG-29的短處 航程有限 最多只能攜帶2枚R-27(R-27R/R1),無信息優勢,依賴于地面控制指揮系統(GCI) 處理能力差,抗干擾性能差 從上面這些通常使用較為廣泛的比較來看,SU-27無疑是一種眾望所歸的戰斗機,而MIG-29則顯得很一般。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去看問題,那么SU-27的優勢都將弱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強大。全副武裝的德國MIG-29戰斗機 航程 首先應當承認航程確實是SU-27的一項重要性能,但這個性能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量上的缺陷。當SU-27的燃油不少于2/3的時候,飛機的機動性能很差。這一事實經常被忽略,因此大航程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MIG-29C之前的MIG-29確實存在很嚴重的航程問題,MIG-29C在背鰭部位加裝了一個“駝背”形的油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燃油問題。從作戰需要角度看,MIG-29本身作為奪取“戰區制空權”的戰斗機,其航程并不需要很遠,這只是種防御型截擊機。MIG-29雖然帶的油少,但是其體積也小,因此當SU-27很早就被發現的時候MIG-29卻依然不知所蹤。在執行適合的任務時,MIG-29A攜帶一個內含400KG燃油的機身中線副油箱,這些燃油用來啟動、起飛、巡航,機身油箱中500KG燃油準備用來格斗(包括開加力1分鐘),另外還需要準備1000KG左右的燃油返回基地。除此之外還剩余2500KG燃油,足夠用來以0。8M速度、40000英尺高度進行5分鐘的巡航飛行。從原東德的基地起飛,這足以應付MIG-29飛往英國南部作戰。 機動性 兩種戰斗機都是聲名卓著的高機動戰斗機,二者的設計師在氣動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MIG-29一度獲得“世界上機動性最好的戰斗機”的稱號,很多人們把SU-27估計的過高了。MIG-29是被設計用于低速機動作戰的戰斗機,在低速狀態MIG-29擁有出色的機頭指向能力,在頭盔瞄準系統和R-73導彈的組合下,MIG-29對于任何戰斗機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事實上根據一些F-16戰斗機的飛行員說,在低速時MIG-29的確比F-16更加容易操作。 SU-27雖然也是一種杰出的高機動戰斗機,但是這種機動性能只表現在油量不足出現“返航”提示的時候。因此SU-27只適合于執行一些能精確計算油量的任務---這在平時訓練中很容易做到,但在實戰環境中幾乎沒有可行性。在實際狀態中,SU-27可能將被迫拋棄中距導彈等外掛物,以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 BVR(超視距攻擊)能力 首先,兩種飛機的主要中距攻擊武器都是R-27型導彈,這種導彈是為SU-27戰斗機量身定做的。SU-27飛機最多可以攜帶10枚各型R-27導彈(包括R-27R/R1/ER/T/ET型),而MIG-29只能攜帶兩枚(包括R-27R/R1/T型)。 很明顯,SU-27攜帶的武器更多,但是更重的武器在現代空戰中是否真的必要呢?一方面,現代戰斗機速度快,空戰過程很短促;另一方面,現代戰斗機在同時對付多目標方面并不優秀,一架戰斗機在對一架敵機攻擊的過程中未必來得及使用那么多導彈。空戰中往往第一次交錯就能決定結果,第一次迎頭接觸后敵我雙方通常都會盡量脫離,以避免由于位置感知能力的缺陷而遭到其他隱藏的敵人的攻擊。SU-27的N-001雷達和MIG-29的M-019雷達都是機械掃描脈沖多普勒雷達,在實際作戰中都只能一次攻擊一個目標,因此SU-27攜帶大量中距導彈的意義令人懷疑。通常SU-27會攜帶相同數量的R-27紅外型和雷達型導彈,但是大多數導彈都沒有使用的機會。 對于紅外導引頭的R-27T/ET型導彈而言,射程完全取決于目標的距離,因為不論是SU-27還是MIG-29都沒有有效的數據鏈系統。而紅外導引頭通常對飛機尾部要比迎頭更敏感,因此雖然SU-27的雷達探測的距離較遠,但對于R-27T/ET來說并沒有什么優勢,因為這種導彈通常被用來進行后半球攻擊(追尾攻擊)。