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任何一種外匯的行情只有三種,即上升行情、下降行情及盤整行情。在外匯市場中,盤整行情約占每年交易日的70%-80%,其余的20%-30%才屬多頭或空頭行情。有盤整行情中,投資人要先分辨出盤整的區間,再于區間的上檔賣出,下 檔買進,即所謂的低買高賣,才能獲取利潤,而且風險也不致于過大,投資人若能理性執行停損策略,甚至可增加投資金額,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但是市場上多數人仍然想適時掌握20%-30%的多頭或空頭行情,順勢操作。主要原因在于順勢操作的利潤非常可觀,而且停損出局的次數又較低、因此附加成本大為降低。更何況順勢操作者只是實行家而非發明家,只需依照既存的市場趨勢進行買賣即可,是屬于“知行皆易”的類型,所以市場人士認為“趨勢是你的朋友”(Trendisyourfriend)。但是在實際交易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盤整型態;一是“逆勢操作”是極難克服的人性弱點。對于人性弱點的克服,通常可經由經驗累積、蒙受虧損而增加認知等方式來達成;至于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是盤整型態,則必須由基本面及技術面切入判定。投資人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不論是買方或是賣方,基本前提應先對投資標的物未來的價格有所預測,再根據其預測決定投資策略及操作方向。例如當投資人看好美元對日元時,表示投資人認為美元將走多頭市場的格局,而日元相對走空頭格局,所以應買入美元,賣出日元,亦即站在美元的多方日元的空方。若這項預測正確,則投資人將可獲利。      掌握數據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可能受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而言,其價位終將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地步。至于-國經濟狀況的好壞應如何衡量,則又得采取相對比較的方式。例如美國199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達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能判斷美元應該走強或走弱,必須將之與前-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做比較,并與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如果前一年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而1996年度德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在1.5%的水準,則這個3%的數據提供給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國的經濟日漸好轉,其經濟增長狀況較德、日兩國為佳,美元對馬克或日元應相對走強,以反映其經濟實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據此作為外匯買賣決策的指標,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馬克。      反映一個經濟狀況的數據,即一般所稱的經濟指標,除了經濟增長率外,林林總總,包括甚多,像貿易赤字、預算赤字、貨幣供給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失業率、房屋開工率、領先指標等。作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點,各數據會由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公布,這類型的投資人皆會收集分析各數據,進一步分析比較,作為判定各傾向未來走勢的根據。      這類的分析預測是否正確?成效如何?可以看看國際投資者,他們廣設經濟研究部門,負責分析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在美國等政府機構發表重要經濟指標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會先結清外匯部位或降低外匯部位,外匯市場呈現如臨大敵的氣氛,銀行交易員則徹夜守候。從經濟指標發表后的眾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匯市場確確實實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經濟指標發表后,貨幣走勢受其影響,強者可能更強,也可能轉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轉強,在顯示“經濟指標為市場驅動者”(Marketmover)的真實寫照,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參與外匯投資者如何能漠視它?所以不論基本分析預測貨幣市場未來走勢的正確性如何,長久以來,基本面分析確已成為市場參與者投資決策的圭臬。      基本分析適合預測中長期走勢      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中長期走勢,如未來6個月、1年或2年尚稱適當,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國際通行浮動匯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會影響貨幣價格。例如外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外匯投資的人日益增加,國際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已由      1994年的8000億美元,增至1995、,1996年的1兆2000億美元,其中80%、約1兆美元的成交量屬于投機性交易。投機客每分每秒都在國際市場買進賣出,大筆金額的買賣,也會影響外匯行情。      而整個國際社會日益開放,宛如一個地球村,國際資金進出各國的自由度日益提高。國際支付系統如美國的CHIPS、英國的CHAPS系統,都使得資金的移轉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間完成。國際資金宛如長了翅膀,熱錢應運而生,非但影響各國的貨幣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應反映的貨幣合理價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暫失靈,所以外匯投資者已逐漸修正基本面的運用,除了以它作為中長期走勢預測的工具外,也搭配技術面分析的資料,據以做成投資決策。      基本面分析外匯走勢由來已久,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購買力平價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購買力平價說基本理論認為各國貨幣的價格關系與各國用等量貨幣購買某一物品的數量多寡有直接的關系。