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規(guī)定郵資費由收信人支付,錢的多少按路程的遠近和重量計算。一封遠方的來信,收信人就得付出昂貴的郵費,使一些平民百姓望而生畏。有一天,在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美國的艾麗絲·布朗姑娘,突然收到了郵遞員送來的一封遠方親人的來信。她滿面羞紅地匆匆從郵遞員手中拿過信件,看了片刻,沒有將信拆開,又立即還給郵遞員。她靦腆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那么多錢付郵費,請你把信退回去吧?”說完就要回走,郵遞員不同意,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于是,許多人圍了上來,大家都很同情這位美麗而貧窮的姑娘。當時正巧有一個叫羅蘭·希爾的國會議員經(jīng)過這里,見此情景,好奇心頓生,趕忙走上前去,打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當羅蘭·希爾明白這位姑娘是由于付不起郵資而拒收信件時,便主動要代姑娘交付郵費,但艾麗絲姑娘卻說:“先生,謝謝你的好意,我不需要這封信。”姑娘自己交不起郵資,又拒絕別人的幫助,郵遞員只好收回信件走了。這時,羅蘭·希爾好奇地問道:“姑娘,遠方親人的來信,字字千金,為何拒絕收下?”艾麗絲嫣然一笑,不好意思地說:“信雖沒有收下,但是我看見信封上畫有一個小小的圓圈,便知道了親人的近況很好。”“為什么?”希爾又追問了一句。姑娘接著答道:“是這樣的,事先我們已經(jīng)約好,通信時,只在信封上作一種暗號——劃個圈,表明親人在遠方平安健康。其實信封內(nèi)什么內(nèi)容也沒有,這樣,既可以不付郵資,又可以互通音訊了”。“哦,”羅蘭·希爾感觸很深地點了點頭,同時也引起了他久久的回憶:當他還是孩提時,一天,媽媽收到一封郵資很高的信,因沒有錢,媽媽叫他去賣掉了一包舊衣服來付清郵資。昂貴的郵資對人們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dān)。他強烈要求改革現(xiàn)行的郵政制度。于是,他及時向國會提出:將郵費由收信人支付,改為寄信人購買憑證,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在這項建議中,他還主張郵資應(yīng)當?shù)土徽撀烦踢h近,信件郵資一律為一便士(一英鎊合240便士)。他認為這一改革的實施,就不會發(fā)生收信人拒收信件的現(xiàn)象,增加郵政收入。英國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并委托他付諸實施。1840年1月10日,政府規(guī)定信函每重半盎司收費1便士。1840年5月6日,由羅蘭·希爾設(shè)計的世界上第一枚郵資憑證——郵票,就這樣在英國誕生了。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18歲時的側(cè)面像為圖案,面值為1便士,黑色,所以通稱“黑便士”郵票。。
熱心網(wǎng)友
世界上第一批郵票開始使用是在1840年5月6日,發(fā)明使用郵票的是英國人羅蘭·希爾。 希爾原來是一名教師,后來當上了英國的郵政大臣。傳說有一天,希爾散步的時候,看到郵差把一封信交給一位姑娘。姑娘接過信看了一眼,又還給了郵差,希爾很奇怪,問姑娘為什么不肯收信。姑娘說,郵費太貴了,她付不起這筆錢。原來這封信是姑娘的未婚夫寄來的,雖然她沒有拆開。但是她只要看到未婚夫在信封上做的暗號,就能明白他是否平安了。當時英國的郵費很貴,而且郵費不由寄信人付,而是收信人付。希爾覺得這不合理,就建議改革郵政制度,降低郵費,票費改由寄信人負擔(dān),并貼上郵票作為交費憑證。 英國政府接受了希爾的建議。這樣,世界上第一批郵票就誕生了,這第一批郵票的票面是黑色的,上面印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像,每張面值一便士,人們叫它“黑便士郵票”。
熱心網(wǎng)友
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規(guī)定郵資費由收信人支付,錢的多少按路程的遠近和重量計算。一封遠方的來信,收信人就得付出昂貴的郵費,使一些平民百姓望而生畏。有一天,在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美國的艾麗絲·布朗姑娘,突然收到了郵遞員送來的一封遠方親人的來信。她滿面羞紅地匆匆從郵遞員手中拿過信件,看了片刻,沒有將信拆開,又立即還給郵遞員。她靦腆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那么多錢付郵費,請你把信退回去吧?”說完就要回走,郵遞員不同意,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于是,許多人圍了上來,大家都很同情這位美麗而貧窮的姑娘。當時正巧有一個叫羅蘭·希爾的國會議員經(jīng)過這里,見此情景,好奇心頓生,趕忙走上前去,打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當羅蘭·希爾明白這位姑娘是由于付不起郵資而拒收信件時,便主動要代姑娘交付郵費,但艾麗絲姑娘卻說:“先生,謝謝你的好意,我不需要這封信。”