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主要方法是兩種。第一種方法是傳統的經典測量方法,就是以三角高程測量方法為基礎,配合水準測量、三角測量、導線測量等方式,獲得的數據進行重力、大氣等多方面改正計算,最終得到珠峰高程的有效數據。 通俗來說,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在珠峰腳下選定較容易的、能夠架設水準儀器的測量點,先把這些點的精確高程確定下來。如何確定呢?要用水準測量、高程導線測量等方法逐級確定,就是以最多60米為一個測量站,在測量站的兩端設立兩個個標尺,通過水準儀的水平視線,可以測出兩根標尺之間的高差。我們再以起算面為基準,把這一站一站的高差不斷累加起來,就可以得到珠峰腳下測量點的高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過我國幾代測量人員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西藏拉孜縣相對青島水準原點的精確高度。因此,在此次珠峰復測行動中,起算面就不必是青島了,而是拉孜。測量隊員們從拉孜開始,徒步向珠峰測量,路程約500公里,測量站最終可能超過10000個。 第二步,在珠峰峰頂架起覘標,運用三角幾何學中“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珠峰峰頂相對于這幾個點的高程差; 第三步,獲得的高程數據要進行重力、大氣等多方面的改正計算,最終確定珠峰高程測量的有效數據。我國1975年測定珠峰高程的時候就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那年5月27日,我國首次將測量覘標立于珠峰之顛。從珠峰附近選擇了9個測站點,它們分布在以珠峰為中心的69度的扇形區域內,至珠峰的距離為8。5~21。2公里,高程為5600~6240米。在9個測站上對珠峰覘標觀測水平角和垂直角,根據水平角確定珠峰的水平位置和各測站至珠峰的水平距離。根據三角高程測量原理,由這些垂直角和水平距離確定各測站同珠峰之間的高差,在進行了天文、重力、氣象測量等修正后,進而推得從我國黃海平均海面起算的珠峰高程為 8848。13米。 第二種方法是GPS衛星大地測量法,這種方法是近幾十年才發展完善起來的,此次是我國首次使用這種先進的方法來測量珠峰的高度。在這種方法中,首先要建立一個能夠與地球形狀最大程度契合的參考橢球。眾所周知,太空中有很多環繞地球飛行的衛星,通過這些衛星,我們可以利用GPS儀器比較容易的獲得珠峰相對于這個地球參考橢球的準確的三維坐標。然后,只要我們確定了參考橢球與真實地球在珠峰最高點上的高程差,就能夠得到珠峰準確的高程。 當然,珠峰最高點這個高程差的獲得并不容易,需要在珠峰的周圍地區選擇大量的點進行GPS觀測、水準觀測、重力觀測,同時建立精確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測量數據的分析、計算來獲得“珠峰最高點的高程差”這個參數。-測量如何進行 由于此次測量珠峰的工作量很大,由國家測繪局組建的中國珠峰測量隊的40多名隊員被分成了GPS綜合測量分隊、水準測量分隊、重力測量分隊及登山沖頂分隊等4個分隊,同時展開各自的測量工作。按照測量計劃,整個測量過程大約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3月中旬到4月中旬,進行珠峰外圍地區的測量工作。GPS綜合測量分隊在青藏高原廣大地區的30個主測量點和40多個附測量點展開6輪聯機觀測行動,這些測量點大都分布在藏北無人區和昆侖、唐古拉、喜馬拉雅、岡底斯等藏區大山中,都是被精心選擇的青藏高原板塊典型的地理標點,聯機觀測的數據結果將反映青藏高原地殼變化進程的細節;由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已經由國家測繪局在全國范圍內布設了高等級的水準網,因此我們在此次珠峰高程測量中已經取得西藏拉孜縣相對青島水準原點的精確高度,因此水準測量分隊從拉孜起測,逐步向珠峰推進;重力測量分隊從拉薩開始向珠峰邊測量邊推進;登山沖頂分隊在珠峰大本營隨西藏登山隊開始適應性訓練。 第二階段,從4月中旬到5月,在珠峰周邊地區進行測量。GPS綜合測量分隊布測珠峰GPS測量控制網,包括29個測量點,進行6輪聯機同步觀測;水準測量分隊分別通過四條路線向珠峰推近,選定珠峰下的交會測量點;重力測量分隊進駐珠峰地區展開測量;登山沖頂分隊進行高海拔適應性訓練和登山訓練。 第三階段,5月,登山沖頂分隊沖擊珠峰峰頂,在峰頂樹立覘標,各組進行珠峰峰頂交會測量。 第四階段,5月至6月下旬,各分隊進行數據整理和補充測量,并匯總數據。 第五階段,6月下旬至9月,數據的分析和計算,獲得珠峰高程最終數據,報國務院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