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看到教育部副部長張寶慶被免職的消息,令人寒心,難道說真話的人就該如此下場嗎,這就是中國的悲哀,也讓人看到教育無望,什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純粹是空話,現在好多地方的教師連工資都不能兌現,都11月了,工資還發到7月.他不就是說了真話嗎,揭露了教育的腐敗現象嗎?這些拖欠工資的問題每人管嗎?
熱心網友
新華網10月28日一條不足200字的消息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國務院免去了張保慶的教育部副部長職務,任命李衛紅為新的教育部副部長。 張保慶這位出身貧寒,在教育系統內素以“敢說、敢做”著稱、并自稱“反正我也要退了”的副部長,其最近針對教育收費畸高、各地執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力的連番批評言論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其本人也成為飽受“亂收費、高收費”詬病的中國教育界一個民眾寄予厚望的人物。對這樣一位高官的被免職,民眾的關注度可想而知。張保慶為何被免職?相信這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遺憾的是,一條不足200字的消息無法滿足人們對這位“直言部長”被免職信息的高度需求,更有制造種種不切實際的流言四處傳播的溫床。這樣的遺憾,在政務信息追求公開透明的前提下,更有著被及時彌補的必要。 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張保慶最近炮轟教育頑癥的舉動:9月7日,張保慶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表示,就當前老百姓生活水平而言,高校收費確實很高。8月29日,張保慶在新聞發布會上點名批評了天津等八省市執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力,導致一些貧困生無法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現象。張保慶更以自身為例證實目前高校收費的畸高,他說,以他和夫人的收入,也只能供得起一個大學生。他更進一步提到,“中國一些高校現在收費收上癮了,中小學亂收費是地方政府逼的,高校亂收費的主要責任在高校本身”。 張保慶的連番言論塑造了一個“剛正不阿、敢說敢做”的教育高官形象,其本人更是受到了輿論的廣泛好評,同時也成了普通百姓關注度極高的“明星官員”。 這樣一位官員的一舉一動,都承載著百姓無數關注的目光。張保慶被免職,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是失去了一位敢于為他們仗義執言的教育高官。人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是一種正當的公共信息需求,應該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 我們愿意相信,張保慶被免職是一次正常的人事任免。事實上,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張保慶被免職和其屢次炮轟教育頑癥沒有任何聯系。但這個前提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公眾對張保慶被免職的真正原因沒有知曉的需求和權利。但百姓知情權的充分實現,需要政府拿出相當的誠意和積極的舉措。 陽光從來都是謠言的天敵,流言從來都是止于公開。雖然我們愿意相信張保慶之前的連番言論和其被免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由于中國目前教育領域頑疾叢生的現狀和張保慶特立獨行的作風,卻很難讓不明就里的公眾產生某些微妙的聯想。而當人們無法從正常渠道得知張保慶被免職的真正原因時,這些微妙的聯想就很容易發酵成四處散播的流言,從而在已經矛盾叢生的教育領域制造新的不必要的矛盾。顯然,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一個眾所矚目的高官,他的去留具體原因若能夠得以通過正常渠道公之于眾,將不僅能夠打消公眾心中的疑慮、阻止流言的散播,更能體現出政府虛懷若谷、尊重民意的行政作風。適時公布張保慶被免職的具體原因,這是對一個陽光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政府實現信息公開、如何在尊重的基礎上回應民意的一次考驗。我們相信,會有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擺在公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