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鑒呢?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后,由于列強之間忙于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松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并采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于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于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于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軍艦總數 魚雷艇數 鐵甲艦 半鐵甲艦 重炮 輕炮 排水量 中國艦隊 14 4 6 0 21 141 3。5萬噸 日本艦隊 12 0 1 2 11 209 4。1萬噸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制海權的喪失使沿海陸戰孤立無援,極為被動,突出表現在兩次反登陸作戰的失利。 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 當時的清朝,早已失去開國初期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氣象,落日的輝煌已經完全消褪,遠遠地被拋在世界潮流的后邊。體制陳舊、政治腐敗,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它的末日。 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敗必然影響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的軟弱、消極,急于求和投降的態度不是封建統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釋的。 這樣一個朝廷,這樣一批官僚,這樣一支軍隊,能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安全、戰勝外敵侵略嗎?清朝統治集團在甲午戰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都可從其買辦立場找到答案。 綜觀中國歷史,沒有什么災難和壓力可以征服中華民族,而只會使我們愈挫愈奮、眾志成城,到頭來頭破血流的只會是我們的敵人。。

熱心網友

其實從內因外因兩個問題來看這個問題。內因中國的清政府腐敗,李弘章為了保存實力而靜止北洋海師出戰,而北洋海軍雖然有世界當時第七大海軍實力,但是由于腐敗多年得不到足夠的資金,外因1日本看到中國大力發展海軍所以也成了了江田島海軍學院,與中國的福建學政堂相抗衡,而且與中國一樣派大量的官員去海外,其實黃海大戰中中日的軍官大多是同學2中國的在黃海大戰中指揮不得力,一開戰中國的定遠艦的指揮塔就被打掉,中國艦隊沒有了指揮沒有達到預定編隊便和日本的第一艦隊交手,本來可以用火力優勢打下吉野為手的第一艦隊但陣型編隊不對,所以使的日本第一第二艦隊對我形成了包圍之勢,雖然黃海大戰兩方面皆有損失,但北洋艦隊主力鐵甲艦尚存,所以下面就講威海衛。威海衛最大的問題是山東的陸軍將領的懦落,使的威海衛周圍的炮臺都被日軍占領,導至北洋艦隊腹背受敵,而李鴻章的命令不許出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日本海軍其實與中國實力差不多,但戰略上的指揮失誤,和心里上的無心戀戰(慈喜六十大壽不希望戰爭)是個很重要的失敗原因,中國軍官當中雖然有許多愛國將領,但一些貪生怕死的人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

熱心網友

完全同意樓上hanlin43的回答.

熱心網友

政府腐敗。當時兩國實力不相上下;日本天皇得知無錢買新式軍艦,立刻決定日食一餐,省錢買軍艦,國民聞風而動,爭相捐款,很快裝備了新式軍艦。慈禧卻是將建海軍的經費去建頤和園。僅這一點,就決定了勝負。 中國現在還沒有一艘航空母艦,因為沒錢。可是,從80年代到現在,每年官員公款吃喝上千億元,幾十艘航母在“公仆”肚里變成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