例如購買一個雞蛋,在美國、日本、德國各需花費美元1元,日幣100元,馬克1.5元,即可推論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馬克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其間貨幣價格應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馬克。但若將這種理論與現行外匯價格比較,會發現某一貨幣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選樣的不同,計算出來的貨幣購買力也有差異,幣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會有差別。例如以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經濟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來看,在1996年4月與美元的購買力相較,被高估的貨幣有日元、馬克、瑞士法郎、新西蘭幣,高估幅度分別為35%、20%、10%及9%;被低估的貨幣有英鎊、加拿大幣、法國法郎、澳幣,低估幅度分別為20%、16%、8%及4%。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熱心網友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任何一種外匯的行情只有三種,即上升行情、下降行情及盤整行情。在外匯市場中,盤整行情約占每年交易日的70%-80%,其余的20%-30%才屬多頭或空頭行情。有盤整行情中,投資人要先分辨出盤整的區間,再于區間的上檔賣出,下 檔買進,即所謂的低買高賣,才能獲取利潤,而且風險也不致于過大,投資人若能理性執行停損策略,甚至可增加投資金額,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但是市場上多數人仍然想適時掌握20%-30%的多頭或空頭行情,順勢操作。主要原因在于順勢操作的利潤非常可觀,而且停損出局的次數又較低、因此附加成本大為降低。更何況順勢操作者只是實行家而非發明家,只需依照既存的市場趨勢進行買賣即可,是屬于“知行皆易”的類型,所以市場人士認為“趨勢是你的朋友”(Trendisyourfriend)。但是在實際交易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盤整型態;一是“逆勢操作”是極難克服的人性弱點。對于人性弱點的克服,通常可經由經驗累積、蒙受虧損而增加認知等方式來達成;至于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是盤整型態,則必須由基本面及技術面切入判定。投資人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不論是買方或是賣方,基本前提應先對投資標的物未來的價格有所預測,再根據其預測決定投資策略及操作方向。例如當投資人看好美元對日元時,表示投資人認為美元將走多頭市場的格局,而日元相對走空頭格局,所以應買入美元,賣出日元,亦即站在美元的多方日元的空方。若這項預測正確,則投資人將可獲利。      掌握數據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可能受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而言,其價位終將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地步。至于-國經濟狀況的好壞應如何衡量,則又得采取相對比較的方式。例如美國199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達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能判斷美元應該走強或走弱,必須將之與前-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做比較,并與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如果前一年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而1996年度德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在1.5%的水準,則這個3%的數據提供給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國的經濟日漸好轉,其經濟增長狀況較德、日兩國為佳,美元對馬克或日元應相對走強,以反映其經濟實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據此作為外匯買賣決策的指標,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馬克。      反映一個經濟狀況的數據,即一般所稱的經濟指標,除了經濟增長率外,林林總總,包括甚多,像貿易赤字、預算赤字、貨幣供給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失業率、房屋開工率、領先指標等。作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點,各數據會由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公布,這類型的投資人皆會收集分析各數據,進一步分析比較,作為判定各傾向未來走勢的根據。      這類的分析預測是否正確?成效如何?可以看看國際投資者,他們廣設經濟研究部門,負責分析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在美國等政府機構發表重要經濟指標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會先結清外匯部位或降低外匯部位,外匯市場呈現如臨大敵的氣氛,銀行交易員則徹夜守候。從經濟指標發表后的眾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匯市場確確實實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經濟指標發表后,貨幣走勢受其影響,強者可能更強,也可能轉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轉強,在顯示“經濟指標為市場驅動者”(Marketmover)的真實寫照,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參與外匯投資者如何能漠視它?所以不論基本分析預測貨幣市場未來走勢的正確性如何,長久以來,基本面分析確已成為市場參與者投資決策的圭臬。      基本分析適合預測中長期走勢      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中長期走勢,如未來6個月、1年或2年尚稱適當,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國際通行浮動匯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會影響貨幣價格。