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請見附件
熱心網友
內城13座門 外城18座門
熱心網友
南京京城設有城門13座,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并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甕城有內、外之分,甕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甕城,古稱(?),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外的附屬建筑。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甕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甕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筑形式中成熟的建筑設施。南京城墻的內甕城,一反中國傳統甕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理論上把甕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于實踐,并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甕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墻首創。由于內甕城設置在城門的里邊,就有條件設置甕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御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甕城所無法做到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寓居南京的吳敬梓先生,根據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城門順序是:“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三山門、聚寶門和通濟門,均為內甕城,規模與氣勢均超過其他諸門,尤以聚寶門內甕城為最。僅藏兵洞達27個:第一道城門左、右各三個,城門上的樓基中共設7個,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為最大,面積達310平方米;東西礓(磜)下面各設坐西向東和坐東向西的藏兵洞7個。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戰時藏兵,相傳可藏兵3000余人。通濟門的內甕城,也是非常壯觀的,特別是呈“船形”的通濟門內甕城,在增強城門防御能力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反映了當時人的審美情趣和某種愿望。 正陽門、朝陽門和太平門,分別位于環繞皇宮的南、東、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陽門為皇宮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是外國使臣赴京朝覲入城必經之正門;而太平門外玄武湖之濱,則為1384年朱元璋設置的主宰刑殺大權“三法司”(即“貫索”,或稱“天牢”)之所在。 神策門,是目前所知的南京城墻唯一的傳統形制的外甕城。有趣的是神策門外甕城與聚寶門內甕城幾乎在城市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內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甕城,是明南京城墻建造中繼承與創新的例證之一。 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和定淮門四門,位于南京城垣的西北角,瀕臨長江,是抵御江北進犯南京城的重要門戶。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難之師”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內策應,打開金川門迎燕師入京,恐怕朱棣當時難以順利進城,很快就能登基稱帝。 清涼門、石城門,均置內甕城單座。 堅固而形制各異的城門,是南京城墻絢麗多彩的一章,也是當年建造者設計思想的生動體現。城門的設計與建造,在充分滿足城門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極力追求城門建造藝術上與恢弘雄偉、形制獨特的南京城垣主體協調,達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