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談及某些朝代用年號,某些用廟號,某些用謚號或其簡稱?有何規律?
熱心網友
在唐朝以前漢、晉、南北朝、隋朝基本都稱謚號,比如:漢武帝、隋文帝,因為他們的謚號只有一個字:文、武、明、莊等等,或者兩個字:太武、孝武等等而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的謚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這謚號一下子變得其長無比,而后的皇帝也有樣學樣,比如到了滿清乾隆皇帝,他的謚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用謚號不好稱呼了,只好用廟號。而用年號稱皇帝,是從明朝開始的,因為從漢武帝開始用年號,大多數皇帝在位時年號不斷在變,不只一個年號,多的甚至用了二三十個年號。而到了明朝,一個皇帝開始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就用年號稱呼皇帝,并且用年號稱皇帝在民間被成功接受,明朝以前民間稱皇帝都是稱當今、圣上、皇上、官家,用年號就統一了民間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