例如外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外匯投資的人日益增加,國際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已由      1994年的8000億美元,增至1995、,1996年的1兆2000億美元,其中80%、約1兆美元的成交量屬于投機性交易。投機客每分每秒都在國際市場買進賣出,大筆金額的買賣,也會影響外匯行情。      而整個國際社會日益開放,宛如一個地球村,國際資金進出各國的自由度日益提高。國際支付系統如美國的CHIPS、英國的CHAPS系統,都使得資金的移轉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間完成。國際資金宛如長了翅膀,熱錢應運而生,非但影響各國的貨幣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應反映的貨幣合理價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暫失靈,所以外匯投資者已逐漸修正基本面的運用,除了以它作為中長期走勢預測的工具外,也搭配技術面分析的資料,據以做成投資決策。      基本面分析外匯走勢由來已久,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購買力平價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購買力平價說基本理論認為各國貨幣的價格關系與各國用等量貨幣購買某一物品的數量多寡有直接的關系。例如購買一個雞蛋,在美國、日本、德國各需花費美元1元,日幣100元,馬克1.5元,即可推論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馬克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其間貨幣價格應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馬克。但若將這種理論與現行外匯價格比較,會發現某一貨幣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選樣的不同,計算出來的貨幣購買力也有差異,幣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會有差別。例如以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經濟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來看,在1996年4月與美元的購買力相較,被高估的貨幣有日元、馬克、瑞士法郎、新西蘭幣,高估幅度分別為35%、20%、10%及9%;被低估的貨幣有英鎊、加拿大幣、法國法郎、澳幣,低估幅度分別為20%、16%、8%及4%。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

熱心網友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熱心網友

掌握數據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可能受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而言,其價位終將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地步。至于-國經濟狀況的好壞應如何衡量,則又得采取相對比較的方式。例如美國199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達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能判斷美元應該走強或走弱,必須將之與前-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做比較,并與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如果前一年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而1996年度德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在1.5%的水準,則這個3%的數據提供給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國的經濟日漸好轉,其經濟增長狀況較德、日兩國為佳,美元對馬克或日元應相對走強,以反映其經濟實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據此作為外匯買賣決策的指標,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馬克。      反映一個經濟狀況的數據,即一般所稱的經濟指標,除了經濟增長率外,林林總總,包括甚多,像貿易赤字、預算赤字、貨幣供給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失業率、房屋開工率、領先指標等。作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點,各數據會由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公布,這類型的投資人皆會收集分析各數據,進一步分析比較,作為判定各傾向未來走勢的根據。      這類的分析預測是否正確?成效如何?可以看看國際投資者,他們廣設經濟研究部門,負責分析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在美國等政府機構發表重要經濟指標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會先結清外匯部位或降低外匯部位,外匯市場呈現如臨大敵的氣氛,銀行交易員則徹夜守候。從經濟指標發表后的眾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匯市場確確實實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經濟指標發表后,貨幣走勢受其影響,強者可能更強,也可能轉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轉強,在顯示“經濟指標為市場驅動者”(Marketmover)的真實寫照,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參與外匯投資者如何能漠視它?所以不論基本分析預測貨幣市場未來走勢的正確性如何,長久以來,基本面分析確已成為市場參與者投資決策的圭臬。      基本分析適合預測中長期走勢      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中長期走勢,如未來6個月、1年或2年尚稱適當,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國際通行浮動匯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會影響貨幣價格。