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勞其心骨,餓其體腹."這句話是誰說的?你認為對嗎?
熱心網友
不完全對。很欣賞能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下面,試分析一下。人是學而后知的,這個大概沒人反對。人是不能一直處于無影響力的狀態的,人的這個要求大概也不會被大家否定。那么,這兩個邏輯,就形成了一個可行邏輯:人需要學習,需要訓練,需要鍛煉,需要實踐,才能夠使自己有長進,有能力,滿足人們有所作為的要求。那段某人說的話,大概就是講的這個道理。然而,除了人需要學習才能有所作為的道理外,某人還把吃苦當作其中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甚至于把吃苦的多少,程度當成評價學習的效果標準來看待。這種附加于學習上的“吃苦就是成事”的觀念以現在人的智慧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很有問題。學習應當講科學,這在教育學里有過太多的論述,這里就沒必要提了。現在講講,為什么有些人把吃苦當與學習那么緊密地聯系起來。如果我說,人原本是很無知的,經常處在迷信與分數不清之中,會不會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但不論認可的人多少,這樣情況是真實存在過的。在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時,能吃些苦的人將學得更多。所以,就有了某人基于這一具體事件而“闡發”出那一段道理。從哲學上解釋,這叫經驗主義,它并不比農民伯伯們的一些理解方式高明。那么,是不是要吃些苦呢?這個回答是當然的。因為一些學習鍛煉中不免要吃些苦,另外,吃些苦本身也可以增強人的一些能力,可以使人更好的適應比較差些環境,增加活動的范圍。但是,這樣的鍛煉也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所吃苦的多少與程度來定論的。前些日來才看了一篇軍隊反對盲目強化訓練以至于導致傷病減員的作法。另外,體育界也有過相信某人話的人,結果是科學訓練的觀念在這樣的情況發生后得到了加強。其實,某人的話原本在現實里經常到處碰壁,其話的內容好像已經沒有什么好爭辨的了。這樣的提問倒引起另一個問題,就是某人說的話一經提出,為什么就不容易被人大膽反對呢?哈哈。
熱心網友
孟子說的. 孟子是從一個政治家的方面去分析.要想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首先要了解民眾的生活和苦處.從底層發跡.自然知道普通老百姓的訴求.因為自己深有體會.就象曹劌論戰中.曹劌以平民的身份諫言.讓魯國國君明白民眾的想法.終于團結了大家.打敗了比魯國強大的齊國. 這句話經過了無數的例子來印證.社會是一所不錯的學校.許多偉人都是經過磨煉.有著相當豐富的社會經驗.也養成了堅毅的性格.既然是一條經過了檢驗的名言.我們能說它不對嗎?
熱心網友
孟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熱心網友
孟子,對,當然對,人間塵世,每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都得經過世間的磨練,方可修成正果,沒有人不吃一點苦,而成大事的,像愛迪生、貝多芬、居里夫婦,都吃過不少的苦的,
熱心網友
孟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當然對啦!不然中學生就沒必要背它啦!
熱心網友
孟子,還有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