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是虛無的.茶是具體的.茶道體現了一種若有若無的感覺.經常喝茶的人就會感覺具體的茶道.

熱心網友

當代茶界泰斗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給茶道下的定義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在《恬適人生•吃茶》中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所以,可以說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術,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一種手段。”茶道的形成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茶的廣為種植,二是茶的普遍飲用。中國茶道史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時期,從神農到隋朝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時期。這段漫長的時期,茶事多次寫入文化典籍。第二時期是唐代,是中國茶道的形成時期。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他所著《茶經》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論述茶的專著,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10節。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并提出茶道主張:精行儉德。第三時期是宋朝,是中國茶道發展鼎盛時期。然而宋朝貢茶一味求貴,文化一味求雅,斗茶游戲風靡一時,茶道已向王道傾斜,失去了茶道之質樸真誠。如今,陶冶性情的茶道正漸漸融入現代都市人的休閑生活,各種茶藝也漸漸為人們所了解、采用。 。

熱心網友

一種喝茶的禮儀.

熱心網友

一、日本茶道 日本著名的三十三間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可以觀賞到品位極高的茶道示范。 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說,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奇特的茶的儀式,恐怕很難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內涵。因為日本的茶道不同于我們茶 余飯后的茶,而是訓練自己達到一種"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門。如達到至高段時,甚至可以領略到各種超俗與精神的境界,同時它 對日本的美學與禮儀有著廣泛的影響。 12世紀末,日本臨濟宗的始祖榮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樹種和制作這種細末綠茶的技術引進日本,并把第一顆茶苗種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 上,至今,該區仍出產傲稱日本最優秀的抹茶。后來,榮西鼓勵他的弟子飲用這種起泡、苦澀的茶,作為健康飲料、宿醉解藥以及提 神劑。 16世紀時,千利休大師將禪學融入其中,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 泡茶并不難,真正難的是以精確的精神來泡。就像參禪,如沒有一些悟性,恐怕窮畢生也無法達成。 茶室的布置,崇尚簡樸淡雅,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出席茶會的人,無分貴賤地坐在一起,靜心烹茶品茗,在寂靜中忘卻塵俗千 慮,讓心神與自然相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不講究奢華的質樸精神,到現在反而演變成極端富裕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犬儒譏之為"貧窮美 學"。日本的工匠也趁機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的茶具。于是,這些像是未經雕琢的茶具再度成為一種炫耀。 二、英國的茶道 (一).茶自十六世紀傳入歐洲。起出荷蘭人從澳門購茶,寄往爪哇,然后運回荷蘭,視為助消化的特殊飲料。十七世紀初葉,才漸漸 輸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俄羅斯和英國。 (二).歐洲若干國家,雖然了解茶能助消、話提精神,而卻未造成重視歐洲若干國家,雖然了解茶能助消、話提精神,而卻未造成重 視的氣候,惟獨英國后來居上,奇跡的掀起飲茶風尚。當十六世紀時,英國還是喝咖啡的國家,自從茶葉輸入后,發現有勝過咖啡的 特點,朝野交相提倡,于是逐漸養成飲茶的社會習慣。  (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從葡萄牙將飲茶的高尚習慣帶入宮廷以后,更由尊敬與新奇,而鼓舞起貴族圈內的重視飲茶, 但因為茶葉當時很貴,受限于購買力,只停滯于上流社會。 (四).到了十九世紀,因交通與技術的長足進步,茶葉從各方面運入英國,茶價遂猛跌。于是茶便完全奪取咖啡的地位,成為英國的 大眾化飲料。   (五).英國的開放性茶道,一延幾個世紀。據說:這是1840年,一位貝德佛公爵夫人最早所立下來的『不成文規矩』,目的在「緩和她每天下午四點鐘時,便感到虛弱和疲憊,須歇下來喝茶,始能振作」。想不到從此之后,這個人的規矩,竟會不脛而走, 逐漸擴展至全國每一個角落,蔚為普遍風氣。 (六).英國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保守、沉默、嚴肅,所以飲茶才能成為牢不可破的傳統習俗,因此無論環境如何困難,他們各階層國 民每日的『上午茶』(上午十點半)與『下午茶』(下午茶),總是免不了。由于數代過慣這種規律的生活,也就特別鄭重其事, 把兩次飲茶視為工作過程中的精神調劑。 三、各國茶道的比較 中國之茶道精華是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境界,與日本、英國之茶道大不相同,分述如下: 茶道:   A.茶─科學的  a.茶葉:品種眾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可因應各種口味需求之人們;在制茶領域中不斷改良創新,制茶機器應運而生,符合 時代需要,省時、省力、衛生、美觀。    b.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藝術,在造型符合實用、美觀外,更注意其燒制過程中之變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學原理, 以制作出完美的藝術品。    c.功效:較注重?意識型態?方面,如〔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增強耐力〕等,至于?臨床療效?方面則僅為參考。    B.道─哲學的思想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既可評論時事,亦可旁及萬物;在思想的領域中,從?實有?到?萬無?,從盤古 到現今,任由馳騁。尤其是與各階層的人士結合所產生之思想與行為如下:  a.一般百姓:茶已融入生活中,飲茶時表現出一種悠悠然自得其樂的樣子,縱使置身于酒樓飯館中,亦可與周遭事物融合, 鬧中取靜。    b.文人雅士:從許多詩詞中可看出,各類文人雅士之聚會場所,總少不了茶與酒,因而藉酒助興或感傷世事,再者以茶解諷 或舒解心中郁氣,并隨時與山水天地融合,進而吟詠出許多意境優雅的詩詞。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見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斤。  開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非壘,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發冷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c.宗教:茶與佛教、道教一觸即密不可分,在其潛修心性過程中,藉飲茶時之恬淡心境,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與 探討,其中以?禪宗?最為重視『茶道』,甚至將『茶道』當成參禪時必修的一門功課,所謂「用茶破睡」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  2.日本茶道:  A.茶─大多以蒸青綠茶(煎茶)為主,近年來也飲用烏龍茶。民間普遍用泡茶法,最不良的習慣就是喝冷茶,與中國所稱忌 喝冷茶及隔夜茶有所出入。    B.道─以日本之茶道基礎來說,一大篇的繁文褥節和不斷重覆的規定動作,再加上賓主間嚴肅拘謹的心態與寧靜蕭瑟的氣 氛,最不敢恭維的是一問一答的對話,將整個過程〔禮儀〕化,如同天皇召見一般,這樣的茶道簡直是作繭自縛。  3.英國茶道:  A.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葉為主。    B.道─英國這種開放性茶道,可喜的是有飲茶的新生命、新傳統作基礎,普遍又活躍;但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為飲 茶而飲茶』而已,對中國之茶道而言,還只能在門外徘徊,未能登堂入室。 四、中日茶道的異同 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是我們都不否認中國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將中國的茶道就稱做"茶文化",其實兩者還是有概念上的區 別的,可以說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專門定義一個茶道意義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國茶文化歷史攸久、層次復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神、 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系。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 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 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 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 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 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 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 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 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 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 "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 。