例如外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外匯投資的人日益增加,國際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已由      1994年的8000億美元,增至1995、,1996年的1兆2000億美元,其中80%、約1兆美元的成交量屬于投機性交易。投機客每分每秒都在國際市場買進賣出,大筆金額的買賣,也會影響外匯行情。      而整個國際社會日益開放,宛如一個地球村,國際資金進出各國的自由度日益提高。國際支付系統如美國的CHIPS、英國的CHAPS系統,都使得資金的移轉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間完成。國際資金宛如長了翅膀,熱錢應運而生,非但影響各國的貨幣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應反映的貨幣合理價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暫失靈,所以外匯投資者已逐漸修正基本面的運用,除了以它作為中長期走勢預測的工具外,也搭配技術面分析的資料,據以做成投資決策。      基本面分析外匯走勢由來已久,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購買力平價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購買力平價說基本理論認為各國貨幣的價格關系與各國用等量貨幣購買某一物品的數量多寡有直接的關系。例如購買一個雞蛋,在美國、日本、德國各需花費美元1元,日幣100元,馬克1.5元,即可推論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馬克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其間貨幣價格應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馬克。但若將這種理論與現行外匯價格比較,會發現某一貨幣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選樣的不同,計算出來的貨幣購買力也有差異,幣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會有差別。例如以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經濟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來看,在1996年4月與美元的購買力相較,被高估的貨幣有日元、馬克、瑞士法郎、新西蘭幣,高估幅度分別為35%、20%、10%及9%;被低估的貨幣有英鎊、加拿大幣、法國法郎、澳幣,低估幅度分別為20%、16%、8%及4%。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熱心網友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任何一種外匯的行情只有三種,即上升行情、下降行情及盤整行情。在外匯市場中,盤整行情約占每年交易日的70%-80%,其余的20%-30%才屬多頭或空頭行情。有盤整行情中,投資人要先分辨出盤整的區間,再于區間的上檔賣出,下 檔買進,即所謂的低買高賣,才能獲取利潤,而且風險也不致于過大,投資人若能理性執行停損策略,甚至可增加投資金額,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但是市場上多數人仍然想適時掌握20%-30%的多頭或空頭行情,順勢操作。主要原因在于順勢操作的利潤非常可觀,而且停損出局的次數又較低、因此附加成本大為降低。更何況順勢操作者只是實行家而非發明家,只需依照既存的市場趨勢進行買賣即可,是屬于“知行皆易”的類型,所以市場人士認為“趨勢是你的朋友”(Trendisyourfriend)。但是在實際交易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盤整型態;一是“逆勢操作”是極難克服的人性弱點。對于人性弱點的克服,通常可經由經驗累積、蒙受虧損而增加認知等方式來達成;至于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是盤整型態,則必須由基本面及技術面切入判定。投資人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不論是買方或是賣方,基本前提應先對投資標的物未來的價格有所預測,再根據其預測決定投資策略及操作方向。例如當投資人看好美元對日元時,表示投資人認為美元將走多頭市場的格局,而日元相對走空頭格局,所以應買入美元,賣出日元,亦即站在美元的多方日元的空方。若這項預測正確,則投資人將可獲利。      掌握數據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可能受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而言,其價位終將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地步。至于-國經濟狀況的好壞應如何衡量,則又得采取相對比較的方式。例如美國199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達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能判斷美元應該走強或走弱,必須將之與前-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做比較,并與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如果前一年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而1996年度德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在1.5%的水準,則這個3%的數據提供給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國的經濟日漸好轉,其經濟增長狀況較德、日兩國為佳,美元對馬克或日元應相對走強,以反映其經濟實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據此作為外匯買賣決策的指標,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馬克。      反映一個經濟狀況的數據,即一般所稱的經濟指標,除了經濟增長率外,林林總總,包括甚多,像貿易赤字、預算赤字、貨幣供給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失業率、房屋開工率、領先指標等。作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點,各數據會由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公布,這類型的投資人皆會收集分析各數據,進一步分析比較,作為判定各傾向未來走勢的根據。      這類的分析預測是否正確?成效如何?