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劑孩子的營養?孩子太瘦,7歲半了,40多斤.抵抗力差,易得病.請教綜合調劑辦法

熱心網友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句諺語說得好:“有兩種東西喪失后才發現它們的價值——青春和健康”。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由此可見,身體健康是何等重要。  一、如何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健康”是個概括性的概念,它不僅指沒有疾病,還包括具有強壯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正常的心理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對環境的較強的適應能力。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體健康的新標準,它包括肌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具體可用“五快”(肌體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來衡量。  “五快”是指:  (1)吃得快。指進食時有良好的食欲,能快速吃完一餐飯。  (2)大小便快。一旦有便意,就能很快排完大小便,而且感覺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4)說話快。思維敏捷,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  (5)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動靈敏。  “三良好”是指: (1)良好的個性人格。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2)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 (3)良好的人際關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對人際關系充滿熱情。  我們每位做父母的,都可以用以上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健康。據此,可用一些比較簡易的方法來檢測、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  (1)觀察法。即通過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飲食狀況、睡眠狀況以及面色、大小便等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許多有經驗的家長通常使用這種方法。  (2)測量法。即通過測量和計算來推斷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有關方面的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計算兒童身高正常增長的公式:年齡×5+80=身高(厘米)。如:一個8歲的孩子的正常身高為:8×5+80=120(厘米),男孩子比女孩子高1厘米。檢測孩子正常體重的公式為:年齡×2+8=體重(千克)。如一個9歲的孩子的正常體重為:9×2+8=26(千克),男孩子一般比女孩子重1千克。  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可以通過量表來進行檢測,這種方法多為專業人員采用。  如果您的孩子的確很健康,就有個增進健康和保持健康的問題;如果您的孩子身體不健康,就應該設法采用科學的方法,改善、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讓他們盡快地步入健康兒童的行列。  二、注意孩子的飲食保健  1。兒童所需要的營養素  兒童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需要吸收合適的、充足的營養。為了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保證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家長應該懂得一些兒童營養方面的常識。  兒童的營養主要來自以下八個方面:  (1)蛋白質  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尤其對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少年對蛋白質的需要相對高于成人,而且生長發育越旺盛,蛋白質的需要量越大。含蛋白質的食物有許多:動物類有魚、肉、蛋、奶;植物類有大米、面粉、豆類、雜糧等。小學階段的兒童每天對蛋白質的需要量約60~70克。  (2)脂肪  脂肪是供給人體熱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它既能防止人體熱量的散失,維持正常體溫,又能保護機體和內臟器官,防止因震動或撞擊而損傷,它還能幫助身體溶解和吸收一些重要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等。含脂肪的食物也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大類,動物類有:豬油、羊油、奶油等;植物類有菜油、豆油、花生油等。兒童攝入脂肪的量宜適中。脂肪供給過多易引起肥胖癥,過少則會使兒童體重下降,或引起其他疾病,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3)糖  糖是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是人完成體力與腦力勞動必不可少的。由于人體儲備的糖元素很少,一般只夠半天之用。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要靠一日三餐的飲食來補充。大米、白面、玉米等主食中都含有豐富的糖。人攝入的糖量也宜適度。過少易患低糖癥,產生饑餓感,影響生長發育;攝入糖分過多也易使兒童肥胖。  (4)無機鹽  人體內所必需的營養素中,有不少是無機鹽成分,如鈣、鐵、磷、鉀等。鈣和鐵對兒童生長發育尤為重要。缺鈣易得軟骨病,并導致兒童生長發育緩慢,身材矮小;缺鐵則容易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頭昏、乏力、心慌等貧血癥狀。補鐵應多吃豬瘦肉和動物肝臟以及蛋黃、豆制品和綠葉蔬菜;補鈣應多吃魚、蝦、瘦肉、蛋、奶等。還有許多蔬菜中富含鈣,如扁豆、豌豆苗、小白菜、油菜、雪里紅等。  (5)維生素  維生素是食物中含量極微而人體維持生命又必需的有機物,它的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各類維生素的主要功能及來源見下頁表。  (6)纖維素  纖維素是食物營養成分之一,它對促進胃腸蠕動,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家長應盡可能讓孩子多吃蔬菜、瓜果和粗糧。  (7)微量元素  它在人體內含量極少,但卻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現知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鋅、碘、銅等。  (8)水  水是不引人注意但是很重要的“營養素”。水有助于食物營養的吸收,幫助人體散熱、保溫,并使皮膚、關節保持運動功能。尤其是小學生,活動量大,消耗水分多,應及時補充。一日三餐要多喝湯水,此外,低年級學生每天至少要喝500~600毫升水,高年級學生應適當增加飲水量。應盡可能喝白開水。  2。科學地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  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實行的是一日三餐制。小學學齡兒童的營養一般是靠一日三餐提供。許多人認為一日三餐天天如此,高興時豐盛一點,講點營養學,工作忙了就隨便應付,湊合一下也就過去了,沒什么學問。其實,一日三餐是有學問的。為了孩子的健康,一日三餐應做到科學的“四要四不要”:  (1)要做到營養搭配合理,不要隨便湊合。粗糧細糧搭配,葷菜素菜搭配,各種營養要全面,不能隨心所欲。不管有無營養,填飽肚子就行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對此,家長可制定一個簡單可行的飲食計劃。  (2)吃飯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早餐是對一夜身體消耗的補充,又是上午半天學習和活動所耗營養的儲備。中餐處于一天中人體消耗最大的上下午之交,是下午半天所耗能量的主要來源。因而,一日三餐要做到“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這樣有利于胃腸有規律并正常地工作,暴飲暴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特別是晚餐過飽對身體更為不利。  (3)食物品種要多樣化,不要挑食和偏食。食物品種的多樣化,既可為孩子提供豐富全面的營養,又可調劑孩子的胃口,增進孩子的食欲。家長應注意變換食物的花樣,盡量避免食物上的“老面孔”,三餐的主食和菜譜都應有變化,并盡可能做到色香味美。這樣既可保證孩子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又可避免孩子厭食、偏食和挑食。  (4)要細嚼慢咽,不要貪快嚼不爛。  談到吃飯要細嚼慢咽,有的同志會認為這與前面所述的“身體健康新標準”中的“吃飯快”相矛盾。其實,吃得快主要是說吃飯時的胃口好、食欲好。而細嚼慢咽則主要是說吃飯時將食物充分地嚼碎,并在嚼碎時將有利于消化食物的一些液體充分地拌入食物中,以利食物進入胃腸后消化吸收。孩子吃飯時,家長應反復教導孩子將口中的食物充分地嚼碎后再咽下。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的兒童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孩子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之中成長,生活方面的隨意性和依賴性較強,有的甚至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做家長的有責任,而且有必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1。培養孩子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  有規律的生活作息能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和諧發展,從而保證兒童身體健康地發育成長。此外,生活有規律,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防止孩子懶懶散散。  兒童生活作息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休息、進餐、睡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自我服務等。家長可與孩子一道,共同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將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就寢這一天的活動作出科學的安排。作息時間一經制定,便要求孩子嚴格執行,家長也應以身作則做出表率,以使孩子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按時上學,按時完成作業,上課用心聽講,積極舉手發言,愛動腦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等。因前章已有論述,在此不必贅述。  3。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孩子是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既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又影響他在孩子群體中的形象,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高度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培養。習慣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要長期培養,逐步形成。  (1)要讓孩子有自己專用的生活衛生用品。孩子應有專用的牙膏、牙刷、毛巾、面盆、茶杯、床鋪及臥具等。要督促孩子自己使用,自己收拾。  (2)要教育孩子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做到飯前、便前、便后、放學回家和玩耍過后都洗手,或只要發現手臟了就隨時清洗,以保持手的清潔,防止病菌隨手入口。  (3)要培養孩子每天堅持早晚刷牙和飯后漱口的習慣,以隨時保持口腔清潔。  (4)督促孩子勤理發,勤洗頭,勤洗澡和勤剪指甲。  (5)培養孩子勤換衣服,穿著整潔的習慣。  (6)教育孩子注意用眼衛生。注意保護視力,克服躺著看書以及行走時、乘車時或者在微光下看書的壞習慣,保證讀寫姿勢正確,做到“三個一”,即“眼離書本一尺,手離筆尖一寸、身體離桌一拳”。  (7)教育孩子講究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不隨地大小便,不在書桌、椅、墻壁上亂刻亂畫等。。

熱心網友

暈素搭配,經常換樣。再一個還要多鍛煉。

熱心網友

第一不要讓他偏食,什么都要吃一點,特別是青菜類和豆制品;瘦和體質弱大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鍛煉,可以讓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進行身體鍛煉,不要覺得他欠瞌睡,習慣了也就行了,或者可以堅持去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