熱心網友

道為藝也……說這么多也不閑累。

熱心網友

所謂茶道是指飲茶過程中的一些約定俗成的程式,程式如何并不重要,它和具體的喝茶本身共同構成一個喝茶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中,享受的是一種喝茶以外的樂趣,所謂的茶文化恐怕就是指的這個。而且我認為所謂茶道要自己來操作才行,古人曰:飲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以上是為施茶。以上一管之見,足下以為如何?

熱心網友

玄乎

熱心網友

茶道,并不只是沏茶品茗,欣賞茶道名器之美的風雅事,它的真正意涵乃是藉著泡茶的方式達到修身養性、參禪悟道的最終目的。寂靜素雅的茶室猶如凈化心靈的道場,茶人在既定的禮儀規范中,將心緒沉淀,以專心一意,沒有妄想、雜念、分別心的清靜心境來體悟自我的本來面目,進而達到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心靈世界。因此,它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條悟「道」的路,這也是他稱為「茶道」而不成為「茶藝」之所在。 茶道的世界除了修練自身的禪定功夫外,更要培養對人、事、物的一顆誠敬、關懷、體貼的心。主人為了請客人前來喝一碗茶,花費心血搜集最好的道具,細心地作好萬全的準備,以誠摯的心靜待客人來到。然后在茶室里以認真的虔誠的態度、優雅謹慎地進行泡茶的每一道程序招待賓客。而客人更是以恭敬的態度受邀,感謝的心品茗,用心領會主人為自己所作的一切。主、客擺脫心中雜念,藉由一碗茶達到心靈契合、共修精進的境界,茶室雖窄是海闊天空,自成一個寬闊潔凈的世界。茶道是禪修更是學習禮儀規范、待客之道的極致。 「和、敬、清、寂」是千利休「佗茶」的根本理念,以誠敬之心求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圓滿,在靜寂的天地中修得潔凈的心靈。「青寂」、「潔凈」的心是日本人所追求的至高之美,茶道正是通往此種境界之路。 。