可以看看國際投資者,他們廣設經濟研究部門,負責分析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在美國等政府機構發表重要經濟指標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會先結清外匯部位或降低外匯部位,外匯市場呈現如臨大敵的氣氛,銀行交易員則徹夜守候。從經濟指標發表后的眾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匯市場確確實實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經濟指標發表后,貨幣走勢受其影響,強者可能更強,也可能轉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轉強,在顯示“經濟指標為市場驅動者”(Marketmover)的真實寫照,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參與外匯投資者如何能漠視它?所以不論基本分析預測貨幣市場未來走勢的正確性如何,長久以來,基本面分析確已成為市場參與者投資決策的圭臬。      基本分析適合預測中長期走勢      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中長期走勢,如未來6個月、1年或2年尚稱適當,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國際通行浮動匯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會影響貨幣價格。例如外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外匯投資的人日益增加,國際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已由      1994年的8000億美元,增至1995、,1996年的1兆2000億美元,其中80%、約1兆美元的成交量屬于投機性交易。投機客每分每秒都在國際市場買進賣出,大筆金額的買賣,也會影響外匯行情。      而整個國際社會日益開放,宛如一個地球村,國際資金進出各國的自由度日益提高。國際支付系統如美國的CHIPS、英國的CHAPS系統,都使得資金的移轉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間完成。國際資金宛如長了翅膀,熱錢應運而生,非但影響各國的貨幣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應反映的貨幣合理價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暫失靈,所以外匯投資者已逐漸修正基本面的運用,除了以它作為中長期走勢預測的工具外,也搭配技術面分析的資料,據以做成投資決策。      基本面分析外匯走勢由來已久,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購買力平價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購買力平價說基本理論認為各國貨幣的價格關系與各國用等量貨幣購買某一物品的數量多寡有直接的關系。例如購買一個雞蛋,在美國、日本、德國各需花費美元1元,日幣100元,馬克1.5元,即可推論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馬克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其間貨幣價格應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馬克。但若將這種理論與現行外匯價格比較,會發現某一貨幣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選樣的不同,計算出來的貨幣購買力也有差異,幣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會有差別。例如以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經濟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來看,在1996年4月與美元的購買力相較,被高估的貨幣有日元、馬克、瑞士法郎、新西蘭幣,高估幅度分別為35%、20%、10%及9%;被低估的貨幣有英鎊、加拿大幣、法國法郎、澳幣,低估幅度分別為20%、16%、8%及4%。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

熱心網友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任何一種外匯的行情只有三種,即上升行情、下降行情及盤整行情。在外匯市場中,盤整行情約占每年交易日的70%-80%,其余的20%-30%才屬多頭或空頭行情。有盤整行情中,投資人要先分辨出盤整的區間,再于區間的上檔賣出,下 檔買進,即所謂的低買高賣,才能獲取利潤,而且風險也不致于過大,投資人若能理性執行停損策略,甚至可增加投資金額,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但是市場上多數人仍然想適時掌握20%-30%的多頭或空頭行情,順勢操作。主要原因在于順勢操作的利潤非常可觀,而且停損出局的次數又較低、因此附加成本大為降低。更何況順勢操作者只是實行家而非發明家,只需依照既存的市場趨勢進行買賣即可,是屬于“知行皆易”的類型,所以市場人士認為“趨勢是你的朋友”(Trendisyourfriend)。但是在實際交易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盤整型態;一是“逆勢操作”是極難克服的人性弱點。對于人性弱點的克服,通常可經由經驗累積、蒙受虧損而增加認知等方式來達成;至于如何分辨行情是多頭、空頭或是盤整型態,則必須由基本面及技術面切入判定。投資人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不論是買方或是賣方,基本前提應先對投資標的物未來的價格有所預測,再根據其預測決定投資策略及操作方向。例如當投資人看好美元對日元時,表示投資人認為美元將走多頭市場的格局,而日元相對走空頭格局,所以應買入美元,賣出日元,亦即站在美元的多方日元的空方。若這項預測正確,則投資人將可獲利。      掌握數據分析基本面      基本面分析者認為貨幣的強弱反映該國經濟狀況的好壞,其強弱雖可能受其他非經濟因素的干擾而有暫時的波動,或產生與經濟體質相反的走勢,但就長期而言,其價位終將回歸到與經濟狀況相稱的地步。至于-國經濟狀況的好壞應如何衡量,則又得采取相對比較的方式。例如美國1996年度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達3%,就基本面分析者眼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能判斷美元應該走強或走弱,必須將之與前-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做比較,并與德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比較。如果前一年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而1996年度德國、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約在1.5%的水準,則這個3%的數據提供給基本面分析者的想法是:美國的經濟日漸好轉,其經濟增長狀況較德、日兩國為佳,美元對馬克或日元應相對走強,以反映其經濟實力。