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日前某媒體一則報道稱,京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自3月底開始就陸續暫停了各自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售,原因據稱是“要對市場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還有一條新聞是出自搜狐網站的。搜狐近來和一些媒體共同舉辦了一個名為“理財中國”的評選活動。結果發現,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受普通投資者歡迎,搜狐網的數據稱,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幣理財累計銷售已達300億元人民幣,產品結構更是層出不窮,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勢頭。 銀行進退兩難 為什么一邊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著要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一邊又“欲說還休”地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樣的市場供求關系顯然異乎尋常。 據悉,當初央行和銀監會同意商業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意在于減少存款流失,為客戶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監管層批準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創新,希望商業銀行開展更多不耗費資本、低風險的中間業務。但問題是雙方的美好愿望能否達成呢?如今的諸多事實表明,人民幣理財的發展已偏離原本的設計軌道,向我們擔心的方向發展。 與定期儲蓄相比,人民幣理財收益曾高高在上,近來有銀行甚至把一年期產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規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將近一個百分點,更令投資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不用繳納利息稅。 不過,有調查表明,認購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這類人群因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數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記了:銀行拿了你的錢,答應你3%的收益,那么銀行拿這些錢去做什么?銀行給你3%收益,銀行又怎么賺錢? 風險理當重視 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目前中國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恰恰是各家商業銀行在為客戶辦理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將籌集來的資金進行銀行間市場投資的主要去向。各家銀行以往靠建立債券池來獲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轉給投資者,而如今債券池的整體收益大幅下降,各商業銀行顯然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開頭兩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原來的1。62%下調到0。99%。超額準備金簡單說即商業銀行在央行存一筆錢用來支付銀行間的清算,而央行同時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顯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變對商業銀行的收入造成影響。 根據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4。1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達5。25%,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1。265萬億元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貨幣市場的資金量非常充裕,這也必然會立即影響到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水平。 “銀行怎么會做賠本買賣?一些銀行現在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利率推得很高,萬一遇上較大幅度的加息,顯然到時無法滿足客戶的預期收益,進而還會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穩定。”一位研究銀行板塊的分析師向筆者坦言其對人民幣理財產品未來走向的擔憂。 有一家大型中資商業銀行提供調查數據表明,在銀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資產95%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理財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間有限,而相對于進入“地下金融體系”的資金的高收益,人民幣理財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沒有吸引力,這樣從整個銀行體系而言,人民幣理財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很輕微。 這家中資銀行的調查結果最后總結說,目前人民幣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間和銀行自身存款存量結構的調整,據此,調查認為這會使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更讓我們擔心的是,在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起風險約束機制、仍以規模擴張為戰略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必然出現銀行用不斷上升的預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戶并導致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這時,部分銀行可能將接受不斷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銀行可能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風險貸款的投放,最終導致高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人民幣理財業務的熱銷也表明實際利率為負時儲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趨勢。而長遠來看,隨著新的更具投資價值的產品(如信托、企業債券等)日益豐富,銀行必然面臨儲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將不斷受到挑戰,傳統的利差業務利潤率將受到影響。對此,銀行業必須加快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特別是中小銀行必須在1至2年內建立自己在細分市場的獨特優勢,否則未來必將面臨發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儲,甚至破壞同業間“游戲規則”的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重視。有消息說,自3月底以來暫停發售人民幣理財產品恰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規范“游戲規則”,保護投資者利益。 中國的證券業已經因為“國債回購”等理財問題而“千瘡百孔”,我們不希望中國的銀行業再在“人民幣理財收益”問題上出現“翻船”。。
熱心網友
人民幣理財并非只賺不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