熱心網友

淺談中國茶道 macross 眾所周知,東方人有飲茶的習慣,而東瀛茶道更是聞名世界。前些日,與一日本友人飲茶閑談的時候,被問起中國是否有茶道。看著對方一臉疑惑的表情,不免覺得可笑,轉而又甚為尷尬,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其實,茶道與茶葉一樣,同源于中國,只是近代茶道已成為日本的代名詞,中國反而被遺忘了;就是國人本身也大多認為茶道創于日本。為此,筆者便想簡單的談一談中國茶道在歷史中的形成與發展,以釋眾疑。 “茶道”二字,最早見于唐朝高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 “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可見,中國不但是茶葉的故鄉,也是茶道的發祥地。中國茶道,興于唐而盛于宋,先后有煎茶道、點茶道和泡茶道。傳至元明清,飲茶的方法與儀式逐漸由繁到簡并且平民化了。 一般飲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和水質茶具的好壞,并能細細品嘗茶中清香,可稱為品;如果再講究制茶烹茶的技巧和品茶時環境的高雅清靜,便是茶藝了;而在茶事活動中加上禮儀法則,融入哲學、倫理,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華,便是飲茶的最高境界 –- 茶道。 談及茶道,不可不提茶。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大茶樹。《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相傳神農氏嘗百草時中毒,最后食茶葉而解之。而在《華陽國志》中也有“園有方翡,香茗”(唐之前茶叫荼或茗,之后由陸羽改為茶),可見中國的識茶種茶最早可追溯至殷周之前,而早期的茶葉也只是做為藥物來食用的。從漢朝開始,人們已懂得煮茶成湯并飲用,而“煮茶法”也成為最早的制茶方法了。《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在這段時期, 茶已被發現有提神的作用,但茶葉在當時還是稀有物,也只是限于官宦人家的一種高級奢侈品。到了魏晉南北朝,茶葉才由原來的稀有物逐漸傳入普通百姓家,成為尋常飲品。 至隋唐,茶葉多加工成團茶餅茶,飲用前將其碾成碎末,加調味品與水煮沸后成湯飲用。同時,貢茶的出現也加速了茶樹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飲茶之風日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文人墨客,均以飲茶為高雅的行為。連文成公主入藏,茶也作為貴重陪嫁品傳入西藏。而文人雅士們在茶樓茶會中品茶唱詩,互相交流茶得,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茶道也隨之產生。 唐肅宗、代宗年間,陸羽考察了各地飲茶習俗并總結了歷代制茶經驗后,撰寫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書 -《茶經》,全面闡述了煎茶法的制作過程,從而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煎茶道茶藝共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和習茶五大環節。備器是指烹茶用的器具和飲用時的茶具,如碗、碾、瓢等等。陸羽對水的來源甚為仔細,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的優劣。《茶經》認為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江河水,井水最次;而山水也以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等(對水品的講究,也是中國茶道的一個特色吧)。煎茶要用碳火,而煮水與候湯是煎茶的關鍵。陸羽在《茶經》中談到“三沸”:當水燒到“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這時可按水的多少加入適量調味的鹽;當水繼續燒到“緣邊如涌泉連珠”為第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繞圈轉動,再將碾好的茶末從沸水漩渦中投入繼續煮;待到茶湯“翻波鼓浪”為第三沸,這時要把湯面上出現的一層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加進去止沸,使茶湯孕育出浮起的“沫餑”,便可以舀到茶碗中飲用了。 對于飲茶的規矩,《茶經》“五之煮”中也首次提到:一次煎茶少則三碗,多不過五碗;客人五位,則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雋永是舀出的第一碗茶)。 唐人飲茶,對環境的選擇重在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如在室內飲茶,四壁也常懸掛書畫或名人真跡,地點多選道觀佛寺、廳堂書齋。