基本面分析者即據此作為外匯買賣決策的指標,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馬克。      反映一個經濟狀況的數據,即一般所稱的經濟指標,除了經濟增長率外,林林總總,包括甚多,像貿易赤字、預算赤字、貨幣供給量、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失業率、房屋開工率、領先指標等。作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點,各數據會由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公布,這類型的投資人皆會收集分析各數據,進一步分析比較,作為判定各傾向未來走勢的根據。      這類的分析預測是否正確?成效如何?可以看看國際投資者,他們廣設經濟研究部門,負責分析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在美國等政府機構發表重要經濟指標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會先結清外匯部位或降低外匯部位,外匯市場呈現如臨大敵的氣氛,銀行交易員則徹夜守候。從經濟指標發表后的眾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匯市場確確實實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經濟指標發表后,貨幣走勢受其影響,強者可能更強,也可能轉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轉強,在顯示“經濟指標為市場驅動者”(Marketmover)的真實寫照,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因素,參與外匯投資者如何能漠視它?所以不論基本分析預測貨幣市場未來走勢的正確性如何,長久以來,基本面分析確已成為市場參與者投資決策的圭臬。      基本分析適合預測中長期走勢      以基本面分析來預測貨幣中長期走勢,如未來6個月、1年或2年尚稱適當,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國際通行浮動匯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會影響貨幣價格。例如外匯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外匯投資的人日益增加,國際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量已由      1994年的8000億美元,增至1995、,1996年的1兆2000億美元,其中80%、約1兆美元的成交量屬于投機性交易。投機客每分每秒都在國際市場買進賣出,大筆金額的買賣,也會影響外匯行情。      而整個國際社會日益開放,宛如一個地球村,國際資金進出各國的自由度日益提高。國際支付系統如美國的CHIPS、英國的CHAPS系統,都使得資金的移轉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間完成。國際資金宛如長了翅膀,熱錢應運而生,非但影響各國的貨幣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應反映的貨幣合理價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暫失靈,所以外匯投資者已逐漸修正基本面的運用,除了以它作為中長期走勢預測的工具外,也搭配技術面分析的資料,據以做成投資決策。      基本面分析外匯走勢由來已久,教科書中所提到的“購買力平價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購買力平價說基本理論認為各國貨幣的價格關系與各國用等量貨幣購買某一物品的數量多寡有直接的關系。例如購買一個雞蛋,在美國、日本、德國各需花費美元1元,日幣100元,馬克1.5元,即可推論出1美元、100日元及1.5馬克具有相同的購買力,因此其間貨幣價格應為1美元等于100日元等于1.5馬克。但若將這種理論與現行外匯價格比較,會發現某一貨幣被高估或低估了。另外。商品選樣的不同,計算出來的貨幣購買力也有差異,幣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會有差別。例如以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經濟研究部門提供的資料來看,在1996年4月與美元的購買力相較,被高估的貨幣有日元、馬克、瑞士法郎、新西蘭幣,高估幅度分別為35%、20%、10%及9%;被低估的貨幣有英鎊、加拿大幣、法國法郎、澳幣,低估幅度分別為20%、16%、8%及4%。      現今的外匯市場脫離固定匯率時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種政治、經濟消息,小至謠言、傳聞皆足以震撼市場。單以購買力平價說來推斷貨幣應有的價位顯然過于單純,投資者只可將這種理論推演出的貨幣價位當作參考。

熱心網友

外匯投資的風險可控性其實相對其它商品要來的高許多,不過由于我們透過保證金交易的模式,所以在風險控管上是相當的重要,要比操作其它金融商品更要來的謹慎。外匯交易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其一是資金規劃的風險,其二是交易心態的風險。   外匯保證金交易的特質就在于本小利大,也正由于這樣的特質,常常會讓投資人在過于熱中追求獲利的同時,忽略了他的風險。一般來說,交易商所要求的最低保證金大多介于3?~5?之間,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最低』并不代表我們每次進行交易都以『最低』的保證金就是最好的,以5?的保證金來說,亦即有操作本金二十倍的信用交易額度,其波動幅度亦相對加大了二十倍,以當日波動為1?來說,以5?的保證金操作,其盈虧比例就會變成20?了。所以,當我們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時,我們應先擬定好交易策略,并決定操作的保證金比例 ,其保證金比例的決定,來自于我們對行情判斷的信心度和我們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而決定;而不是在進行交易前毫無規劃,當行情開始波動時,做孤注一擲的投機行為,這樣只會讓我們更容易迷失在行情里,而無法自拔。   外匯保證金更需要注意的風險就是交易的心態,在外匯市場有很多很好的分析師,但卻很少有很好的交易員,其原因就在于交易的心態,一個好的投資人必須先要能摒除『看對不敢做,做對不敢看,看錯一直做,做錯一直看』的交易心態。當研擬好交易策略時,必須要能夠確實去執行,唯有確實執行交易策略才是永保獲利之道的不二法門,投資人往往在交易正確時,還未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獲利目標即先行出場;而當交易發生錯誤時,又未能確實執行自己本身預定的停損。如此,獲利時所獲得的都是小利,一旦發生虧損,往往都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