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項羽很偉大,但是他的對手是劉邦。每每讀史至此,不禁有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熱心網友
項羽如果只是有勇無謀就不會打那么多勝仗了,他只是對劉邦太仁慈。劉邦卻是個厚黑學爐火純青的家伙,項羽要煮了他父親,劉邦卻讓項羽留一塊肉給他。所以項羽多次有機會除去劉邦卻沒下手,讓機會白白流失。劉邦只逮了一次滅項羽的機會就善加利用全不念舊情,所以評論項羽時就有他“婦人之仁”的說法。再說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歷史有多少是真實的?早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漢王朝為了顯示它的正義性把項羽貶低得一無是處也是正常的。
熱心網友
哪個說的呀,胡扯,這樣一棒子打死一個人,太無聊了
熱心網友
是的.他是軍事家,但不是政治家,所以敗給一個政治很強的小流氓是很必然的結果.不管你軍事上多強,只要是政治白癡,一個小流氓的力量就是不可低估的.所以這再次證明了戰爭的勝利是政治決定而非純軍事的偉大 論斷.克勞塞威茨就說過戰爭是政治的暴力繼續.所以政治上輸了軍事上再怎樣必然還是要輸的.
熱心網友
錯
熱心網友
不是他的勇氣更出名,更具有主導力量謀略么,他就沒有辦法和陰險狡詐的劉邦比。但是肯定有,要不怎么能統一天下,成為西楚霸王呢?
熱心網友
歷史造就的一個悲劇英雄,只不過他生不逢時碰到了比他還厲害的人物.
熱心網友
我認為他是太驕傲了~~并不是無謀
熱心網友
在軍事上有謀,在爭權奪利上智商太低
熱心網友
我不認為這樣,每個軍事戰略家都有暈頭的時候希特勒和毛主席也有出錯的時候!~項羽估計那次錯誤是他的致命!
熱心網友
一個“莽撞人”
熱心網友
項羽不懂戰略,不會搞統戰工作,不會騙人,是失敗的原因自恃勇武,所謂的兵強則滅啊。
熱心網友
我覺得是一個人的運氣問題
熱心網友
項羽算是有小智,無大謀
熱心網友
項羽是不聽忠言,不善用人。 項羽出身貴族,父親叔父都是楚國大將,從小熟讀兵書,是個軍事指揮家。他知道自己很能干,有勇有謀,是將才亦是謀士,所以很多事項羽自己決定,很少聽別人意見,也比較難以接受別人的建議。他一生打了許多勝仗,只是最后輸了兩場給韓信。他自起兵抗秦,到在巨鹿以二萬兵馬打敗秦兵三十萬之前,他是有點剛愎自用,但也還能聽進別人的建議意見,他的所作所為還能被人所接受與尊重,大家都認為他是個難得的霸主,他人也愿意為他賣命。項羽在行軍打戰方面很有才能,作戰勇猛不說,而且也有謀略,多次戰術都是他自己一人提出謀劃,并且都取得了勝利,在巨鹿以少勝多打敗秦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次歷史上有名的戰役——"破釜沉舟"的作戰方針是他個人提出的,在渡江前,將所有用來做飯的器具都毀掉,下令士兵只帶三天的干糧,過江后又將所有船只燒毀,不給自己退路,以必死決心激勵士氣,結果他的士兵無不以一當十擊敗秦兵。還有一次,在楚漢相爭期間,項羽攻打齊國,劉邦聯合六國以六十萬兵馬乘空虛攻占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自己親率三萬精兵分兵八路殺得劉邦的軍隊片甲不留,以致劉邦戰敗的兵馬堵塞濉水,項羽因天氣惡劣而讓劉邦逃脫,但卻捉了劉邦一家老小。這兩次戰役就很能說明他的軍事才干。因為勝仗太多了,就開始變得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心胸狹窄,不把人放在眼里,做起事來,不考慮他人的建議,也不任用能人異士,就連被他稱為亞父的謀士范增,也一樣不好好聽他的建議,使用他的計謀。項羽起兵抗秦后沒多久,他的部隊在所有起義軍中是實力最強的,很多人都投靠他,就連劉邦也成為他的手下,一直到項羽在咸陽自立為西楚霸王,認命劉邦入西蜀為漢中王為止,劉邦都可以說是他的階下囚,范增早就為他分析天下形勢,認為日后只有劉邦才有實力與他爭天下,給項羽哪怕制造鴻門宴等等類似的機會讓他殺劉邦,他不殺,不殺也罷,他還要羞辱劉邦,在他心里種下了仇恨,結果項羽還莫名其妙的放虎歸山。范增建議起用韓信,不用就殺,以防韓信被他人用,他也不殺。項羽重視勇士而輕待謀士,他對計謀不削一顧,認為陰謀詭計不是大丈夫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