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按戰斗全重、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一般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于偵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 105毫米,用于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 122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較差,用于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較強,用于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主戰坦克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空降、水陸兩用坦克和噴火坦克等。
熱心網友
軍艦,過去也叫兵艦,是指有武器裝備,能在海洋執行作戰任務的海軍船只。主要有戰斗艦艇和勤務艦船兩大類。具體的劃分則主要根據其基本作戰使命而定。戰斗艦艇依其使命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艇)、布雷艦(艇)、掃雷艦(艇)、登陸艦(艇)、潛艇、導彈艇、炮艇和魚雷艇、獵潛(艦艇)等;勤務艦船依其使命分為修理艦船、運輸艦船、補給艦船、測量船、打撈救生船、醫院船、拖船等。而在同種艦艇中,根據其排水量和主要武器裝備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級別。戰斗艦艇中,根據習慣,一般把排水量為500噸以上的水面艦只稱為艦,而把排水量為500噸以下的水面艦只稱為艇。潛艇無論噸位大小均稱為艇。 航空母艦依艦載機的情況分為專用和多用途的航空母艦。專用航空母艦可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或直升機母艦)。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斗機和攻擊機,反潛航空母艦載有反潛直升機。多用途航空母艦既載有直升機,又載有戰斗機和攻擊機。航空母艦按滿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級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噸以下);按動力裝置可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海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是海軍在遠洋作戰的主要艦種之一。現代巡洋艦按排水量的不同,分為輕型導彈巡洋艦和重型導彈巡洋;按動力裝置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其發展一度受到影響,以后,隨著核動力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其發展一度受到影響,以后,隨著核動力和艦用導彈的出現,又推進了巡洋艦的發展。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戰斗艦只,是海軍艦隊編成中的重要艦種之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分類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驅逐艦的主要武器為火炮,滿載排水量大都在1000~1300噸,所以當時沒有嚴格的分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隨著海軍艦艇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潛艇和魚雷的廣泛應用,驅逐艦要擔負各種不同的任務,于是出現了海洋驅逐艦、艦隊驅逐艦、驅逐艦、護航驅逐艦等類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驅逐艦進入了現代化階段,導彈、艦載直升機同艦炮一樣成了艦上的主要武器。到了70年代中期,人們按噸位把排水量7000噸以上的驅逐艦劃為巡洋艦,把排水量3000噸以下的艦隊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劃為護衛艦,把排水量3000~7000噸的各型驅逐艦統稱為驅逐艦。目前,一般按用途把驅逐艦分為導彈驅逐艦、反潛驅逐艦和多用途驅逐艦等。 護衛艦是一種以水中武器、艦炮、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用于執行護航、反潛、警戒等戰斗性任務。目前護衛艦按排水量的大小可分為中型護衛艦(1000~3000噸)和小型護衛艦(600~1000噸)兩種,按使命可分為反潛型、對空型和對海型三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把掃雷艦艇劃分為艦隊掃雷艦、基地掃雷艦和掃雷艇三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新型水雷的出現,掃雷艦艇的噸位也隨之增大,于是人們把掃雷艦艇按排水量分為:大型遠洋艦隊掃雷艦、中型沿海掃雷艦、小型港灣江河掃雷艇和艇具合一掃雷艇等四類。大型掃雷艦可排除50~100米水深范圍的水雷,排水量為700~1000噸。中型沿海掃雷艦排水量一般為200~600噸。小型港灣江河掃雷艇的排水量從幾十噸至200噸。艇具合一掃雷艇是一種艇本身就為掃雷具的掃雷艇,排水量一般在100噸以上。 登陸艦艇是指在實施登陸作戰時,負責將登陸兵力、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等迅速輸送到登陸地點以保障登陸作戰成功的艦艇。按登陸方式可分為登陸艦艇和兩棲艦艇。登陸艦艇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登陸艦排水量為2000~10000噸,可裝載15~20輛中型坦克或一個加強營的登陸兵力,也可作為專門運載坦克實施登陸的坦克登陸艦。中型登陸艦的排水量為600~1000噸,可裝載1~10輛坦克或一個加強連的登陸兵力。小型的為登陸艇,排水量500噸以下,可載坦克1~3輛或一個加強排的登陸兵力。目前,小型登陸艇正向著氣墊艇的方向發展。 導彈艇在海軍艦艇中出現最晚,是以艦對艦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艦艇。目前各國海軍裝備導彈艇的排水量大多在60~300噸之間。現代導彈艇有的采用水翼和氣墊等新技術。氣墊艇是一種利用高于大氣壓的空氣,在船底和水面(或陸地、冰面)間形成的氣墊使船體部分或全部脫離水(陸、冰)面的一種船舶。目前氣墊導彈艇還處在試驗階段。 軍用氣墊船按其結構原理可以分為全浮式軍用氣墊船和側壁式軍用氣墊船兩大類。全浮式軍用氣墊船能脫離水面巡航。側壁式軍用氣墊船只能在水中巡航,無越障能力和兩棲功能。目前最大的軍用氣墊船要數蘇聯的“德蓋奇”號導彈氣墊艇。它全長67。6米,寬17米,總重650噸,航速65節,采用雙體船身。主要武器為2座四聯裝SS-N-22反艦導彈,2座雙聯裝SA-N-4艦空導彈,2座工76毫米艦炮,2座30毫米6管“格林”炮。 現代潛艇按動力推進方式可分為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可分為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按攜載武器可分為彈道導彈潛艇、巡航導彈潛艇和魚雷潛艇;按作戰使命可分為戰略潛艇、攻擊型潛艇和輔助潛艇(也稱特種潛艇)等。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按動力推進方式、攜載武器和作戰使命的分類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