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刊文分析:為什么有人分享不到改革的成果?2005年10月24日 17:34中新網10月24日電 為什么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一部分人卻不能或者很少分享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北京日報今天在“理論周刊”版面登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憲容的文章,對這一問題作出分析文章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社會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制度與規則徘徊在計劃與市場之間,相關利益者借助于這種徘徊把計劃與市場的缺陷糅合在一起,并將此推向極端,從中漁利。  也就是說,我們現有的不少制度規則不僅暗含著或依賴著傳統計劃的陰影,同時又不是社會利益博弈之結果,這就使得以往不少制度規則的利益傾向性十分明顯,甚至于只向少數人利益的傾斜。比如,近十年,先是銀行業工作人員收益好、工資高,接下來是證券、電信、房地產、電力及煤炭等壟斷行業,為什么會這樣?某些政策的偏頗使然。作者并指出,近幾年“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如農業稅的減免、農民進城務工便利、農產品價格保護等,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些政策對“三農”問題的化解仍然相當有限。目前農民不僅本人無法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而且他們的貧窮正在跨代相傳。而“三農”問題之所以這樣難以解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種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城鄉剪刀差的制度與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革和根除,在于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村對城市的付出補償不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進行。這些問題都是以往乃至現在的某些政策造成的。  作者說,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身份束縛及土地所有制問題,解決農村補償及農業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的問題,要解決“三農”問題很難。   作者總結說,為什么不少民眾不能夠分享到經濟改革的成果?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制度的某些缺陷使然,在于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沒有讓這個宗旨(即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體體現在實際的政策中。而且,一些權力者或既得利益集團則利用這種制度缺陷來讓其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合法化,讓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制度化。因此,和諧社會的確立就得從改革制度的初始制定開始,就得讓這些初始制度體現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分享改革的成果這一初衷。【編輯:余瑞冬】

熱心網友

寫得好,如民眾分享不到改革的成果,和諧社會的建立只能是一種幻想。

熱心網友

那是他們笨,被別人賣了還在笑著幫別人數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