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翻譯成白話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
熱心網友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
熱心網友
語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大概意思應該是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是水吧,滋潤萬物而無爭。
熱心網友
《老子》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樣的柔性。水的柔性是怎樣的呢?水性柔順,明能照物,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有功于萬物而又甘心屈尊于萬物之下。正因為這樣,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溫良謙讓,廣泛施恩卻不奢望報答。 老子弘揚水的精神,其實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做人要與水一樣,有極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