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幾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分布:大熊貓 滇金絲猴 藏羚羊 丹頂鶴 遺鷗 亞洲象

熱心網友

大熊貓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 giant panda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分 布 四川、陜西、甘肅局部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園之一,現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選用作會徽。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尾長10~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量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干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悠蕩。常在大樹下或竹林內臥睡。視覺較差,行動鍰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發情期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見2仔。滇金絲猴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學 名 : 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 : Yunnan snub-nose monkey   俗稱反鼻猴、仰鼻猴、黑猴,鼻孔上仰,顏面青灰色。毛長可達23厘米,毛色比較單調,體背、四肢外側及尾毛均呈灰黑色,喉、頸、上肢內側、臀部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黃。頭頂長有一尖形的黑毛,形似一頂小帽;嘴唇十分鮮艷,象打過口紅。 滇金絲猴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猴類中棲息地海拔最高的種類。有垂直遷移的特性,冬季到海拔較低處活動。主要以針葉樹種的嫩尖、芽苞及各種松蘿、、苔蘚、地衣為食,也吃竹筍或其它野果。據有關專家預算,滇金絲猴的活動時間分別為:feeding(吃食),39% ;rest(休息),34% ;travel(旅行),11% ; social activities(“社會活動”),16% 。   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種,僅見于云南西北部。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以東的云龍天池、向北經維西縣境至德欽縣的白馬雪山、甲午雪山等人跡人跡罕至的高山林區。目前數量十分稀少,狩獵與生境被破壞是它們所受的最主要威脅。  藏羚羊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屬牛科、藏羚屬,別名:藏羚羊、長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國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區,現存種群數量約在7—10萬只。由于藏羚獨特的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動物園或其它地方人工飼養過藏羚,而對于這一物種的生活習性等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也開展甚少。  藏羚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也 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嚴禁進行貿易活動的瀕危動物。藏羚羊一般體長 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體重達 45-60 千克。形體健壯,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雄性角長而直,烏黑發亮,雌性無角。鼻部寬闊略隆起,尾短,四肢強健而勻稱。全身除臉頰、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處被毛豐厚絨密,通體淡褐色。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88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域內,棲息在 4000 - 5300 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爾金山一帶令人類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區”,藏羚特別喜歡在有水源的草灘上活動,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那些盡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長針茅草、苔蘚和地衣之類的低等植物,而這些卻是藏羚羊賴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雖多,絕大部分是咸水湖,藏羚羊成為偶蹄類動物中的佼佼者,不僅體形優美、性格剛強、動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險惡的地方,時時閃現著藏羚羊鮮活的生命色彩、騰越的矯健身姿,它們真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生靈!它性怯懦機警,聽覺和視覺發達,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極難接近。有長距離遷移現象。平時雌雄分群活動,一般 2-6 只或 10 余只結成小群,或數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發情期為冬末春初,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1 只雄羊可帶領幾只雌羊組成一個家庭,6-8 月份產仔,每胎 1 仔。 丹頂鶴 別名 仙鶴學名學名 Grus japonensis英文名 red-crowned crane鶴科 Gruidae分布 在嫩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殖;長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東為旅鳥,臺灣偶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幾乎全為純白色。頭頂裸出部分鮮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頰和頸大部為暗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黑色,延長彎曲呈弓狀。尾羽短、白色。嘴灰綠色,腳灰黑色。棲息于蘆葦及其他荒草的沼澤地帶。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種子、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魚類等。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產卵,筑巢于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每窩產卵2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后,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只,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遺 鷗 屬于鷗形目鷗科,拉丁學名Larus relictus,英文名Llttle Gull。 中型水鳥。全長44厘米左右。上體灰色。頭、上頸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圓形白斑,頸項、腰、尾白色。初級飛羽,以白色為主,具黑斑,次級飛羽銀灰色。下體純白。嘴、腳暗紅色。 棲息于大型水域。主食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草葉。筑巢于沙島上,常與燕鷗、噪鷗、巨鷗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為材。5月中下旬產卵,每窩2~3枚,灰綠色具黑斑,卵色變異大。孵卵期24~26天。雛鳥約40天后具飛翔能力。 產于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肅。遺鷗為世界瀕危物種,近年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比較穩定的繁殖種群,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體之一,應嚴加保護。亞洲象類別:哺乳類所屬目:長鼻目所屬科:象科亞洲象 亞洲象屬長鼻目,象科,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大陸生動物,棲息于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游蕩,營群居生活,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公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著活動,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范圍很廣,主食竹筍、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 象非常聰明,易馴化,記憶力好,野生狀態下,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及冒犯其尊嚴的挑釁都有自衛、報復行為。 象的性成熟年齡在12歲左右,妊娠期600--640天,每胎產1仔,壽命50--60歲。 象一般在早晨、傍晚活動,若是夜間明月當空,它們也會出來覓食,象群行動時大有排山倒海之勢,視力較差,但它的嗅覺和聽力非常好,野生亞洲象現已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馴養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國野生象僅分布于云南省與緬甸、老撾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獵殺,破壞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