錢起的《與趙莒茶宴》中有“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茶經》也有“若松間石上可坐”和“若瞰泉臨澗”等字句,體現了唐人對茶境的要求。 佛教自傳入中國開始,便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苦澀清涼,有助于僧人的修身養性。品茶之風最早也是在僧侶中流行的,提倡禪茶一味,以茶禮佛。到了唐代,種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當普及了。茶圣陸羽三歲被競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收養,自幼在寺院中長大,深知佛門中人對茶的喜愛,之后更與精通茶藝的名僧皎然結下忘年之交。皎然不但精通佛法茶道,還擅長茶詩。首次在茶中提出“茶道”一詞,在中國茶道史上,功及陸羽。《茶經》也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首次提至了對飲茶之人的精神要求。茶寧靜清雅、至樸致和、淡泊去欲、品格獨高,備受文人僧道所鐘愛。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唐代茶道之盛了。 唐代制茶烹茶藝技成熟,飲茶修道思想初步確立,開始注重環境和禮儀。而《茶經》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茶道的誕生。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另外為此作出貢獻的還有斐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溫誕筠的《采茶錄》。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唐代中晚期,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到了宋代,點茶法開始流行。飲茶前先將團茶餅茶搗成粉末狀,注入沸水,用竹刷攪均后飲用。從這段時期開始人們注重茶葉原有的色香味,不再加調味品了。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詳細介紹了茶的烹制和各種茶器的使用,從而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宋徽宗趙佶也著有《大觀茶論》十二篇,盡述了從種茶到制茶的全部過程與技巧,使點茶道于北宋末期更加趨于成熟。 點茶道的制法也尊循備器、選水等五大環節。所需的主要器具包括茶爐、湯瓶、茶匙、茶盞等,制作工藝和外形比之唐代更加進步美觀。宋人選水大體繼承唐人的觀點,但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提出水以清輕甘活為好,建議用山水、井水,反對用江河水。所謂點茶,就是先將茶末放入茶盞中加少量熱水調成膏狀,以濃稠為度;然后一手執瓶往盞中點注沸水,一手拿竹筅旋轉攪動茶湯,使泛起泡沫。其關建是調膏、注水和攪動,三者協調得當,才能點出可口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高手,被稱作“三昧手”。而在《大觀茶論》中,“點”茶的技藝就更加細膩了,要經過七式點注沖泡并攪動擊拂。蘇軾曾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唐代候湯時是即煎水也煮茶,而宋人只煎水不煮茶,明確了煎茶與點茶的區別。 宋代對茶境的要求與唐人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禮儀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并且行禮再三,更加煩瑣莊重 。朱權的《茶譜》中記載:先由童子捧茶至大廳獻于主人,主人起立舉杯獻于客人,并說‘為君以瀉清臆’;客站起接茶,并舉杯回答‘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于是大家坐下。茶畢,由童子接杯而緩緩退出。其間話久情長,禮陳再三。宋人禮繁之極,由此可見一斑。 談到宋人飲茶,便想起了王安石驗水的故事。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癥,醫生囑咐他喝陽羨茶,并須用長江翟塘中峽水煎烹。因為蘇東坡是蜀地人,王便托他帶些翟塘中峽水來。一次蘇東坡親自將水送來,王安石看茶點入沸水之后,問蘇“水從何取來?”蘇答“巫峽,”王答“中峽了,”蘇回答“正是。”王隨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把蘇東坡驚得目瞪口呆,只得老實回答說是船到中峽忘記了,到了下峽才取水。故事說得雖有些夸張,但也說明了宋人對品茶的苛刻。 宋代還流行“斗茶”,又稱“茗戰”,是以評定沏茶品茶的優劣為標準的一種競賽活動,最早是以游戲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斗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斗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墻壁上都掛有名家的書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柜,里面堆滿奢華的獎品。