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成祖沒做皇帝前在北京做燕王。他對北京熟悉有感情。更重要的是當時蒙古的殘余勢力還在北方不斷的騷擾大明帝國,遷都北京等于把國家的重點由南京轉移到了北京,加強了北方的防務。歷來京師的防務是各朝的重點也是全國最強的。加強防務的同時也為進攻做準備。在成祖皇帝的不斷打擊下,蒙古最終沒能再對中原構成威脅。成祖皇帝也死在遠征的路上。即使后來英宗被俘,瓦剌威逼京師,也在于謙的抗擊下化險為夷了。如果京城是在南京,情況就很難說了,說不定北方會落入瓦剌手中呢~!
熱心網友
1.成祖原是燕王,既今北京,懷舊 2.抵御北元 3.便于統治(想知道更多 ,105397148)
熱心網友
明成祖時期,蒙古族日益強大,為了防御蒙古族南侵,明成祖決定北遷。
熱心網友
他的勢力就是在北方
熱心網友
他的勢力基礎在北平
熱心網友
他心虛
熱心網友
以上對,補充:為了與殘余的舊皇帝的官員割斷聯系,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熱心網友
有道理
熱心網友
明成祖,名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1360年出生。11歲封為燕王。43歲即皇帝位。1424年病死,時年65歲。在位22年。他是一個注意建功立業的皇帝。 明成祖的帝位是奪來的。明太祖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封為太子,第四子朱棣封為燕王。朱棣受封之地為北平,是金、元兩朝的都城。當時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之一。北方有蒙古貴族的重兵,不可掉以輕心。明太祖把這樣的北方重鎮,交給了只有11歲的朱棣,說明對他未來的期待。 他20歲時,被派往藩地北平就職。他39歲時,明太祖病故,皇太孫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面對叔叔輩的諸多藩王,心存恐懼。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此時,朱棣的三個哥哥已相繼去世,他成了長子。對這個侄子皇帝,他本有不臣之心,現在又要削藩,刀就要砍到脖子上,他便起兵造反了。經3年苦戰,終于奪得了帝位。年號永樂。明成祖,又稱永樂皇帝。 明成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遷都北京。即位之初,定鼎金陵[南京]。隨著元朝殘余勢力退至漠北,長江岸邊的金陵,就顯得離重要的北部邊陲過于遙遠。為此,1403年,禮部尚書建議,把北平改為北京,遷都北京。明成祖認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輕,可以加強北部邊防,就采納了這個建議。但是,他深知, 遷都是一件關乎國家興亡的頭等大事,必須審慎行事。 他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稱作行在。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他千方百計地提升北京的經濟地位。 他知道,北京雖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經濟上卻遠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是想方設法使北京繁榮起來。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規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內減免賦稅。一些軍士,也被放歸北京鄉里種田。戰亂之后,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組織起來,到北京一帶去種田。甚至,他又下令釋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邊地區去種田。他還實行了一些優待政策,如向他們免費提供牛具、種子。同時又遷往北京大批工匠,給這些民戶以更多的優惠政策。如詔免稅糧,賑濟優厚等。這就在北京市內形成了工商業。由于這樣多年的苦心經營,北京也就逐漸發達繁榮起來。從而,北京初步具備了大都市的規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營建北京宮殿。特派大臣到各有關行省采集巨木。又名大臣陳圭[右加王旁],主持北京宮殿及北京城市的整個設計營建工程。此后,正式啟動的營建工程,就一直進行,從未中斷。1420年,北京的宮殿終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遷都北京。經過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終于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遷都盛舉。從此,北京就成為明清兩朝的都城,一直延續至今。北京定為中國的首都,這是明成祖的歷史貢獻。
熱心網友
他未做皇帝時,就已經在北京經營多年.那里是他的根據地.南京是舊都.反對他的人比較多.為了防止有人謀害.自然是"回家"好一點了.至于天子守國門之類的冠冕堂皇的話.只不過是借口而矣.關羽降曹操不是還要特別強調"降漢不降曹"嗎? 反正一句話.怕死.
熱心網友
主要是懷舊
熱心網友
一是成祖在北京做過燕王,北京是他的根據地再一個就是"天子守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