姑娘自己交不起郵資,又拒絕別人的幫助,郵遞員只好收回信件走了。這時,羅蘭·希爾好奇地問道:“姑娘,遠方親人的來信,字字千金,為何拒絕收下?”艾麗絲嫣然一笑,不好意思地說:“信雖沒有收下,但是我看見信封上畫有一個小小的圓圈,便知道了親人的近況很好。”“為什么?”希爾又追問了一句。姑娘接著答道:“是這樣的,事先我們已經(jīng)約好,通信時,只在信封上作一種暗號——劃個圈,表明親人在遠方平安健康。其實信封內(nèi)什么內(nèi)容也沒有,這樣,既可以不付郵資,又可以互通音訊了”。“哦,”羅蘭·希爾感觸很深地點了點頭,同時也引起了他久久的回憶:當他還是孩提時,一天,媽媽收到一封郵資很高的信,因沒有錢,媽媽叫他去賣掉了一包舊衣服來付清郵資。昂貴的郵資對人們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dān)。他強烈要求改革現(xiàn)行的郵政制度。于是,他及時向國會提出:將郵費由收信人支付,改為寄信人購買憑證,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在這項建議中,他還主張郵資應(yīng)當?shù)土徽撀烦踢h近,信件郵資一律為一便士(一英鎊合240便士)。他認為這一改革的實施,就不會發(fā)生收信人拒收信件的現(xiàn)象,增加郵政收入。英國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并委托他付諸實施。1840年1月10日,政府規(guī)定信函每重半盎司收費1便士。1840年5月6日,由羅蘭·希爾設(shè)計的世界上第一枚郵資憑證——郵票,就這樣在英國誕生了。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18歲時的側(cè)面像為圖案,面值為1便士,黑色,所以通稱“黑便士”郵票。。
熱心網(wǎng)友
不錯不過以后問的詳細點
熱心網(wǎng)友
大師們說的不錯!
熱心網(wǎng)友
學(xué)了不少東東
熱心網(wǎng)友
集郵愛好者可能都熟悉羅蘭·希爾這位“郵票的發(fā)明者”。其實關(guān)于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問世,曾流傳有一則小故事: 一天,羅蘭·希爾在鄉(xiāng)間散步,看到一個郵遞員正在把一封信交給一個年輕姑娘,那姑娘接過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給郵遞員,執(zhí)意不肯收下。希爾走到跟前,問她為何不收下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訴他,這是她遠方的未婚夫的來信,因郵資昂貴,她付不出這筆錢,只好原信退回。 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爾下決心要改革郵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國政府建議:今后凡寄信,須由寄信人購買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 1840年1月10日英國政府決定采取希爾的建議,實施新郵政法。信函基價規(guī)定為每半盎司(相當于14克)收費1便士。所謂“1便士郵政”就此開始。 1840年5月1日,在羅蘭·希爾的提議和促進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正式發(fā)行,5月6日開始使用。郵票的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cè)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們稱為“黑便士郵票”。這枚郵票,除不具齒孔外,已經(jīng)大體上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征,選用帶水印的紙張印刷,涂有背膠,并標有“郵政”字樣。第一枚郵票發(fā)行后,由于使用方便,郵資低廉,深受歡迎,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萬枚。爾后,或改變印色,或增添齒孔,但圖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變,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這在郵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由于希爾一生為改革和發(fā)展郵政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近代郵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為英國郵政大臣,1860年獲爵士稱號,1879年被授于倫敦市名譽市民稱號,同年在倫敦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