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五次中東戰爭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所謂“中 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 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于地中海、死海、約旦 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 國。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占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9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后,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于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建國,激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次日凌晨,埃及、約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國即向以色列宣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9個多月,在聯合國的調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達2。07萬 平方公里,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人國家的面積還多6700平方公里,并驅逐了96萬巴勒斯 坦人。戰爭遺留下“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日后再次爆發戰爭埋下的禍根。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殖民主義 者手中收歸國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島。31日,英法 以“保衛運河通航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向埃及發動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 及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對于這場戰爭,美國同英國、法國之間存在著矛盾。英、法軍隊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以色列軍隊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離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 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不甘心失敗,念念不忘尋機報復。埃及總 統納塞爾在勝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蘇聯的蒙蔽,對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襲 擊。在以色列的空軍的大規模的空襲中,埃及近300架作戰飛機被毀于地面。埃及陸軍在失 去空軍的掩護下,遭以軍重創。接著,敘利亞、約旦在以色列空軍的突然襲擊下,大量飛機 受損,陸軍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受到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 理會兩次通過決議,埃及、敘利亞、約旦在喪失大片國土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 火”。在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管區、加沙地帶、敘利 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 為收復六。五戰爭中的失地,集中51萬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分別向以色列軍隊占領的西 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然進攻。埃軍當天渡過蘇伊士運河,8日摧毀以 軍“巴列夫”防線,收復部隊失地。敘軍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不利形勢,以 色列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 對敘軍陣地進行空襲,以3個師轉入反攻。經激戰,迅速擊潰敘軍。爾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轉移西線,以軍偵察突擊隊喬裝埃軍深入埃軍后方,大肆破壞埃軍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 為以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后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建立橋頭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對埃軍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戰局頓時逆轉。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 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敘利亞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簽署了兩個 在西奈脫離接觸的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 地、空中和海上大舉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軍占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 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后在聯合國的調解 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
熱心網友
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