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是這樣說的,兩種物體互相磨擦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它帶了電,教師在講授時,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昵?有很好的例子嗎?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這樣就是的性質就是說明物體帶民電了呢?希望你能給我幫助。
熱心網友
用最通俗、最生動、最使人聯系的語言來講述:二種物體,它們的原子核管教電子的本領是不同的,有點強一些,有的弱一些。如果這種物體的原子核管教電子的本領大,束縛電子的能力強,那么,它的電子就不容易逃離、失去;而如果另一種物體的原子核管教電子的本領小,束縛電子的能力弱,那么,它的電子就容易逃離、失去;二種物體摩擦時,束縛電子的能力弱的物體容易失去電子,它的負電荷少于正電荷,于是帶正電;束縛電子的能力強的物體不容易失去電子,且得到了多余的電子,它的負電荷多于正電荷,于是帶負電;以上解釋,結合教科書,學生容易理解、接受。
熱心網友
舉例子呀可以用一把直尺在頭發上摩擦一會,然后去吸附準備好的碎紙片,紙片被吸起來了,說明尺子在和頭發摩擦時帶了電,這樣的例子很多呀.還有就是我們在睡覺脫毛衣時會聽到孜孜的聲音,那也是摩擦起電造成的呀.這樣邊理論,邊講例子,同學們就會理解的,況且這些例子學生們也可以自己體驗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里子呀,比純理論好懂多了.
熱心網友
摩擦起電,實際上是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本來物體是不顯電性的,當組成兩個物體的原子中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固守束縛能力不一樣,當相互接觸一摩擦,束縛能力強的原子核就把束縛能力弱的原子核的核外電子吸過去,這樣失去電子的物體就顯正電了,而得到電子的物體就顯負電性。
熱心網友
作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熱心網友
我考慮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