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的出處,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南宋詩人陸游,曾在福建擔任茶官十余年,嗜茶愛茶。有一次蒞臨武夷山斗茶大會,寫下了“建溪官司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的名句。 在宋代,人們喜愛茶,熱衷于參加各種茶事活動,通過品茶論茶斗茶來對追求博學幽雅、韻高致靜的品質。趙佶、朱權貴為帝王,親撰茶書,倡導茶道。宋明茶人進一步繼承了唐代的品茶修道的思想,賦予了茶清、和、淡、潔、韻、靜的品性,將中國茶道推向了頂峰。 點茶道蘊釀于唐末,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亡于明朝后期,歷時約六百年。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葉茶,烹茶方法也由原先的煎煮法逐漸改為沖泡,茶風流傳至今。明末張源著《茶錄》,許次紓有《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基礎;后馮可賓寫《芥茶箋》,清人冒襄撰《芥茶匯鈔》,進一步完善了泡茶道。 泡茶所用器具一般為茶壺茶杯,器皿以紫砂壺為上品。取水隨個人喜好,水質講究純凈無瑕。品茗修道的環境多為靜室或書房,有的還專門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 --- 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在禮儀方面,泡茶道更加隨意,并無特定規矩,崇尚自然和個人的修為。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詳細描寫了寶玉等三人到櫳翠庵飲茶的情節。妙玉親手泡茶待客,煮得是陳年梅花雪水,根據每個人的品性拿出不同的茶杯來盛茶,使每位飲者都覺賞心悅目,可口怡情。“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一語道破喝茶與品茶的區別,從而體現出高貴文雅的茶道意境。大家從曹公的筆鋒之中,也可看出清人對“品茶”的講究了。 從明代發展起來的泡茶道,因簡單易學而延用到現在。唐宋年間的大型茶會和斗茶已少見,人們轉而更加側重于飲茶中個人的修為,在“品”字上下功夫,追求飲茶中的意境。或一人獨飲,或朋友對飲,均可陶冶情操,品味人生。泡茶之道始于明末,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延綿至今。 從唐宋到明清,中國茶道從幼稚走向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茶藝、茶禮和茶境共同構筑了茶道的基礎,而修道則是茶道乃至整個茶文化的核心。此中的“修道”,并不是道家所修的成仙之道,而是通過茶事活動,啟發智慧,重新理解人生,從而達到“廉美和靜”的精神境地。中國茶道不同于日本,不強求表現形式,而注重精神內涵。從最初的重禮重藝,逐漸向減少禮儀、重啟發內心世界的方向發展。將“儒道佛”三家思想融為一體,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不講究苛繁的禮儀和戒律。從唐宋年間煩瑣的茶禮茶藝和斗茶對詩的盛景,到明清時期對品茶的講究,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在歷史中的發展規律。 日本茶道深受中國影響。奈良初期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國種植,并模仿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鐮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兩次往中國,回國后就開辟了茶園,并著《飲茶養生記》,宣揚飲茶能益壽延年。十四到十五世紀,開始流行宋代的“斗茶”,連茶亭都完全仿造于中國。之后日本茶道逐漸本土化,不再模仿唐宋的奢華,而更重風雅品味了。真到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將日本茶道藝術推到了頂峰。今天,作為國粹之的日本茶道,以獨有的民族特色和繁瑣的禮儀而聞名世界。如果仔細觀察,能隱約感到在重重的儀式中似乎隱含有唐宋年間文人墨客的談舉遺風。假如大家還要想重溫當年中國茶道的遺風遺俗的話,恐怕還非要去日本不可了。 經過上述介紹,想必大家對中國茶道的歷史已略之一二了吧。雖然現在國人不再常談茶之道了,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與真髓并未消亡。在品質幽雅的茶館中,隨處可見品茶論道的茶客們,有如斗茶盛景的再現;或在音樂藝館內,人們一邊清聽古琴秦箏的彈奏,一邊細品香茗,修身養性,其意境也不亞于唐宋。正是“琴里知聞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