但在實戰中MIG-29的飛行員往往比SU-27的飛行員更加果斷的使用R-27T/ET導彈,因為SU-27飛行員還要去考慮一些諸如飛機重量、使用何種導彈的問題。攜帶2枚R-27和4枚R-73導彈的MIG-29 MIG-29只能攜帶2枚R-27導彈,這使得MIG-29的訓練和作戰都變得簡單且程序化:MIG-29將迅速的發射兩枚中距彈攻擊同一個目標并且準備進入近距格斗。同時發射兩枚導彈一方面可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飛機左右不平衡(這將極大的影響飛機的機動性,對MIG-29而言可用攻角將從24度降低到15度)。SU-27飛機基本上類似一個槍手:在理想的環境中可以有條不紊的對5個目標依次發動攻擊,每個目標分配1枚雷達制導型R-27和1枚紅外制導型R-27,不過恐怕在實際作戰中不會有敵人肯這么耐心的等待。 雷達因素 對RCS值為3平方米的目標來說,SU-27的N001雷達的探測距離是80-100KM(迎頭)和40KM(追尾),MIG-29則分別為75-85KM和35KM。 兩種雷達都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并攻擊其中的一個;都是3cm波長、卡賽格輪天線和脈沖多普勒體制;N-001的掃描范圍是±60度,N-019的掃描范圍是±67度。N-001具備一定的探測距離優勢,但是兩種雷達都使用TS100處理器(每秒處理170,000條指令),因此在對目標的解析上無甚差別。事實上由于蘇聯在電子工業上的薄弱,這兩種雷達按照西方的標準來看都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說這兩種雷達都不適合于現代空戰。 GCI(地面引導截擊系統)支持 前蘇聯的防空體系著重于使用GCI系統指揮飛行員作戰,這一點經常遭到西方的詬病,西方空軍認為這一點極大的限制了飛行員自身的靈活性。不過實際上西方飛行員同樣依賴于預警機的支援,單憑戰斗機自身的雷達是很難找到目標的。在比較MIG-29和SU-27兩種飛機時,必須從這兩種飛機的研制背景說起。 MIG-29作為前線戰斗機而研制,SU-27飛機則成為國土防空軍的主力。前線航空兵通常會面臨大量的敵機并且在環境惡劣的戰場作戰,一方面地面雷達根本不足以支持這種大規模空戰,另一方面地面雷達本身就很難保證始終完好的使用,因此MIG-29在作戰方面并不很強調依靠GCI系統,其訓練內容合作戰模式接近于北約的戰斗機;而國土防空軍主要的任務是攔截深入領土的轟炸機、偵察機等,地面雷達可以保證提供99%的信息,這足以支持截擊機作戰,因此,在對GCI系統的依賴(或者說支持)上,SU-27要比MIG-29更甚一籌。 結論 從上面列舉的一些事實可以看出,MIG-29并非毫無優勢。SU-27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MIG-29的一種發展型。 從歷史的角度看,SU-27有一個很大的不足,這種飛機是為了滿足冷戰的需要而建造,但是當1978年第一架SU-27(T-10)試飛后蘇聯發現這種飛機并不能滿足使用的需要,于是飛機進行了重新設計。第一批生產型的SU-27于1984年服役,但相關的武器設備則到85年才交付使用單位,而且最初的使用單位只是一些試飛單位。直到1989年,一些實用的SU-27才正式投入部隊使用,大約到1990年形成了戰斗力。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MIG-29早已逐漸完善并且擔負重任了。 事實上到了1990年,冷戰實質上已經結束。在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冷戰最激烈的日子里,駐扎在東德的MIG-29從來就沒有得到過SU-27的支援,一直在面對北約的戰斗機孤軍奮戰。在蘇聯的防御體系中,MIG-29部隊也一直是最有價值的作戰單位。 直至今天,SU-27依然在不斷改進并且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在實戰中SU-27也的確比MIG-29表現的更好一些。但是請注意一點:MIG-29從來就沒有能工作在“A”模式(標準空戰模式),也從來就沒有得到過設計構思時設想應該能夠得到的支持編者注:該文有意回避了一些MIG-29戰斗機的缺點,在作戰方式上也偏袒于MIG-29的方式,因此文中的觀點只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