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這不是佛經上說的 不可采信 是嗎

熱心網友

佛學不是迷信,也不宗教,而是教育。只是我們現在有些學佛人誤解罷了。既然是教育,就是教我們如何正確的為人處世,所以我們不能排擠佛學,而要認真的學習佛學。 所謂“一門深入”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想我們平時讀書,做事情一樣,如果一下子讀很多書,做很多事情,肯定是很難把所有的書都讀完,都讀懂;也很難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都做好。這樣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也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在看書,做事的時候要一門心思地專攻一本書或一件事,只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處,才能把書讀懂,把事情做好。 所謂“長期熏修”的意思就是讀書要“聞故而知新”,只有多讀多看,才能真正地理解書中的意思;而做事情,特別是做好事,更要長期堅持,俗話說“做一件好事很簡單,難的是一輩子都要做好事”。所以萬事都貴在堅持! 在凈土宗里,我們每天堅持“一經(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一佛(阿彌陀佛)”地熏修,不要夾雜。一定能成功!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佛法八萬四千法,法法圓融,殊途同歸,一法通,法法皆通,一經通,經經皆通。一經不通,一切經不通。作為我們這樣根性的人,終其一生之力,尚不能通達一法,哪還有余力兼學他法,吃著碗里看著鍋里,這是典型的“貪”。這樣學佛,不要說學多門不能成就,學一門都很難成就。佛法是一多不二,每一個法門的終極目標都是到達成佛的彼岸,既然如此,我們選擇一條最適合我們的“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決定快速成就。這比廣種薄收不知要殊勝多少倍。當我們到達了成佛的彼岸,再回過頭來看,原來每一個法門都是指向成佛的,法法平等,而且都具足佛圓滿的性德,圓滿的智慧。擇其一法,堅持不懈,精進行之,何需要多法?不是說多法不能修,如果有能力、有與之相應的根性,當然可以。如果沒有,不如老老實實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正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必成正果,而且成就決不比修多門遜色,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端正的認識。不怕學多門,就怕貪多嚼不爛。吃得多,能完全消化吸收,固然很好。如果消化不了,落下個消化不良,恐對學佛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是不是佛經上說的,我沒有考證過,但我認為對這個話要辯證地理解和領會。首先搞清楚這句的語境,我覺得這句話是就三昧禪定的修持功夫來說的。從三昧、止觀、禪定的修持方面來說是對的,因為幾乎任何禪觀法門都要求觀行的境要熏習熟練,這是了生脫死的關鍵。因為在家居士不能受持大戒、不能專修用功,所以定力必須如鐵杵磨針般漸次增進,如果禪觀之境還整天變來變去,任何三昧都無法達到受用如幻的程度,成就的希望不是就更渺茫了嗎?但就教理熏習的慧解方面,這個一門的范圍就絕非僅指一部或幾部經論了。就大乘教理系統來說,我認為這個門是指以下這三種門:1、中觀般若門。組成經典包括《大般若經》、《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文殊說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大智度論》、《現觀莊嚴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等許多經論、注疏。2、法相唯識門。組成經典包括《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等許多經論、注疏。3、第三時如來藏門。組成經典包括《楞伽經》、《大法鼓經》、《勝蔓經》、《寶性論》等等許多經論、注疏。當然還有南傳、藏傳的各種不同派別的理論體系。我認為在教理熏習方面的“門”,只要是指上面概括的三種門、三種大乘教理系統。當然這種一門深入,無論怎么看還是相對性的,因為即使深入以上這三門中任何一門,都需要參閱其他兩門的經典才可以理解。所以,從根本上說,佛教理體是一門不二,都是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方便法門,都僅僅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標月之指。因我們慧解有限,所以在教理上適當專攻一門就足夠了,能夠會通圓融更好,不能會通依止一門指導禪修實踐,其實也足夠了。佛學講究教理辯論,但不可謾罵,不得自贊毀他,辯論的目的是對治彼此的疑情,是批評和自我批評,從而保持整個佛教體系的平衡和健康發展,不是搞宗法主義。在家居士如果無暇多讀經典也沒有關系,可以隨緣隨分聽聞教理,日常還是要勤修戒、定。但不要得少為足,嫌謗正法。始終應保持追求真理的態度,永遠不舍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